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儿童观的指导下,在家庭中对幼儿自主性的培养有其独特的价值。自主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基石,家庭是幼儿自主性培养的重要场域。家庭对幼儿自主性的培养不仅有必要,而且具备可能性。然而现实的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正确。厘清"自主"与"他主"、自由与秩序、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问题是家庭教育科学培养幼儿自主性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的开展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度契合教育的"人本"理念.我国生命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教育实践上陷入推崇价值理性而疏离生命情感、重视知识本位而忽略生命实践、追求系统教学而遮蔽生命活力等困境.在分析其成因的同时对后疫情时期生命教育的价值做出审思:尊重自然生命本真诉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澄明.后疫情时期要从融合传统文化的生命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生命教育模式,整合多元开放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生命教育的改进,育个体生命自觉以应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诗篇的文体特色和美学价值的分析,根据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特点,选取诗中具有研究意义的价值元素——语言结构、情感表现形式、文化思维智慧、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从现代教育的追求目标这个角度,阐释该诗作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历经不同时期,其教育目标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革命情感、阶级情感、经济价值和人文情感的不断演变反映了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影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感、德性情感和生命情感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情感资源。合理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转换教育理念,重塑人文情感建设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宜出路。  相似文献   

5.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伦理教育面临现代挑战和德育中对生命伦理的长期忽视,德育出现了许多违背生命伦理的行为和现象。生命伦理教育通过进行生命文化建设,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等途径,以此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  相似文献   

6.
人类情感的一个共同源泉是父母和家庭。每个儿童都需要情感教育,父母需要不断建立与强化情感教育意识,提升家庭情感教育智慧。基于家庭忽视情感教育的基本问题,明确家庭情感教育的四大行动:家庭情感教育意识与情感关系建立行动;家庭情感教育环境营造行动;情感品格涵养的仪式传承与创新行动;父母情感教育素养提升行动。  相似文献   

7.
驱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八大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的认识与现状比较,基于中西方经济、科技、文化的历史发展基本属性与比较,以及这三大因素与现代设计的基本关系,逐一揭示了驱动我国现代设计教育未来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数字媒体技术、互联网络技术、文化创意经济、现代服务经济、循环经济等八大动力及其基本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现代家庭与中古、远古家庭相比,常被称为教育家庭、情感家庭。维维安娜·泽利泽认为,儿童在现代家庭中更具情感价值,从经济上有用的孩子到经济上无用但情感上无价的孩子,越现代的社会,越会看重孩子的情感价值而非经济价值。阿利埃斯认为,现代家庭成员不仅有“对家庭超乎寻常的感情依赖”,而且它还会建立在对教育的考量之上。通俗地讲,相较以往的岁月,现代家庭的确是会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会为孩子的更长远打算,在古代这并不是家庭的一种普遍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前教育是生命启蒙教育,也是生命奠基性教育。在学前阶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丰富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学前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要结合学前儿童特点和实际,促使幼儿园、家庭、社区教育三方统一协作,感受传统文化的亲和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语文作为特殊的人文教育学科,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本身更有深刻的生命属性。然而,现实的语文教育由于在学科性质、教学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认识模糊,却被人为地疏离了对生命的关注,使学生的生命成长出现沉默、虚假、苍白和冷漠等不良状态;或刻意强调其中的生命属性,而抽空了其根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底子。  相似文献   

11.
陈灿军 《教师》2008,(7):20-23
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教育永恒的主题之一。关爱生命、尊重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已成为当今大学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共识,成为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基本价值目标。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对生命教育基本上停留在具体行为教育和情感体验教育,没有从伦理规范的终极性视角来看生命教育,更没有涉及到大学生生命伦理缺失和生命伦理教育的价值目标。在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过分强调其规范——约束的外在价值,忽视其生命发展的内在价值,在生命伦理教育的目标上无视人的道德需要、道德要求,剥离了个人的需要和利益,成为一种空洞的、抽象的口号,丧失了它应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把生命教育的过程等同于生命知识的认知过程,强调对道德规范的灌输,忽视了人的情感体验和主体的道德参与。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家朱小蔓先生是中国情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开拓者和实践者。她认为情感教育是基于幼童生命之根的培育,在幼儿精神发育、道德成长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朱小蔓幼儿情感教育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三个维度:1.“生命观”:始终坚守人道主义关怀以情感之眼看教育;坚信情感于“完整人”培育的生命价值;坚持情感是人类生命的主体力量;2.“情感观”:高度重视幼儿情感发育的德性价值,结合哲学思想架构与复杂科学文明综合考察生命早期情感培育的基础性、联结性与德性价值;高度珍视生命最初自然情感的创生、呵护、接续与滋养;阐释早期基础性道德情感的发生、发展与教育;3.“教育观”:挖掘幼儿情感发育的特征及人文主义路径;建设情感性环境与关系的教育策略;关注亲子情感关系的人文建构与爱的联结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德育价值提升的支撑点:关注人的生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主体的人是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的生命体.不断超越与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人之生命永恒的追求.德育是建立在人的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德育价值应关注生命教育,提高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情感,磨练生命意志,引导生命行为,实现贡献社会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思想性格、文化修养、审美趣味等方面阐述了大家庭出身对中国现代作家的积极影响。笔者认为,大家庭痛苦的生命体验为现代作家准备了生活与情感的积累,严格的家庭教育使其受到系统的传统文化熏陶。由于特殊的生命与情感体验,他们对封建大家庭的解体情有独钟,中国现代家庭叙事文学作品的大量涌现及其所达到的思想艺术成就与大家庭出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社会成人文化的代表,教师的精神对其自身形象、职业实践和教育效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从“万世师表”的孔子开始,教师所特有的社会和文化心态,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无不是在与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模塑和建构起来的。传统社会所形成的教师人格标的、道德自讼和利他主义的社会理想,赋予了教师崇高的职业尊严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到现代,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道德场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教师职业传统的一元价值关系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个性解放和生命自由,以及教师劳动的经济属性和物质利益,给教师的传统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现代教师如何担负起教育重任,现代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教师的精神品质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 首先,现代教师必须具有以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为目  相似文献   

16.
“亲亲”所代表的情感与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论基础,“家”则是“亲亲”的现实载体,不仅有社会层面的意义,还具有生存论意义,对儿童的存在具有建构性价值。家庭是儿童生存的情感基础、儿童社会性存在的始基以及儿童发展成人的“前结构”。为培育儿童实现完整的“在”,需要发挥家庭在教育中独特的情感性价值、自足性育人意义以及在个体成人之中的前提性作用。但在现代性发展中,教育形成明显的“去家化”色彩,家庭在教育中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自足性教育价值被无视、基础性地位面临自我剥夺,极大阻碍家校协同育人成效。因此有必要通过“再家化”过程,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亲亲”之家的效能,使家校共担育人责任、各正育人功能,以便重建育人秩序,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7.
尤莉  郭思琪 《天中学刊》2009,24(5):78-80
公益性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属性,追求公共教育利益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价值诉求.然而,模糊的教育公益性特征与内涵导致了不同利益群体对其的理解偏差,从而加剧了不同社会经济体制下对教育公共政策的实施偏差.因此,应正确理解现代教育的公益性属性,确立现代教育制度的公益性取向.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生命的开始和教育的原点,家庭关系的亲密性使家庭生命教育具有易实施性特点。根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自我保护、抵抗挫折,升华生命、实现价值"的家庭生命教育理念,应加强儿童家庭生命教育,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加强父母教育、和谐家庭的氛围、平衡家校关系、完善社会立法。  相似文献   

19.
个体生命特性是生命内在价值的主要体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条件。生成性思维体现对个体生命之生成性的关注,具有关注生命过程、重视生命创造、尊重生命差异、强调生命关系的特点。面对"未成熟状态"的儿童,关注个体生命之生成性有助于遵循其生命成长的内在时间秩序,引导儿童追求幸福生活,符合儿童生命的成长诉求。生成性思维视阈下的儿童教育应关注儿童生命完整过程,帮助儿童实现生命觉醒;重视儿童生命创造,尊重儿童生命差异,对儿童饱含教育期待;基于主体间生命关系,引导儿童走向美好人生。  相似文献   

20.
从以仁为标志的单个的人,向以仁为关系的人的群体,再向集群化的生命共同体的演进,是内存于孟子家庭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逻辑发展轨迹。孟子视域中的"家"有着异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的生存论结构,赋予个体常态化的生命展开路径。因此"家"虽然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呈现出"齐家"与"弃家"的内在张力,但基于客观性伦理力量构建的现代社会伦理秩序与个体独立自由的完满生命秩序两个现代性转向,有理由相信,传统之"家"最终会借由个体交往的精神性联结,赋予"家"现代生命共同体大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