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双重身份的认同感和可能遭遇的身份认同危机是研究领域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双重身份的探究,对其双重身份认同及危机进行分析,提出了"双面人"和"边缘人"现象,并对危机的解决进行探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现今国内多是从"赋权予教师"这一角度来探讨"教师领导",忽略了主体的身份认同。教师领导同时具备教师和领导双重身份,在身份认同的发展过程中,教师领导会面临双重身份认同的困惑,这主要是因为在学校语境下,教师与领导行使职责是不同的,教师和领导所应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公众对其身份的认可度也是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与经典叙述学侧重逻辑、符号分析,忽视叙述驱动力不同,保罗.利科选择回到亚里士多德:叙述首先被界定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智慧即"叙述智力"的体现,具体化为"情节编排",即将纷杂的事件与细节编织为一个可理解的故事,这一过程贯穿创作与阅读,构成叙述活动的核心动力;在阅读环节,读者的情节编排使意义的传递和理解成为可能,通过获取"叙述身份",读者得以更新经验,重塑身份及价值世界,叙述于是与生活世界发生交互影响,进入伦理领域。  相似文献   

4.
与经典叙述学侧重逻辑、符号分析,忽视叙述驱动力不同,保罗.利科选择回到亚里士多德:叙述首先被界定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智慧即"叙述智力"的体现,具体化为"情节编排",即将纷杂的事件与细节编织为一个可理解的故事,这一过程贯穿创作与阅读,构成叙述活动的核心动力;在阅读环节,读者的情节编排使意义的传递和理解成为可能,通过获取"叙述身份",读者得以更新经验,重塑身份及价值世界,叙述于是与生活世界发生交互影响,进入伦理领域。  相似文献   

5.
女性写作的过程本就是一个女性自我求证的过程.本文以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婚姻、爱情题材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主体身份建设、认同的视角对此时期以小说为代表的女性叙述类作品展开解读.五四时期,女性情爱叙述类文本透露出来的女性自我认同主要显示为五四新文化运动试图建构的现代国家范式下的“个人”主体地位的认同,但在丁玲的个别作品中,女性意识在“个人”主体地位的追求下已然催生.  相似文献   

6.
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的创作目的并不在于探求故事的真实面目,作者意图缔造一种叙事策略,通过种种表面的不可靠叙述技巧伪装其真实意图,调整甚至麻木读者对真相的获取欲望,而转而追求各个独立叙述过程本身传达出来的真实。本文的侧重点在于挖掘潜藏于技巧之中的不可靠叙述因素并予以事实佐证,同时,通过分析作者遗留的形式上的可靠因素及文本自身的叙述话语,最终找到具备隐含作者深层认同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7.
8.
所谓教师的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其实都是其社会认同的一种特球的表现形式.本文就中国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来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故事与认同     
讲故事有利于认同的建构,那些世代流传的故事就是人们拥有同一认同的核心所在。故事用一种连续的方式与世界、与历史连接。通过故事,人们感受或体会着以故事的内容为参照的世界。故事的叙述者把自己排除在经验之外,从而向世界寻求材料,目的是证实一种与世界相对的认同。故事把人类经验体现出来,建构属于个体或集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学作品《红岩》的作者有着强烈的革命认同,努力为阐释“我们”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合法性和进步性作文学上的论证,依据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经典文本来赋予不同的人物系列以不同的认同,并采取不同的叙述策略来叙述,最终导致各类人物话语权力的差异。然而也正是这种叙述策略,加强了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教育,有力地完成了对中国革命的叙事,从而走向了一个“更高”的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是联系不同文化、跨越语言障碍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又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叙述学又称“叙述文分析”,是与结构主义密切相关的“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叙述分析首先要把对象看成一个具有“能指”和“所指”的符号系统,然后从层次划分开始,确定叙述的基本单位,再在此基础上探讨其组合规则。但由于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使得层次划分不尽相同,在不同的层面上对叙述问题的探讨也出现差异.从而导致小说叙述理论的庞杂。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下,中国电影艰难地跋涉在“走向世界”、“走向国际”的征程中。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霸权,中国电影是通过夸大渲染所谓民族文化差异、营造东方奇观去迎合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还是通过对西方文化认同、接受的急切表达来证明自己的国际身份?中国电影到底该如何抒写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效地树立新世纪的中国形象,已成为我们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形势下,明确辅导员的"双重身份"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但教师和行政管理干部两种角色的内在紧张决定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长期稳定和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今后,应努力克服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内在冲突,要通过合理设定辅导员岗位角色,将管理与教育适度分离,使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和学生思想教育专业化相互促进;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角色期望,逐步促进辅导员身份意识的产生;要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单一身份、多重角色"的独立群体。  相似文献   

15.
双重身份     
"我们回国以后,应该每人再去学一门语言,这样以后再想出来旅行,我们就可以考虑去更多的地方了。"吴哥窟的阳光晒得人心花怒放,才刚开始踏上这个旅程,我们就开始畅想下一个了。"那好吧,我就选法语。"我脱口而出,那种笃定的语气,就像早已深思熟  相似文献   

16.
残疾人传记作者的特殊性使残疾人作为一种特殊的书写类型,具有特定的内在属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传记创作中也涌现出更多的残疾人作者。他们大多先从自身写起,用自传的形式来书写生存处境、生命情感和身份认同,表达残疾叙事的审美意蕴。梳理这部分残疾人传记会发现,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然呈现出清晰的主题脉络,主要表现为创作主体英雄式的奉献与抗争、苦痛的隐忍与对抗、生命抒怀与励志奋发、生命的思考与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定位被正式确认,辅导员的“教”与“管”作用在新时期得以彰显。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存在职能型与直线职能型两种管理方式,现实中辅导员担着两份工作职责,但只能享受一种编制待遇,造成了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现实尴尬。因此,必须从观念、制度和实践不同层面科学构建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著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其代表小说《施蒂勒》直指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危机。作家采用离间手法、片段式叙述、多重叙事视角及冷峻的叙事语言将小说主人公在两个自我之间的挣扎与徘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认同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第二人称叙述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长期通行的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观点提出商榷,进而深入论证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客观性和不容取代性,对于加强写作学理论建设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华东 《天中学刊》2014,(3):121-125
1820-1860年间,规模庞大的天主教移民涌入美国,增强了美国天主教的实力,打乱了天主教徒与新教徒之间的力量对比。美国天主教因为这些移民的到来而呈现出很强的外来移民特征,这引起新教徒的恐慌和强烈排斥。以新教徒为主体的“一无所知党”向天主教徒发起了攻击,将激烈的冲突推向了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