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留学生》2014,(23):8-8
2014年11月23日,应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邀请,欧美同学会留苏(俄)分会组织近30多位老中青学长,赴航天资源卫星遥感事业基地与留苏女航天科技专家吴美蓉院士进行座谈交流活动。吴美蓉院士系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今年元月被授予国际宇航科学技术界的最高奖“冯·卡门”奖。  相似文献   

2.
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阐述课外科技活动作用,分别介绍深入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和生活用品创新设计项目课外科技活动案例,课外科技活动实践表明学生科学素质与创造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创造力并不神秘,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源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好系统的创造力培养方法,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小小的创新发明家。幼儿园的孩子能发明创造吗?看到这个问题,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不可能吧?但现实生活中还真有一批小小创新发明家,他们还屡次在国际发明展上获奖,并被中国发明协会授予"小小会员"的荣誉称号。这次程淮教授围绕巧思法解读了幼儿园孩子创造力培养的秘籍。让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们的发明创造。帮助色盲人群过马路的红绿灯装置  相似文献   

4.
二、对专利制度与科技奖励制度关系的评述与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相对应的是技术发明的专利权。技术专家提交的成果经常被称为“技术发明”,技术发明的结果是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所不存在的人工产物。与科学发现不同,技术发明的公开可以带来可观的商业利益,这就引出了专利权的保护问题.对技术成果的评价,使用价值便成了社会承认的最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美国中小学生创造力评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创造力进行研究,其中对中小学生创造力的评价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创造力的内涵包括产生观点、考查观点、探索观点和自我理解与控制。创造力评价的研究集中在信息类型、评价方法和工具编制等方面。创造力评价的结果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中小学课程设计之中,作为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要依据。我国应在构建创造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开发科学的评价工具、发挥评价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导作用等方面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专家本来应是什么样子?一线教师能被称为真正的专家吗?学校应该怎样把教师培养成专家?今年9月中旬,日本著名教育学者、"学习共同体"倡导者佐藤学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讲学,对上述问题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专家应具备什么样条件?佐藤学认为,能被称为专家的人必须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一是具有公共使命感。专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工作。因此,"只是为了  相似文献   

7.
朱莎 《考试周刊》2007,(50):148-149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创造力,应精心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因势利导,适时启发,促进创新,建立科学正确评价机制,鼓励、扶持、促进创新,处在这个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更应发挥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君 《河北教育》2000,(4):14-15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今天 ,开发人的创造力 ,培养人的创新素质 ,已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我校把科技教育做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创设科技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营造科技教育环境氛围是现代教育向学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科技氛围的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形成对周围环境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 ,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追求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有利于激发他们敢于想象、敢于创造 ,从而投身科学的热…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是一般创造力发展与科学教育的结晶。研究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 ,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创造力理论 ,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落实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内涵、表现和发展以及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 ,旨在引起全社会对培养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的深思。作为一名师范美术教师,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杰出人才通常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很大的创造力,而美术课被公认为对创造力培养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在教学探究中进行了浅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扫描     
《留学生》2014,(13):4-5
2014年7月21日,由上海市委组织部和上海市科协联合主办的中国梦·海归情——上海“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主题活动暨上海科协大讲坛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出席活动并讲话。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和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保局副局长陈皓为上海干人计划专家联谊会揭牌,并颁发科技工作者之家活动证。陈皓为第三批上海“千人计划”专家颁发特聘证书。  相似文献   

12.
朱祎 《继续教育》2006,20(4):24-25
创新能力培养当下被称为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职责。继续教育肩负着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使命,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应致力于提高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在各类教师培训中不仅要传授常规内容,更要关注他们开发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能力。要引导他们搞好创新教育教研,学习和创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工作可以这样进行:首先采取分层归类的认识方法,使受训教师了解创新教育教研现状,即了解目标、已知和未知。其次是全面学习已知内容,最后在未知领域里确定自己的教研目标。现阶段国内创新…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们知道现在是一个科学的世界。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教育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让我们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课堂。课堂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有感于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笔者认为:一、区别对待“画”举手发言、不做小动作是课堂中的常规;学生不举手就发言,或涂涂画画等都被视为违反课堂纪律。笔者认为,学生在课…  相似文献   

14.
罗红、史玉柱与任正非的探索,都具有深远意义。在美国科普作家、物理学博士米歇尔·沃尔德罗普笔下,这被称为混沌的边缘。他以新的科学进展写出了《复杂》,展示了创造力和潜能的福地。  相似文献   

15.
《重庆晚报》2010年11月24日报道: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以为,中国人不是没有创造力,只是按照中国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没有了创造力。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呢?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张家产中学以科技教育为特色,以课题为引导,全校师生热情参与,以创新的精神,自由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激发了学生潜能,为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科学定位,搭建平台好的平台是确保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科技教育与创造力"是内容、是核心,究竟以什么为载体、平台,赋予课题必要而有效的形式呢?基于两方面的考虑,我校将这一平台确定为"发明"。一方面,科技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创造力是一种能力或技能,它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培养创造力应从幼儿教育抓起。探索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实施"二期课改"精神的重要教育内容。探索活动是幼儿积极主动地应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去感知科学现象或操作发现科学现象,从而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大胆地寻求答案。因此,探索活动过程体现了幼儿大胆探索、创新的过程,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在幼儿园的探索活动中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相似文献   

18.
何俊 《广东教育》2013,(Z1):37-38
在我们学校的创新教育科技作品展览室、科技实践活动室、益智乐园里,陈列着学校师生众多充满灵动和智慧的科技作品以及学校获得的一系列荣誉:全国科普教育实验基地、广东省青少年创造力培养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广东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全国百强特色学校、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学校等。这些正是学校开展"学会创新"校本课程、持续坚持十二年创新教育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含义,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及应掌握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攻坚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这项改革一直在备受关注中徘徊不前、难以突破。长期以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技术往往不被人所知。至今,中国学校中90%的课堂依旧延续着教师讲、学生听的状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加教师的负担,也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压抑。有学者认为,当今各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均在培养创造力的操作层面上存在着缺失。解密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技术,是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最艰巨的使命。一种既能有效地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又具有普适的、大众的、科学的、和谐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如今已被国人发现并付诸实践,成效斐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