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西方空间正义思潮的指摘,学术界亟须捍卫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思想的真理性与完整性。马克思恩格斯聚焦空间正义“何以产生”“何以突围”“何以实现”三大核心议题,建构起“空间批判——空间革命——空间重构”的空间正义新范式。其中,空间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微观空间区隔化、中观空间断裂化、宏观空间对抗化的资本动因;空间革命提出了生产力革命、伦理革命、暴力革命的无产阶级空间解放方案;空间重构展示了正义生长的崭新制度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平等空间、美好空间与良善空间的建构中,塑造生产正义、分配正义与伦理正义。马克思恩格斯空间正义思想为21世纪的城市规划与美好空间生产提供了理论指针、行动指南与制度指引。  相似文献   

2.
劳动正义是劳动主体对劳动的正义追问。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没有提出过劳动正义思想,但马克思博大的思想体系中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主要体现在其对异化劳动的非正义的批判、对剩余价值剥削的非正义的批判以及对共产主义劳动的正义状态的描述中。劳动正义思想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劳动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时代条件之下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中心—边缘"全球化空间结构致使全球问题纷繁复杂,全球空间非正义问题成为当代全球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以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为视角看待和处理当前空间非正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亨利·列斐伏尔、大卫·哈维、多琳·马西等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下重构了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理论范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迅速发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空间思想视域下的一种新的空间正义的全球化架构,这一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推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于促进全球空间正义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空间正义"作为批判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一个积极成果,日益成为社会和政治行动的目标,成为人们进行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焦点。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宏观的全球、中观的区域以及微观的城市内部空间全方位的空间批判,揭示了资本积累造就了断裂式和碎片化的空间关系:全球范围内的中心与边缘的对抗、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与乡村的断裂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的碎片化。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寻求空间正义不仅通过空间视角对资本积累展开批判,而且也落脚于无产阶级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整个社会生产体系的全面变革。在当代现实语境中,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空间正义问题的剖析,梳理其空间正义思想,无论是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加以规范和指引,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还是对资本主义展开空间批判,捕捉"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幽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室空间在物理层面被区隔化为若干个学生座位,呈现为"中心—边缘"的空间布局.同一课堂空间中,不同空间区域下的个体经历着差别化的生命境遇.与置身课堂空间中心的个体不同,边缘空间的在场个体遭受着情感缺失、权利剥夺、价值否认等被排斥的非正义生活.仅仅遵循分配正义的原则,改变空间的物理格局并不能祛除这种不公正,因为物理空间的改...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国家篇》中的正义说并非基于人人平等的正义,其中具有着非正义倾向。他将奴隶和妇女放在同等地位就足以表明其“正义”中不平等的阶级、性别色彩。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柏拉图的自身因素使他的正义说在阶级和性别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非正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在急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引发了许多城市空间问题,城市权利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经列斐伏尔和索亚对城市权利问题的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城市权利思想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哈维作为一位紧追时代步伐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提出了有深刻现实意义的城市权利思想。城市权利关乎世界城市化的方向甚至世界未来的总体格局,也关乎中国城市化的方向、质量甚至历史命运。研究城市权利成为指导我国以人为本及以空间正义为走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大卫.哈维从城市的居住分异、空间剥夺和空间异化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西方社会城市空间的伦理学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城市空间不平等、不正义与土地资本及金融资本的内在关联性。大卫.哈维的城市空间伦理学批判理论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应该用源自集体理性的公共选择规范资本运营,用健全的保障制度抑制空间分配不公,用价值理性引导城市空间消费。  相似文献   

9.
张红  刘强 《华章》2011,(29)
法谚言“迟到的正义非正义”,即便是对最终获得有罪判决的被告人来说,长期羁押无疑也是一种非正义的羁押.要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完善立法,明确延长拘留的适用条件,完善延长拘留的检察监督,杜绝肆意延长羁押期限,让正义不迟到.  相似文献   

10.
城市正义是保证城市主体之间空间权利的平等,满足不同主体之间空间权益的基本需求。城市正义的空间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城市正义必须保证一种差异的状态。城市的差异性特质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机遇,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困境与挑战。城市治理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城市差异、规范城市差异并推动城市差异的合理流动。  相似文献   

11.
近半世纪以来,随着新的城市问题的不断产生,新马克思主义学者以城市为切入口,对资本主义逻辑下空间正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城市空间正义问题也进行了相关探讨,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空间正义的多维阐释、城市空间非正义的形成机制、城市空间正义的价值诉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自由主义的批判,社群主义主张道德优先于权利,倡导基于道德的正义,淡化单子式个人的权利,增强社群的共同利益。它批判自由主义教育公正的不平等,认为教育公正需要以仁爱和德性为前提,达成社群内部的公意,进而实现社群成员的平等。  相似文献   

13.
从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出发,可以推演出教育制度的正义原则。然而从经费政策、教师政策、课程政策和高考制度四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着非正义现象。分析教育制度的非正义性,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或完善,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正面功能。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追求公平正义,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社会弱势群体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身上。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只要实现了平等,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正义的,否则这个社会就是非正义的。非正义的社会是违背人性的社会,也是违背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人性的本质的复归,是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回归,共产主义社会就是公平正义的社会。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现有的文章来看,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大都从马克思的成熟著作中去寻找理论基础、理论元素、理论源头,而较少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去寻找,这是不应有的缺欠。本文基于《手稿》视角研究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并试图挖掘其丰富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诺齐克是自由至上主义的代表,主张个人权利和自由。自我所有原则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他认为不平等是不可解决的,自由与平等不相容。但柯亨通过对自我所有原则的质疑和剖析,论证了自我所有原则并不必然导致不平等,在外部资源共有体制下,自由和平等是相容的,从而撼动了诺齐克权利理论的根本,是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终极批判。  相似文献   

16.
平等的实现是正义理论的应有之义。在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中,平等具有不同的定位和内涵。只有对平等在不同分配正义理论中的定位进行深入探究,才能对不同的分配正义理论具有深刻全面的理解,进而找到实现平等的路径。传统契约论的分配正义理论由于最初状态法权理论与契约形式的不正当性而无法达到经济的实质平等。罗尔斯的正义论通过假设无知之幕的原初状态对契约形式进行改进,减少了一部分实质不平等,但由于对最初状态法权理论缺乏深入批判,仍无法达到实质平等。马克思分配正义观对最初状态法权理论进行彻底批判,向经济实质平等的理论实现迈进了伟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通过对近代资本主义非人道和剥削的批判,致力于阐明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不合理性、非正义性。马克思通过对正义存在方式的批判,把正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历史范畴;对正义实现方式的批判,认为正义的实现必须经过革命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对正义内涵的批判,指出正义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区域正义是当代西方城市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空间正义的一个子概念,城市区域正义的价值诉求既具有同质性,又具有异质性,是同质性和异质性的辩证统一。同质性旨在谋求区域城市的协同发展,主张通过建立"网状结构"的认知图式和空间集聚的发展路径实现其目标。异质性旨在实现城市意向的差异多元,主要表现为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城市文化的独特性。深刻把握城市区域正义的同质性和异质性的丰富内涵,对于推动我国城市群协同发展、展现丰富多彩的城市意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看我国教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出发,可以推演出教育制度的正义原则.然而从经费政策、教师政策、课程政策和高考制度四个方面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教育制度既存在正义性,也存在着非正义现象.分析教育制度的非正义性,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或完善,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正面功能.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亨利.列菲伏尔、爱德华.索亚、大卫.哈维等人认为,以往的社会批判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只强调时间、历史的作用而泯灭了地理、空间的社会批判功能。为了保持社会批判理论的锋芒,必须用空间重构其本体论、辩证法和历史观,把辩证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