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读语文课本,在课文正文页下,都见有“注释”(亦称“页下注”)。对待课文的“注释”,有的学生不很重视,他们或许认为,读书主要是读课文,至于“注释”则可读,也可不读。他们不知道,其实“注释”是很重要的文字,它们是教材编者根据阅读要求精心编制的,扫清阅读障碍是一个目的,提示学习方法,培养探究能力是又一个目的,因此,“注释”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时,认真阅读“注释”是忽视不得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略读课文。这些内容的设计,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如何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可着重三点,一是从题目入手,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学会归纳整理,提高阅读水平;三是学会归纳整理,提高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注释是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难点和重点。课文注释是中学生阅读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辅助资料。因此,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文言文教学的效果。然而2003年秋季发行的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文言文中文意注释方面却存在着砂谬误。  相似文献   

4.
课文的时代背景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不能追求一种模式,应该根据课文特点,在学生最需要时乘“机”而入。一、乘解释题目之机有些课文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解释题目往往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以乘解释题目的时机设置悬念,介绍背景。二、乘阅读注释之机课文的第一条注释,往往介绍课文的出处、作者等,有的也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但大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充分展开,这时教师可以对时代背景作适当的补充。三、乘分析内容之机分析课文内容是教师教授一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概括段落大…  相似文献   

5.
1、教材的课文一定要读一遍,读懂教材里边的学习要点,不是光读课文。有的同学说把课文都背下来了,但是考试还没通过。原因不是让你读课文甚至背课文,而是把所有课文里边的知识点、语法点要弄通。2、阅读理解题备考技巧阅读理解有一个应试技巧,在平常要多读文章,要加快速度,再有知道后边问的题目,每个阅读的段落后边都有5个题目,5个题目大概要问的有几类,主要的有问作者观点,或者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都是直接的。最难回答的就是推理性的,如果看不懂就不会做对。所以在阅读理解的时候,一个是要阅读快,再有一个抓住要点。每段里面的第一句要…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的教材不管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课本,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或课文前有预习(阅读或自读)提示下有注释,或单元前有单元说明下有较详尽的注释,还有一些课文后面附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知识。这些说明、提示、注释、小知识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老师和学生最容易忽视、最经济的课程资源。如果能用足用活这些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其“工具”的作用,对帮助学生正确把握词意、句意、文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提高课堂效率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凭借注释进行阅读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注释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起到它的应有作用.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原则顾之川给课文作注释是语文教材编写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语文教材编写中最容易出错的一个环节。有关报刊上对语文教材的批评,多数都是针对注释的。然而,注释有哪些原则?哪些应该作注,哪些可以不注?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在长期的教材编写...  相似文献   

9.
凡文必有题。我们读文章,总是先看题目后读文章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课文分析的第一步就是讲解题目。为了使学生读好课文,并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由讲解题目进而改为审视题目。但不管是讲解还是审视,理论基础是文章学中关于题目和文章的关系的论述,形象的说法,就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教材实践来看,审题教学仅建筑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还是不够的,还要以阅读学为理论基础,也  相似文献   

10.
课文总是有题目的,或作者自拟,或编者添加。题目的措词都以“醒目”为前提,以便引起读者的注意,使他们产生阅读的兴趣。纵观中学语文统编教材,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题目的措词都能在课文里全部或部分找到,也有一些未在课文里出现。这些未出现于课文里的题目措词究竟和课文有什么关系?它们有哪些类型?笔者想对此作些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周玉明 《湖南教育》2005,(19):34-34
一、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独立性 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就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而良好的阅读能力又是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教材中包含艰深晦涩词语较少的课文,特别是“自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正文前面的“阅读指导”、正文后面的“知识短文”“图画说明”“注释”及课后“练习题”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12.
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是预习。然则,怎样指导预习呢?一是对照注释并围绕课文后面的练习题预习课文。课本注释如字音、字义、句义、句法、名物典故等,一般都是学生阅读课文时的难点。因此,每次新授课前,我们明确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预习课文,必要时还对课文注释作点通俗的解释,或者事先发给学生一些补充注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为了督促学生看注释,可布置学生做预习题,例如“把注释中加以注音的字读准,然后连同拼音一起抄在练习本上”;结合读注释,口头或书面翻译某篇文言文等等。“思考和练习”题,基本上体现了教学大纲对每篇教材的要求,提示了学生在学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文本",语文教学将课文与作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教师可以将教材资源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生长的沃土:利用课文题目,借鉴课文的思想内容,运用教材典型课例引导学生广阅博览,让学生在阅读中"厚积",能力训练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探索研究的方式自主阅读,以获取和运用有关知识和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关键是要选准研读点,以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探索。那么如何确立研读点呢?1.以课文题目为研读点。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折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若让学生仔细研读课题,抓住题眼“舍身”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课文作者为研读点。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和写名人故事的文章,以作者…  相似文献   

15.
翻开《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教材》)的任何一册,在《教材说明》中都有这样一段话:“自读课文×××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每课一般用一课时。少数课文也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自读课文的自读提示中所提的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课文后的练习,可灵活掌握,不要求全做。课文注释从简,有些生字生词.由学生自查工具书解决。”这就告诉我们.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的阅谈课文(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是“九义”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研究性阅读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探索研究的方式自主阅读,以获取和运用有关知识或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关键是要选准研读点,以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探索。那么如何确立研读点呢?1.以课文题目为研读点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若让学生仔细研读课题,抓住题眼——“舍身”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课文作者为研读点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和写名人故事的文章,以…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对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初中第二册)课文注释作一简单探讨,认为大部分注释是必要的,在课文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部分注释是多余的,提供的是一些无用的信息。部分注释的解释存在错误,在解释过程中有难度过大不易理解、繁简不当等缺点,需要引起教材编写者及广大师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杜真理 《广西教育》2013,(45):48-48
言为心声,题为文眼。教师从课文题目人手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对课文题目巧妙的诠释,让新课的导入异彩纷呈,能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题目,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课题是课堂导人的一个切人点,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又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储小旵  张丽 《学语文》2009,(5):47-48
2002年人教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整个高中6册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占课文总数的40%。笔者在阅读文言文课文时.发现注释中存在一些错误或欠准确之处。现将这些不当这处择其要者列举出来,以供中学语文教师和同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课文注释(notes to the texts)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拐棍”。精炼的注释,到位的点津,常能达到“无师自通”之效。在新高中英语教科书中,课文注释较详,设计灵巧,讲、例、启融为一体,明显胜过原高中英语教材一筹。但笔者在教学中却发现,有些课文注释存在着谬误,现以人教版新高中英语第一册为例,特提出几点质疑,请大家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