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威的产生与权力紧密相关。在德育过程中无论从"教"的方面或是从"学"的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教育主体权威的重要性。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权威教育主体,即消极型权威、积极型权威与复合型权威。单纯的积极型权威与消极型权威对于德育效果的获得而言都不是理想的类型,理想的教育权威应该是复合型的。  相似文献   

2.
权威的产生与权力紧密相关.在德育过程中无论从"教"的方面或是从"学"的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教育主体权威的重要性.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权威教育主体,即消极型权威、积极型权威与复合型权威.单纯的积极型权威与消极型权威对于德育效果的获得而言都不是理想的类型,理想的教育权威应该是复合型的.  相似文献   

3.
孟劲 《铜仁学院学报》2006,8(3):11-14,31
公共政策主体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乃至调整。政府、政党、利益团体、公民以及大众传媒作为当前最为主要的几个政策主体,都从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的政策主体亦会通过各种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公共政策过程。公共政策参与方式就是这些不同方式的有机结合,这是现代公共决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教师与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复杂的主客体关系,决定了教师与学生所应该起的作用。本文从现代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出发,论述了学生在数学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期存教学过程中组成教学过程的动态结构,发挥整体功能的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金锁记》叙事结构的分析,发现叙事主体在全知的作者和书中人物之间来回转换。叙事主体主要由意象和心理这两类坐标完成转换,叙事本身呈现出议论和情节交替,最后双线合一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教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学生主体精神的生成 ,必须依赖于现代主体性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学实践活动。要坚持以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原则 ,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性 ,倡导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化 ,发展主体的个性 ,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 ,激发主体实践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学风主体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风建设的积极意义是不容怀疑的,对于学风建设的关心程度也是值得肯定的,相比之下,学风建设的成效并不能令人十分满意,至于其中的社会原因,我们不去多说,这里想从学校内部探讨一下学风建设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浏览一些有关学风建设的论文,在措施方面都主要谈到如何抓学生,如何齐抓共管,都由谁来齐抓,如何共管。广义的学风应该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从这里不难看出,学风的主体绝不仅仅包括学生,而应该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个方面。我们倡导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说活动的主体只有学生,而是说我们要了解学生、…  相似文献   

9.
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对世界的过度占有和工具理性的泛滥使人的主体性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为了实现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教育也受此影响,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手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革。  相似文献   

10.
中国跨世纪教育的主体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跨世纪教育的主体转换程晗河南省教科所21世纪的钟声已向人类敲响,人类将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入21世纪,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被称为人类未来财富的教育更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本文将围绕“德洛尔报告”所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结合我国的实际谈谈个人对从学会升...  相似文献   

11.
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及时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感,按照学生的需求提供知识。其次,要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引导其学以致用。再次,要注重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创造性发展。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讲师,还是导师、教练和评估师。  相似文献   

12.
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众所周知,影响教育过程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即教育、学生、教育传媒。这三个方面又可划归客体和主体两个系列。教育传媒属于客体是肯定无疑的,但对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认识上却存在着分歧。我则明确地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也可以把这一主张简称为学生主体论。 一 学生主体论与双主体论 在教育过程的主体问题上,现在国内通行的是双主体论,主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也是主体。双主体论又有两种主要的变式:一是轮流主体论,即在教育过程中,有时教师是主体,有时学生是主体,二者轮流“执政”,交互作用。这种变式实质上  相似文献   

13.
张媛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75-76,82
关于教育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教学史上两个影响广泛且深远的学派——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所持的观点几乎完全对立。传统教育派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派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大学生、教师都是大学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不过其主体性各有不同的表现,其中,大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主体,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主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4.
关于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何为主体何为客体的研究和争论从未间断过,甚至十分激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也是主体。真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细究之,其实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不足。因而,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并弄清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教育理论工作者感到教育领域中有关“主体”问题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高原期”。关于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的讨论更是学说林立,各持一词,难以达成共识。其中在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三种误区:哲学概念在教育研究中的歧义;将复杂的教育活动过程简单化;“文往”理论的直接移植所造成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16.
论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的接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习主体的接受是学生对教师传授的各种信息所进行的选择、理解、整合和内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接受受到内因素和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影响和制约既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我们力求排除不利因素,实现主体接受的最优化。实现主体接受的最优化应从几个方面入手:明确传授和接受的目的性;创设良好的传授和接受情境,把握传授的技能和技巧,建立起由传授到接受的师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杨涛 《文教资料》2007,(29):85-87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以及新课程的推行,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知识的传授者、"教书匠"、课程的接受者角色已逐渐不能胜任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要向促进者、研究者、开发者转变。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要求各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完善企业内部配套改革,加速经营机制转换,使企业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相似文献   

19.
论创新教育与教育过程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时下流行的"创新教育"热潮入手,指出热潮产生的客观原因,从而提出再谈创新教育的内涵,指出外援型和内援型创新教育共同的局限性,从而深入探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组织结构,以及教育者在相应结构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明确了基于受教育者处于不同教育时期的创新教育的不同组织结构形式和内容,同时论述了在此过程之中的教师角色的逐步转换。  相似文献   

20.
曾华 《文教资料》2008,(2):160-162
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作为一对关系体,对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大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的教育主体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共同发展,而另一方面,主体教育变得日益突出,它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本文从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中,阐述了大学教育主体与主体教育的各自特点及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