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现网络思想教育方法,其价值在于网络思想教育方法能够丰富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拓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空间,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识别能力以及伦理和法制教育;规范网络行为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的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心理冲突问题其实是现实困境的投影,而现实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化不足。因此,从问题导向出发,人的社会化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益思路。从横向上说,可以通过生命教育、抗挫教育和适应教育来充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纵向上说,可以通过拓展社会实践、重视校园文化和占领网络阵地来扩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学生生命观现状与对策——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对黎明职业大学74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指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不容乐观,呈现多元化趋势。提出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拓展课外活动领域,占领网络思想教育主阵地以及健全学生工作谈话制度等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认识、尊重、珍惜生命,从而去珍爱自己,关爱他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通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生命教育、发挥生命教育育人功能,需要不断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由此提出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性化学校管理为手段,依托团学活动平台,以加强军训、生存拓展训练等挫折教育为补充的教育路径。旨在引导大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去追寻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教育本质和生命教育最终目的的回溯,阐释了生命教育的内涵,从学校、家庭层面分析了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高校应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嵌入生命教育中,开设系统课程,以宿舍为基础平台,以心理辅导机构和学生社团为拓展点,建立与社会、家庭的联系,寻找法律、制度的支持,共同构建大学生生命保护网,促进大学生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网络是现代科技带给人类的福祉,它有利于大学生消除垂直交往产生的隔阂;有利于大学生消减文化冲突导致的交往不适;有利于大学生拓展人际交往范围;有利于大学生的自由充分交流.但网络交往也弱化了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导致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失范.我们应从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面齐抓共管,发挥其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作用,使网络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7.
渗透性生命教育是潜在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形式,能对生命个体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渗透性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在学科与课堂中根植渗透性生命教育、在校园文化和主题实践活动中贯穿渗透性生命教育、在实体传媒与网络信息中融入渗透性生命教育,使生命教育自然渗透到生命个体的每一个视域之中,提升生命教育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今天,各高校面对的教学对象是90后学子,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对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有利于提高其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有利于大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处于有利地位;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大学生珍爱生命,拥有生命智慧;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高幸福品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高校教育长期缺乏生命意识教育,导致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淡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校园的和谐及社会的和谐.我们应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生命价值观,而且也有利于高校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学生生命教育地位不高、目标游离、过程缺乏系统性、方法不科学等.本文通过提高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视、以及完善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态势显著.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问题也较突出。针对这些情况,高校要适应大学生网络生活化的变化发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网络生活中,以实现生活教育。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在高校里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全方位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对大学生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不再是封闭的,要求顺应现代教育的开放性,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心、内容和形式,及时掌握最新的网络知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育,努力地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提高及时性,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网络生活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德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下面临着新的挑战。通过对学生上网现状的调研发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易受网络舆论影响,其学习目的与网络手段关系不明,网络模仿能力较强。针对这些情况,学校应积极引导,整合校园网络学习和娱乐资源,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4.
张燕燕 《天津教育》2021,(1):146-147
小学生整体认知能力较低,对生命的认识尚不充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强化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生命,尊重、爱惜、优化生命。本文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生命教育能力的实施路径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邱关军 《中学教育》2009,(10):47-49,25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教育重建工作的现状使我们不得不总结并反思这种教育在目标观念上的误区。灾后学校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具有和谐意识的会“自我生存”的个体。在观念层面上,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和谐精神的思维品质和人文情怀;在技术层面上,学校应该向学生传授作为人生发展基础的生存知识与技能。  相似文献   

16.
Due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with knowledge impartation as its focus, some college students lack the humanistic care and education of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life. Universities should plan effective activities to make student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life. They should provide students with such education as life conscience, failures in life, the ability to make a living and the values of life in order to have a clearer knowledge of life education, so that the students can set up a positive, healthy and correct life view, realize the value and meaning of life, and finally learn to respect life.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生命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近年来,高职生轻视与伤害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高职院校高职生自杀的现象也屡有发生,引导高职生寻求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热爱与尊重生命显得非常重要。文章就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内涵、意义及实施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化生存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的生活常态。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虚拟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网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必须适应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建立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为此,其教育模式要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是进行网络主体性教育和引导学生辨识网络信息;教育方法要利用网络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利用校园网优势拓展思想教育阵地,倡导网络自律,强化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网络迅猛发展的现实,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公民意识教育。文章在分析网络特点,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在网络条件下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就高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