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宣泄社会压力,对发扬民主、加强监督、科学决策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因为对指向公权力的热点事件、敏感问题的关注而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如何导控网络舆情,化解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提升政府公信力是网络时代摆在政府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以四川会理悬浮照事件为例分析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根源,进而探讨化解舆情危机,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教师师德素质滑坡,教学理念滞后,专业知识匮乏,使得高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状况并不乐观。要解除高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危机,要从教师自身和社会、家庭等方面着手,努力化解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频发,群众对于政府、社会组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关注不断提高,所以,对待问题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范围的声讨,从而引发公众信任危机,增加社会管理难度。近年来,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载体,由于其“即时、无线、无界”等优点被公众接受和使用,一旦发生社会信任危机,在网络中就会不断扩大影响范围。本文试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任文化,培养舆论领袖等方面提高社会信任水平,完善社会管理机制,增加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历信任危机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它会诱导民众对学历教育特别是高等学历教育的作用产生怀疑.学历信任危机的发生既与国家政策导向、社会用人制度等外部因素有关,也与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等内部因素相联.化解学历信任危机可以从高等教育回归教育本位、变革高等教育体制、建立合理用人制度、加强学历监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提高基层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能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基层政府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机制存在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强、机制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动力不强、基础工作不牢等诸多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基层政府必须采取如下对策: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合理分类,提高化解质量;健全机制,扩大化解效果;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化解水平;普及法律教育,夯实化解基础;健全制度,提升化解效率。  相似文献   

6.
王志 《华章》2012,(25)
为了推动社会志愿服务更好地发展,本文首先针对草根NGO面临的信任危机,将制约草根NGO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分为外显性因素和内隐性因素,明确信任危机为外显性因素.其次分析了草根NGO遭遇信任危机的原因,并对消除信任危机的对策建议进行了论述.最后论述结果表明,通过改善公众意识、增强法律保障、提高自身素质与引导社会舆论的途径,草根NGO的信任危机能够有效地得到化解.  相似文献   

7.
信任是一种指向未来的社会行为模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生存的基础。察看当前教育场域,可发现各种形式的“信任危机”。文章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个体信任和群体信任,以及教育系统的整体信任等三种信任类型,提出了完善教育信任机制、确立可信任的教师形象、建立双向互动的信任型师生关系等化解信任危机的对策,并以此来构建教育场域内的信任图景。  相似文献   

8.
信任是学校共同体的生存基础,是教师赋权增能的基本条件。然而,空前的信任危机正在侵蚀赋权增能的可能性。信任危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风险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回响。破解信任危机,需要建立可信任的学校制度、可信任的教师形象,并化解"信息的不对称"。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商业信任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政府信任危机.日趋严重的信任危机正在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构成严重威胁.必须高度重视这一危机的严重危害,注重构建和完善我国新形势下全社会的"信任系统",消除整个社会的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0.
当前,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的道德失范、信仰危机、信任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和高职院校内部存在的教学内容重复滞后、教学方法单调、师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矛盾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受到冲击和影响。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创新思路,从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共同着力,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11.
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主要表现为教育公平信任危机、教育安全信任危机、教育内容信任危机和教育方式信任危机等.幼儿教育信任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责任虚化、教育目标偏差、教师素质不高、教育监管乏力等.失去信任的教育体制是难以维系的,破解幼儿教育信任危机需从完善立法、增加投入、打造队伍、改进教法、注重沟通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农村社会矛盾日益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维权型事件递增、组织化程度增强、事件处理难度和社会影响增强等,其原因主要是社会利益主体分化引发农村矛盾冲突扩大、公共服务严重缺位引发群众信任危机、利益诉求机制欠缺引发群众不满情绪、基层政权薄弱导致矛盾无法及时化解等,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手机等现代媒体的迅速普及,优化了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传递方式,为公众表达意见和建议提供了相对通畅的渠道,同时,其表现出的"主观驱动"式媒体干预态势,也给政府公信力的维护和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为高效化解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有效提升和维护政府公信力,政府及工作人员应该高度重视现代媒体的信息传递优势,积极转变履职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信息处理及网络舆情应对技能,并基于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建立综合性的信息处理平台,科学规范和引导现代媒体的发展,以实现政府与公众高效的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14.
借助Gompertz曲线构建了网络舆情演化模型,可以看出网络舆情各阶段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及其强烈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潜伏期社会矛盾缓慢积淀,网络舆情孕育潜伏;扩散期社会因素异样变动,网络舆情显性扩散;平稳期关涉主体迅速介入,网络舆情缓解消失。基于此,政府可采取积极的科学的适度回应策略,有效掌控网络舆情的演化路径,使其不会在后续诱发因素的作用下扩展为网络公共事件。"丰县爆炸"案例有力佐证了在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只要政府在回应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均具备"适度"理念,便可成功化解网络舆情,切实维护公共利益,进而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期,由网络舆论引发的政府形象危机屡见不鲜,政府和政府官员的自利性对公共性的背离、信息技术沟通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电子政府系统的不健全、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不足导致政府网络舆论调控失当。目前政府网络舆论调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公开滞后、政府责任不明、媒体联动不足。政府坚持及时沟通、承担责任、系统运行的网络舆论调控原则才能不断提高网络舆论调控水平,有效化解政府形象危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大致有弱势群体利益的被剥夺感、政府公信力的缺失、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网络的推波助澜等。协商民主这一新型的民主模式,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表现在公开透明、平等对话、理性思考等方面。用协商民主的理念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要做到正确认识新阶层的存在,协商解决利益冲突;提升政府公信力,消弭群体性事件产生的谎言之弊;完善民意表达渠道,构建公共协商机制;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7.
社会化网络时代,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关系着网络危机事件的及时有效化解,丰富着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研究网络舆情与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价值关联,突破网络舆情功能发挥的瓶颈制约,提高网络执政能力和处置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生态,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控机制是现代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生活方式日益变革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任意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主要表现为信仰缺失、道德信任危机、人际信任危机和政治信任危机四种维度。大学生信任缺失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对策包括:重视先进理论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认同;引导大学生以唯物辩证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深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资源,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引导学生提升个人品质,为社会信任机制的构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监督向政治生活纵深发展,政府官员的行政风险也逐渐显现。政府官员应该从增强自律意识、规范行政行为、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经得起网络监督并充分利用网络监督、有驾驭网络舆论的能力等方面防范与化解行政风险。  相似文献   

20.
公众舆论对于政党及政府获取政治权威及执政合法性地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政府进行政治治理及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本文指出,公众舆论影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公众舆论主体呈现群体极化倾向和从众化特征,舆论客体呈现相对集中化特征。理性公众舆论具有信号灯预警功能和监督机制功能,有助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防范与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理性公众舆论的建构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措施实现: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净化网络环境,提升公众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建构文化精英舆论引导,社会公众话语主导模式;加强舆论监督,建立政府、媒介与理性公众舆论三者健全的结合机制与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