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庸的武侠小说创作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谈论武侠小说创作的文字不多,且不系统,散见于一些访谈录或作品序言、后记.通过它们,可归纳出金庸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的一些基本、也是主要的看法,即:人物核心及性格观;情节跌宕与个性观;背景历史真实观;创作创新变化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追求,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成功实现,使金庸小说得以全面提升武侠小说这一文学类型的品质.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中的华山地理描写按作品创作时间顺序,经历了一个由笼统到具体、由模糊到清晰、由空泛而论到特征鲜明的过程,表现出金庸小说创作技巧的日臻纯熟与完善。就其内容而言,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两个方面,由于金庸在描写时对其进行了重构,所以它们在小说中是作为文学地理的存在而非真实华山地理的存在。金庸描写华山地理既满足了创作的基本需要,又能根据华山地理特点塑造华山派及其人物并设计武功,而最负盛名的"华山论剑"也与华山地理具有深刻的联系。金庸如此描写华山地理,既是华山地理对金庸的制约,更是金庸对华山地理的充分尊重与偏爱。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文学中,“人性”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永恒主题。在福克纳与金庸的小说中,有大量的“人性扭曲”描写,两位作家把人的本性与现实融合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和形态对这一文学主题进行着风格各异的描写和阐释,有着某些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金庸的小说纳入知识分子写作 ,并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广阔背景下对其作出严肃的解读 ,指出金庸的小说一直贯穿着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认为金庸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我进行审视与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6.
《笑傲江湖》语境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笑傲江湖》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金庸的小说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学语境角度考察,这部小说存在传奇和生活两种语境。传奇是武侠小说的主要特征,《笑做江湖》的传奇语境却在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上出现了突破,而生活语境的生成更使得金庸小说超越前人,成为成熟的文学作品;这两种语境在小说文本中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相似文献   

7.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了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8.
金庸的武侠小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之集大成,他的武侠小说创作从纵的线索分析,清晰地显现出从文化追慕、依恋到文化质疑、文化批判轨判。出发时的金庸也许抱着明确的文化护道理想,然而而创作日深,神话色彩日少,现实精神日强,到达目的地时,传统文化护道者的金庸已成了一个文化的质疑者和批判者,从文化透视的层面上,可剖见金庸小说英雄神话的背后所潜隐的文化内涵,以及金庸创作内在的变异轨迹。  相似文献   

9.
金庸的《连城诀》描述了江湖上的一场腥风血雨。在这场围绕《连城诀》展开的争夺中,人们面临着善与恶的较量、正与邪的考验。小说通过人物之间的尔虞我诈将人性中隐藏的贪欲直露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金庸擅长于对英雄大侠的形象塑造,而《连城诀》却避开这种常规的写作模式,用一个不谙世事的乡野小子狄云的形象来对抗贪欲,使江湖进一步走近凡俗世界。在充斥着贪欲的世界中,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呈现出金庸小说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0.
李红 《考试周刊》2012,(87):18-21
本文主要考察金庸的中篇小说《白马啸西风》(以下简称《白马》)。通过对《白马》版本的比较研究,以精英文学的若干标准,厘清“五四”新文学对《白马》的影响,并把《白马》置于金庸武侠小说创作的总体进程中加以考察,同时解析金庸创作《白马》前后的处境,从而展示出《白马》在金庸小说从商品味走向书卷气这一嬗变过程中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金庸的《连城诀》描述了江湖上的一场腥风血雨。在这场围绕《连城诀》展开的争夺中,人们面临着善与恶的较量、正与邪的考验。小说通过人物之间的尔虞我诈将人性中隐藏的贪欲直露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金庸擅长于对英雄大侠的形象塑造,而《连城诀》却避开这种常规的写作模式,用一个不谙世事的乡野小子狄云的形象来对抗贪欲,使江湖进一步走近凡俗世界。在充斥着贪欲的世界中,平民化的英雄形象呈现出金庸小说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从个人生活经历上看,金庸明显具有双重身份:作为成功报人、政论家的查良镛与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这也决定了金庸不仅仅把武侠小说当做历史和文学故事来写,而是自觉不自觉地在其小说创作中宣泄他作为政论家的政治热情,表现其内心的政治思考和抱负。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其前者身份中所蕴涵的浓重的政治情结,对其武侠小说创作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爱情是金庸小说中永恒的主题,于是女性自然是构成其爱情主题的半边天。在金庸小说中,侠女人物众多且性格多样,但在她们身上都有鲜明的两重性——"传统"与"叛逆",而将传统与叛逆两者逆巧妙地贯穿起来的就是"情"。  相似文献   

14.
金庸小说里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医卜星象、阴阳八卦等无所不包,饮食文化自然亦在其列,其中,酒文化是一个重点。金庸通过对饮食现象的细腻描绘,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从江湖饮食的简陋性与随机性中可见金庸武侠小说中江湖饮食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福克纳和金庸是两位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作家,但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某些精神上的相似。在约克纳帕塌法世系和后江湖世界、种族歧视与民族斗争、人与自然风光、探寻普通人的命运等四个方面,都表现出了这种精神上的相似与细微差异。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处理,使他们成为伟大的学家。  相似文献   

16.
在华人中拥有大量读者群的金庸武侠小说,其故事背景发生在我国的各个不同地区。小说中所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而对于大量的金庸武侠小说迷来说,能够身临其境,是很令人向往的一件事。对于金庸武侠小说中涉及的不同地域背景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与阐述,并对这些地域进行相关旅游线路的规划和设计,希望能够为这些地域今后的旅游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对其旅游发展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庸1956年创作了武侠小说《碧血剑》,1975年又对此作品进行了认真严肃的修订,旧版与修订版在开篇、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的诸多差异,体现了金庸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境界、思想情感和艺术趣味,版本变迁的背后也打上了金庸写作技巧、政治观念、审美原则发展变化的烙印。通过比较《碧血剑》的旧版与修订版,可以探究金庸历时性的创作心理、思想状态以及深层的修订动因。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视角看金庸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热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在中国大陆解放,香港市民阶层急骤膨胀的背景下出现的。在金庸创作武侠小说过程中,从“写武侠”到“反武侠”经历了一个否定“自己”的文化心态演变过程,同时在创作中表现了许多新的文化观念,使武侠小说不俗脱凡,进入一个新的境界。武侠小说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品类,它可以与文学共存,但“武侠小说热”却不是文学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它不可能走向永恒。因此,金庸“挂刀封笔”,是明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9.
武功描写是武侠小说的标识,对提升武侠小说的品质,深化武侠小说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十分好看、耐看,具有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实理想,又能探求人生的哲理以及历史、社会的底蕴,同时还能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彰显作品的主题意蕴,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  相似文献   

20.
提出金庸小说使武侠小说从人们眼中的"俗文学"步入到"经典文学"行列这一过程,正是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一种超越这一观点,从金庸小说的武、现代精神以及"金庸热"这一怪异的阅读和研究现象入手,简要论述了金庸小说的"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