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手臂上回形针的累累伤痕小H是一名五年制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四年级男生,因评优与班主任在办公室沟通时出现自残行为,被老师推荐到心理辅导室接受心理辅导。经了解,小H上学期成绩达到评优标准,自己害怕评不上就放弃了,班主任联系他父亲沟通此事。不久,小H出现“恶心、想吐、头晕、不想吃饭、心里难受、拿回形针在自己的手臂上划”等现象。  相似文献   

2.
德育教育已成为学校一切工作之首,它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学生的成才起决定性作用。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行为和心理时,作为教师,除应该立即指出其错误帮助其坚决改正外,还应善于从中发现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采用疏导的方式,正确引导,努力将不良的行为和心理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动力和影响,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3.
金建华 《青海教育》2002,(12):42-43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或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倘若在人们的观念或信念中出现了不一致,也就是出现了所谓认知失调,他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和谐。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某种不和谐,使学生处于一种问题情境之中,这时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可以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就此,本人体会如下。一、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利用某些新颖奇特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4.
唐举 《广西教育》2007,(7A):41-41,50
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切实地按照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教师必须掌握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即团体心理。所谓团体心理,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体育教师掌握学生团体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团体心理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山东教育》2002,(27):24-24
吴放老师:我的班上有这么一些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小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孩子屡犯屡教、屡教屡犯的行为,该如何彻底根治?季军季军老师:你好。你提的这个问题,以前也曾有不少老师问过我。看来,它颇具普遍性,是幼儿园老师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情况。在讨论如何“根治”这种“屡教不改”的行为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幼儿的一些心理与行为特点,试着找一找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来解决问题。我们知道,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看…  相似文献   

6.
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心理感觉。在设计数学习题时,把激发兴趣放在首位,将会极大的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求新———提供新鲜的材料“新”就是要让题目新颖一些,以新吸引学生,产生直接兴趣。题型新。目前,课本中的题型几乎被计算题、应用题垄断。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使用客观性题型,如选择题、是非题、改错题、匹配题等。多种题型搭配出现可以消除学生“腻”的心理。如:小红第一次吃了()块糖,第二次吃了()块,两次一共吃了8块糖。这种新“包装”的题,学生会有面目…  相似文献   

7.
刘磊 《职教论坛》2012,(31):36-41
文章理论层面论述了从学习行为入手研究项目课程实施的必要性,确立了参与行为、互动行为、沉思行为、操作行为、违纪行为和沉默行为等六种行为;现实层面考察了项目教学情境中的学习行为发生的实然状态,总体上有更为积极的表现;本质层面分析了正面学习行为出现的本质是参与式实践的展开,并提炼了参与式实践发生的心理机制,依据心理机制分析了项目教学情境中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最后在实践层面提出了项目教学目标、教学监控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设计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象棋循环赛     
2n名棋手参加象棋循环赛.胜得2分,负得0分,平局各得1分.赛后各棋手得分互不相同,且第二名得分恰好等于后n名得分总和.求n的最大值,并给出n取最大值时各位选手的一种得分表。  相似文献   

9.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愿望 学生学习数学应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时,才会出现一种激励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反之,就只会按教师的指令,机械地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甚至不参与。主动参与的欲望主要来自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及从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有时教师言之谆谆,学生却听之藐藐?教师三令五申,学生却无动于衷?这里面就有个“心理效应”问题。教师只有自觉运用“心理效应”这个杠杆,才能善于把握教育的契机。一、“海潮效应”:引发兴趣,增强磁力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出现大潮,引力小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这通常被称为海潮现象。如果翻开事业成功者的履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大约经历了这样的三部曲:激发兴趣———钻研入迷———获得成功。在这里,兴趣成了支撑事业的重要支点,成功与爱好结伴而行。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1.
方业秀 《江西教育》2002,(17):24-24
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去组织讨论式课堂教学,往往会出现不适应,比如写教案时总觉得无话可写,课堂上又无法“走”教案。那么,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呢?1.营造宽松的讨论氛围。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从本质上讲,创造性活动必定是异样的,从而必定是异常的行为。对一个人的表扬赞许乃是促进心理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他就不会害怕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他可以在进行发散思维时无须处于防御状态,从而保持心理的自由。”这段话告诉…  相似文献   

12.
“黄老师,小诚又把同学打哭了。”小倩急切地跑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被打的同学手上出了很多血。”唉,又是小诚。说起这个孩子,确实令家长、老师头疼。经专家心理测试。小诚患有严重的多动症,前一阶段服药后。多动行为有所减少。可近阶段自从停药后。无意识行为又明显增加。这不,今天他又来了。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英语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行为工程的宏观性管理及优化问题,提出了经济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知识技能并重原则,为英语教学及教学心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性别差异对于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口语交际教学。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学生的性别差异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并未予以充分的重视。口语交际活动与人的心理认知特点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个人的听话及谈话方式不仅受到外部行为体系的调控,也受到内部心理认知活动的影响。一方面,口语交际能力受到思维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个体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以及情绪、联想等心理要素也贯穿始终。从组织内部言语到快速编码再到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就构成了口语表达行为,从注意到理解再到品评,就构成了口语领会行为。而口语表达行为与口语领会行为共同组成了口语交际行为。我们应从学生的客观现状入手,认清不同性别学生当前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把握男女学生不同的性别特点和发展要求,有目的地实施口语交际教学。  相似文献   

15.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以一个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它包括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而课堂心理环境受师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否配合默契。是否教学互动等因素影响,相应地出现积极、健康、生动活泼的心理环境和消极、冷漠、沉闷死寂的心理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教育影响因素和教师个体心理的复杂性,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之间的差异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普遍存在,并且表现出层次性、极端性和复杂性。本着重就引起差异的心理准备、心理动力、心理操作和心理应激源进行分析,并提出强化师资培训、优化环境影响、深化教学反思、细化教学反馈四种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激励,是以人和人的群体为主体对象,涉及到对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的鼓励和导引,是旨在导向性地、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育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三月末,国际象棋大师叶江川到北大义务为学生开设国际象棋选修课,学生们纷纷报名选修该课,中国棋类教育逐步与校园“亲密接触”。而此前不久,中国的国际象棋皇后身寸军赴深圳出席了“全国中小学棋类教学实验基地”的挂牌仪式,在与100余名小棋手进行车轮表演赛之后,身寸军笑称中国的国际象棋“后继有人”。棋类教育如火如荼。  相似文献   

19.
张魁 《甘肃教育》2011,(5):73-73
习惯是非意识行为,也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行为,它是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动作中经多次重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固的心理倾向。能有一个好习惯会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内部动力因素。笔者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进行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20.
明确阐述了选择题测验猜测行为的判断标准,得到结论:测验题目数越多,备选答案数越多,则凭猜测得到同一分数的可能性越小,排除被试猜测行为至少须答对的题数比例越小。由此说明选择题测验的可靠性。进而指出某些教育、心理统计著述在测验猜测行为判断问题上的错误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