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藩部要略》是一部有关清朝外藩诸部,主要是蒙古部落的编年史。本文通过对该书“序文”的分析研究,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个问题。一、《藩部要略》成书过程及其改定稿本的概况;二、介绍为本书写序的李兆洛的学术活动及其为写序文所做的准备工作;三、概述了序文的中心内容,即清朝统一蒙古各部落及对蒙古地区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四、文章对不同版本的《藩部要略》序文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藩部要略》这个书名是张穆亲笔改定的;同时列举了张穆在改定“序文”时所作的增删情况。  相似文献   

2.
何谓三藩     
何谓三藩傅应余关于“三藩”,各说不一,有叛乱以前的三藩,也肴叛乱时的三藩以及根据割据地区而称的三藩。初中《中国历史》第三册教材中提到的三藩是指叛乱时的三藩。这三藩一是云南的吴三桂、二是广东的尚之信(尚可喜之子)、三是福建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而《清...  相似文献   

3.
牛小燕 《文教资料》2006,(18):187-188
松筠是清朝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一位封疆大吏,曾出任过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还先后担任过库伦办事大臣,驻藏大臣,伊犁将军等职,为清朝的边疆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松筠的研究状况,为认识和研究松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1673年(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十一月,长达八年之久,波及八省之广的三藩之乱,是十七世纪后期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它对清朝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颇有探讨研究之必要.现就三藩之乱的背景、清政府对兰藩之乱的解决与平定三藩之乱的意义,提出一些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5.
清初满洲政权的蒙古政策是满清藩部政策的缩影。就历史事实而言,该政策不仅是清政权藩部政策的完整模型,而且也是此后清政权藩部政策的运作楷模。它的实施方式、政策种类、运作模式对此后清政权的藩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通婚、文化融合等方面都促进了各族的融合,并为顺利实现清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该政策对此后乃至今天各民族间的融合仍然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廷宣布“筹备立宪”后,为了将蒙古地区也纳入筹备立宪的统一轨道,对理藩部提出了筹备“藩属宪政”的要求。为此,理藩部拟订了筹备藩属宪政应办各项事宜并设立专门机构,并对各盟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随着资政院的成立与第一批蒙古王公议员的产生以及各地咨议局的成立,对蒙古地方传统的制度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灭亡,这些筹备措施未能得到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7.
西汉前期,地方诸侯王国问题一直困扰西汉中央政府,以贾谊、晁错、主父偃为代表的政治家力主削藩,他们在提出削藩主张的历史背景上,以及对地方诸侯王问题的认识上有相似之处,而在削藩策略和削藩成效上有很大差异。笔者认为贾谊、主父偃的削藩主张切实可行,而晁错的削藩过于急躁,如果处理得当,是可以避免七国之乱的。  相似文献   

8.
"三藩之乱",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是一场"叛乱",它背离了人民的意愿和历史发展潮流,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本文不以传统之是非为是非,通过对此事件原委的钩沉,揭示了"三藩之乱"除了具有传统意义之外,还蕴藏着久被人们所忽视的内容即反清的合理性和对道德人文关怀的渴求以及在命名方面的不够严谨性。  相似文献   

9.
松筠“文化治边”思想及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筠历仕乾、嘉、道三朝,两度出任伊犁将军,功绩亦以抚新为最。其人性格廉直坦率,学术服膺宋儒,治边以文化教育为根本,脱略文法,大胆创新。作为清朝实学思潮复兴的先驱,松筠在伊犁将军任内充分实践了其“文化治边”思想。以松筠的文化教育为背景,考察其文化治边思想的来源:继而讨论他促进教育、编纂地志、奖掖人才等发展文化的措施,以及“文化治边”思想在治边(尤其是伊犁)方面的业绩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有明一代,受封为藩王的皇子共有62人,建有50个藩王府。这些藩府分布在全国各地,只有册封在成都的蜀王,是在一省范围内唯一存在的一个宗藩。本文依据文献及近年来出土的文物,系统梳理和考证了明代蜀藩世系、宗室嗣位与后裔下落,以及蜀藩府署与陵墓等历史情况,揭示了这个"二百七十年富庶之藩封"的兴亡轨迹,及其与朱明朝廷、宗室内部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2011年下半年,我院依法查办了原株洲县交通局局长胡智荣滥用职权、受贿犯罪一案,其中胡智荣被认定受贿147万余元人民币,滥用职权造成国家损失97万余元,一审被判处九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另外加之该案犯罪行为基本上发生在株洲县“通乡”公路工程中,使得该案在全县老百姓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文通过对该案的特点及原因进行简单分析,并针对如何预防该类犯罪提出对策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唐武宗会昌年间,江都尉吴湘被李绅以盗用程粮和娶部曲女的罪名在上报朝庭后处死.该案在呈报过程中争议很大,御史台官员复查时曾提不同意见.宰相李德裕支持李绅并打击复查官员.围绕该案,各种政治势力深度介入,牛李二党在暗中角力.宣宗开启大中之政,最高层重审吴湘一案,定性为冤案,通过该案追责,李党骨干分子在朝庭被全面清洗,大中政局得以重构.  相似文献   

13.
一本具有很高文献与史料价值的典籍──《钦定理藩部则例》已于1999年5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校点出版。《钦定理藩部则例》是一部清代综合性法律典籍,它集有清一代民族立法之大成,是清代诸种民族法规中体系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民族法规。它对内外蒙古、青海、吉林、黑龙江等地的蒙古族,以及西藏藏族和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族的政体、官制、经济、军事、宗教、司法和对外关系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清朝自建立之日就伴随着尖锐的民族矛盾,清历朝皇帝为了维护和巩固多民族国家和辽阔的疆域,对民族问题都倾注了颇多的精力,颁行了众多法律…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宗藩     
有明一代二百七十余年,封王建藩之制与明王朝相始终。本文试就明太祖实施这一制度的原因与宗藩对明代政治、经济的影响,进行论述。一洪武二年,朱元璋“定诸王封建之制”。次年封皇子朱樉等九人为亲王烦?“明太祖定天下之三年,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封诸子,待其壮而藩服”。历史表明:实行封王建藩之制与否,并非宋元覆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元朝统治者是极为重视封王建藩的。清朝统治者中就曾有人指出:“明祖欲大封诸  相似文献   

15.
两湖地区作为清代的粮仓之地、财赋重镇,在康熙晚期财政亏空尤为严重。雍正帝即位之后即重点加以整顿,不仅对亏空严格清查、设法弥补,而且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即通过实行耗羡归公、禁革陋规等新政策以保障地方财政。在这一新政策渐次取得效果、特别是保障了省级藩库的充实之后,从雍正中期开始,两湖地区通过清理历年积欠,逐渐整顿了州县等基层地方的财政亏空。至雍正晚期,两湖地区的财政亏空之风得到遏制,地方财政走上了正常运转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文、景分国为削藩”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时期的削藩,是对当时政治局势有着重大影响的事件。过去,一般认为,削藩政策始于汉文帝的分国,历经景帝,至武帝时大一统局面形成而问题解决。司马迁说:“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忕邪臣,计谋为淫乱,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以危其命,殒身亡国。天子观于上古,然后加惠,使诸侯得推恩分子弟国邑。故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四,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子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余焉”(《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他首次把分国与削藩联在一起。班固则更进一步:“文帝采贾生之言分齐赵,景帝用晃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册,下推恩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的战乱及康、雍、乾时期的三藩之乱、改土归流、中缅冲突导致了中国军民落藉缅甸的增多;清初的移民垦殖政策、中缅边贸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缅王朝奉行的政策促进了中国商民大量移居缅甸。清前期缅甸华侨骤增十余万之众,他们以聚族而居和散居于当地居民中的形式侨居缅甸,就两种分布特点而言,聚族而居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三藩之乱”后的余部处置问题,近年来为学者所关注。制作于乾隆五年并陆续添写至光绪二十八年的正黄旗汉军佐领印轴,详细地记载了“三藩之乱”后耿氏家族在京部众编立汉军佐领的始末,以及佐领的袭职信息。相关记载弥补了《八旗通志初集》《钦定八旗通志》等八旗基本文献中缺失的信息,无论对于研究“三藩之乱”后余部的处置问题,还是八旗汉军佐领及佐领下的“诸姓宗族”现象,以及相关的职官、司法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封王建藩"是明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分封于四川的蜀王是明代各藩系中的一支,多出贤德之王,颇受朝廷的称赞和民间的好评。本文对蜀府的世系以及第一代蜀王朱椿作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蜀王府对四川地方经济、统治秩序、文化的影响,以便加深对明代藩王的研究,展示四川藩王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清代理藩院源自崇德元年(1636)设立的蒙古衙门,崇德三年(1688)始更此名,清末新政时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名理藩部,是清朝为管理北、西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而设立的中央机构。《清朝文献通考》载:“理藩院掌蒙古及番部封授、朝觐、贡献、征发之政,控驭抚绥,以固邦输焉。……其属有六清吏司,曰典属,曰王令,曰旗籍,曰柔远,曰理刑,曰徕远。”徕远清吏司“掌哈密、吐鲁番及回部诸城爵禄贡赋,并移驻回民耕牧之事。”(卷八十二)实际上是理藩院中主管新疆南疆少数民族民族事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