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于词体的主体化走向,学界尚缺乏探因研究。禅宗的影响实为词体主体化走向背后的动因之一:首先是禅宗启示词人发现了自我,其次是在禅宗的影响下词人增强了自信心,最后在前两者影响的前提下,词人更多地在词中抒写了自我心态。  相似文献   

2.
自李泽厚与刘纲纪两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禅宗美学"为中国美学的"四大思潮"之一以后,学术界对禅宗美学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史。禅宗美学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毕竟起步较晚,因此还有许多问题来不及涉猎,还有一些"处女地"也来不及开辟。人们对禅宗美学的研究,较多的是从禅学(哲学)的视角和层面进行发掘和解说,而很少涉及禅门中人对文学艺术的主张和见解。至今,在中国美学史、中国绘画美学史、中国书法美学史和中国禅宗美学史等等的研究中,都未涉及禅宗绘画美学与书法美学。开展禅宗绘画美学史与书法美学史研究,可以拓宽禅宗美学研究(含美学基本原理与美学史研究)的范围,拓宽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含美学基本原理与美学史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词汇,《周易》中曾提到“人文”一词,西文中有humannism、humanitarianism等词,一般译为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但都没有人文精神这个词。有关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一般认为它起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界,随之波及到哲学界和教育界,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  相似文献   

4.
两宋时期,上承唐诗、唐传奇和变文等作品多用民间口语的优良传统,以大量运用方言俗语为特征的白话文学方兴未艾。曾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方俗俚语迅速崛起,形成了和文言分庭抗礼之势。在市民讲唱的话本、儒家禅宗的语录和白话小说中,新词新义俯拾即是,顿令人目不暇接。传统认为,词是有宋一代文学正宗。但是,由于题材的横向开拓和风格的异彩纷呈,如果说文人学士们在作诗时尚难免“学究之气”的话,而他们在倚声填词时就不由得坦率恣肆起来。俚俗口语正好满足其在表达上的某些特殊需要。对于这类因时代方俗的  相似文献   

5.
运用审辨字形、排比归纳、参证方言、审察文例、参考异文等方法,对清代以来浙江地区契约文中的俗别字、方言字、疑难词、方俗词进行考辨,以期恢复契约文书的本来面貌,提高清代以来契约文书整理和相关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运用审辨字形、排比归纳、文例求义、考证方言、文献分析等方法,对《道真契约文书汇编》中的俗别字、疑难词、方俗词进行考辨,以期恢复契约文书的本来面貌,提高明清以来契约文书整理和相关研究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运用认字辨音、排比归纳、文例求义、考证方言、文献分析等方法,对清代民国时期南方地区契约文中的俗别字、疑难词、方俗词进行考辨,以期恢复契约文书的本来面貌,提高明清以来契约文书整理和相关研究的质量,并为汉语语文辞书编纂提供助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词学研究会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反映着词学研究的新动态,是词学研究的风向标。2012年武汉大学承办的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当前词学界出现的新方法、新理念、新热点都有所反映。这些现代的手段,实用的观念,延伸的领域,都颇具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9.
寿词是指以祝寿和自庆生辰为题材的词,它的创作在两宋尤其是南宋蔚为大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代寿词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拓展.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晚年将词学作为国学内容之一进行研究,对中国现代词学是有影响的。他关于辛弃疾词的研究成就最大,以实证方法考证稼轩词的版本而有创获,以社会学方法发掘稼轩词的社会意义,力图恢复辛弃疾的真实历史面目,从而阐扬中华民族的积极精神。这在中国词学史上第一次对稼轩词的高度评价,改变了传统观念,由此导致近世对豪放词的重新认识。我们如果追溯新中国建立后词学界关于豪放派为宋词主流之论,会发现这是自梁启超以来学术思潮的必然趋势。关于豪放派评价问题仍是有争议的,值得进行历史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吕澂先生的《禅宗》一文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禅批判的经典文本,此文不但对中国禅前后期的本觉论的脉络作了明确刻画,而且对禅宗发展过程中禅与禅定以及言教的关系也作了初步梳理。从整体上看,《禅宗》标示了一种可能的"禅宗谱系学",从历史叙述的框架或理论分析的框架看,《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的禅学论述是以《禅宗》为蓝本而展开的"禅宗谱系学"。  相似文献   

12.
惠洪是作丰硕的一位学型禅僧。《禅林僧宝传》是在旧有灯录之外别撰记载禅门五宗名禅师“前言往行”的新型禅宗史书,不仅为丛林说法参禅提供前代的事例、可以用以启示学人的公寨语录。而且由于记载了很多活跃于晚唐至北宋社会名禅僧的传记及他们与士大夫之间密切交往的事迹,为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化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3.
谭嗣同是清末杰出的社会改革家。当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时,提出了“大变、快变、全变”的激进变革观。其变革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力主排挤满族贵族统治,猛烈批判二千多年来固有的封建纲常名教,为兴民权摇旗呐喊,振臂高呼。基本依据是王夫之“器变则道变,器亡则道亡”的唯物论思想、西方传人的自然进化论和天赋人权观、佛学中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康有为的“托古改制”理论。谭氏过激的变革思想并不能改造中国,最终流于破产。  相似文献   

14.
诞生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的天台宗,作为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其佛宗思想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之后建立起来的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而且其用于各种仪轨的佛教音乐也对其他宗派的仪轨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天台宗佛教音乐所形成的宗教、历史、社会背景等以及佛教音乐的特征对天台宗祖庭国清寺的佛乐文化进行初步探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禅理诗。其中苏轼的禅理诗创作最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以禅入诗,借诗遣怀"、"以诗说禅,空观自省"、"诗禅融通,随缘自适"等三个方面对苏轼的禅理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阶段,也是我国古代史承上启下社会大变迁的转折点。对于唐史的研究,国内外学界一直予以高度关注,20世纪以降已具有世界性规模。作为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历史的高句丽史,在整个唐史研究中也长期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建国以来唐史研究中所涉及高句丽史事研究作一简要的归纳,阐明高句丽政权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不容置疑性。  相似文献   

17.
《朱子语类》文白相间,新旧质素交融,叠置着从历史上各个时期传承下来的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和宋代产生的新词新义,现存各本的异文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宋至明清的语言演变,为汉语文白演变和词汇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语言实录。文章在比勘今存宋刻本《池录》、朝鲜古写徽州本、明成化本等各本异同的基础上,就"大小大、烦恼、浑沦、节掯、困善、潦草、秋采、提撕警策、偎风躲箭、絮"等方俗口语词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18.
尼雅遗址出土仆去卢文书中有一件(511号)是与浴佛有关的文献,系仆去卢文书写的梵语佛教文献。此文书不属于经论,根据内容看应当是赞文或愿文之类。本 文对文书做了若干笺注(参照贝罗译本及波叶尔等拉丁文转写本),复原了当世浴佛仪式的若 干内容,并与有关的浴佛经典、史籍及敦煌所出同类文书等做了比勘。  相似文献   

19.
佛教逻辑也称为因明学,是印度逻辑和中国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逻辑的产生与古印度的激烈论辩风气紧密相关,与古因明家的学术探索相互促成,正理派的逻辑研究更是功不可没,这三方面的融合便促使佛教逻辑的诞生.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的灵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它教导人们重视发掘充分而可靠的史料,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分析。郭沫若和范文澜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致力于先秦史研究的两位学者。其中,郭沫若关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与周代青铜器分期的理论、范文澜关于封建社会始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与各少数民族逐步融合的理论,因研究重点和治学路数的不同而各具鲜明的特色,但同样都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