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项脊轩志》是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这篇散文以叙事的真实传神、抒情的诚挚感人著称。细细品读便能体会到,文章不只因为写了亲情,写得真切,更因为他写的是悲剧,抒的是悲情。所以才会震撼人心,感人至深,“读之使人欲涕”(黄宗羲评语)。那么,文章的悲情主要在哪里?本文试作如下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项脊轩志》抒写了家道中落的哀婉,人亡物在的悲伤,但在哀婉与悲伤中我们看到的不是颓废,而是归有光对功名自信和对家威重振的自期,这种自信和自期源自于这个十八岁青年对自我的肯定,也源自于亲人对他的期盼和鼓励。  相似文献   

3.
我在教学《项脊轩志》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问到:“为什么作者回忆的三代人中全都是女性,没有一个男性呢?”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不光这篇文章,归有光的许多文章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寒花葬志》、《女如兰圹忘》、《女二二圹忘》、《先妣事略》无不如此。但要说没有男性也不确切,《先妣事略》按说是写他的母亲的,但是里面却有“外祖讳行,太学生”,“外祖与其二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朐胸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等等。看来,课文中没有男性别有用意。  相似文献   

4.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通过记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书斋——项脊轩及有关的人事变迁,回忆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全文笼罩着一种凄清阴冷的气氛和浓重的悲  相似文献   

5.
散文阅读要探求语言,由语言入手去分析其情感。但语言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蕴含情思的人、事、物境。了解作者是读懂作品的关键。归有光一生"悲"境,正蕴造了他的"悲"情一文——《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散中,《项脊轩志》堪称悲情美的绝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散文中《,项脊轩志》堪称悲情美的绝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是“悲”的背景《。项》开头写道“: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字里行间笼罩着衰旧、破败、局促、阴暗的气氛。这三句不但交代了项脊轩作为南阁子的过去,也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悲”的基调。对母亲和祖母的怀念,作者仍是置于“悲”的背景下“: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封建时代,名门…  相似文献   

8.
文本的“秘妙”往往潜藏在作者有意或无意的“留白”处,如何让学生发现“空白”,并读懂文本的“留白”处,进而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任。本文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为例,试图从文本的空隙里解读潜藏的“无声的语言”,体会无物胜有物、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正>《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本社会学经典著作承载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在另一个层面上也诠释着中华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当下的中国。此外,通过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学生也可以学会“读某一类书的方法”,即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方法,理解核心概念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经过两个多月的课外阅读以及课内的阅读点拨,学生对《乡土中国》中的核心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是明朝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它以一间小屋——项脊轩的变化写世事变迁。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以一间百年老屋作线索,“将人事变迁,家道坎揉,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林纾《春觉斋论文》)。题目虽然写作“项脊轩志”,但作者的目的却不在记轩而在写人,作者无限的感慨和情思,都是因人事而生的。他怀念的不是轩,而是人,是曾经爱过他,使他永远不能忘怀的人。  相似文献   

11.
刘浩 《文教资料》2011,(12):15-16
归有光,明代著名散文家,其极富特色的叙事抒情散文,善以朴素流畅的文笔记叙生活琐事,抒发真挚动人之情。本文对其《项脊轩志》进行解读,分结构"关"情、细节"凸"情、质朴"增"情、叠词"助"情四部分对文章所蕴之情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2.
程秀全 《现代语文》2013,(11):52-53
鲁迅《祝福》一文,有人分析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因为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是“新年才过”“此后大约十几天”“开春事务忙”的时候被婆婆家抢去被迫改嫁的;是在“不知道春天也会有狼”的情况下失去了儿子阿毛的;是在春节将临,“显出将到新年气象来”,家家户户准备祝福的时候死去的。  相似文献   

13.
归有光的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学,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在《项脊轩志》中,作者以简洁的文笔,生动形象地勾勒了"诸父异(爨)"、"慈母唤女"、"祖母喜嘱孙儿"和"卧病无聊"这样四幅画面,表达了自己对家族破败的感伤,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和自己大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相似文献   

14.
王德富 《语文知识》2014,(12):83-84
《项脊轩志》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名篇,数百年来,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倍受青睐。时至今日,对它进行赏析并作出评价的文章多如牛毛。以本篇的写作主旨而论,有人说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的,也有人说是作者表达了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大多数人则认为是作者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惋惜和哀鸣,以及对个人不幸遭际的伤感之情。而笔者认为,作者于悲情中寓有壮怀。关于壮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5.
沈迎懿 《考试周刊》2010,(29):31-33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文章写于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时年作者19岁,补文部分作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其时作者31岁。一篇写家庭琐事的短文能四五百年传诵不衰,主要原因在于文章于细微处洋溢着真挚的亲情。  相似文献   

16.
留白是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它含而不露,以最简明的程式承载着最浓烈的情感,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静态效果。明代"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就深得留白艺术三昧,作者将极其浓烈深沉的悲情不动声色地蕴藏在大量留白之中,看似白描式的写物记人,却能让读者为之大恸,收到了"言有尽而情未终,文有限而意无穷"的强烈艺术效果。其留白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时人称其为震川先生,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曾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年间中进士,时年已花甲。曾任湖州、长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明代后期的文坛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古文风曾盛行一时。李、王之徒极力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作品字摹句拟,古奥艰深。归有光则表示坚决  相似文献   

18.
一、写作时间《项脊轩志》作于哪一年呢?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是不注意也不重视的。在我所接触到的各种古文选本与各种文学史著作中,对此一问题,都不曾涉及。当然,也曾有人谈及此一问题。王勉、曹明纲在所作的《归有光》评传中说:《项脊轩志》作于归有光三十岁的时候(见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四卷267页)。可惜,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归有光(1506-1571年)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常常被选入教材。这篇文章的正文写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这一年作者才19岁;其补文部分,即——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益矣。  相似文献   

20.
归有光的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项脊轩志》是他的代表作,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然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浓浓的悲喜之情,那么喜从何来?悲在何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