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2.
20世纪下半叶中国战争小说的母亲形象,经历了革命母亲、本色母亲和妻性失衡式母亲的嬗变过程;经历了精神特质由革命化向人性化、世俗化下移的转变过程。作家们以母性原型为本色,凸显出母性中的共性,感人至深地写出人人心中对母性的美与善,将母亲的本性作为人道与文明的宝塔,照射与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灵魂栖所,点亮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母爱之光,并在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革命母亲形象的光泽也在于此。将妻性失衡式母亲形象作为叩询历史、拷辨人性的艺术载体,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选择,它使母亲的形象闪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光泽,预示出母亲形象塑造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评述20世纪下半叶中国理论语言学史上较有影响的四次讨论,语言和言语、语言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语言和思维、语言符号任意性和可论证性,这些讨论表现了中国理论语言学界由引进模仿到反思创新的发展 历程,也预示了中国理论语言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下半叶,由于二战的影响、战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以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了真正的"两栖"女性。在工作领域,人们开始接受并鼓励女性去寻求自己的社会价值,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保证了她们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业范围不断拓展;作为家庭一分子,女性对于婚姻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夫妻关系更加平等。这些变化使得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女性权利的政策,社会更加和谐。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各学科在中国的引进有着不同的启动时间。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以模仿为目标的引进;以教育学“中国化”为目标的引进;以批判为目标的引进;以学术研究为目标的引进。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不仅确立了马列主义在中国教育学中的指导地位,影响了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而且提供了编写教育学教材的参考模式,拓宽了中国教育学研究者的视野。20世纪下半叶苏联教育学在中国的引进给我们提供了以下重要启示:引进要处理好政治、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引进要与研究外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相结合;引进要与继承本国传统相结合;引进要与建设中国教育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是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教育效果顺利达成的保障制度。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经历了清末建立到民国时期的不断完善两个发展阶段,其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纵观20世纪前半叶我国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可以发现: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自清末制定始,呈不断严苛之势;师范教育服务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范毕业生从事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由于制度的缺陷和执行中弹性过大,师范生服务期制度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收集1900年至1949年国内出版的小说、儿童故事、童话、连环画故事、寓言等译作66部,对20世纪上半叶我国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展开研究,结果显示:20世纪最初10年、30年代以及40年代是美国儿童文学翻译比较活跃的时期,其中30年代是最高潮;译介中心在上海,甚至一度出现垄断局面。近60位译者参与了译介,但专门致力于该领域译介的译者并不多。期间,一些作品被复译,少数作品甚至被复译多次。该时期的美国儿童文学译介对中国儿童文学孕育、生成及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下半叶,受社会变迁、国家权力、村落场域、农民分层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江西农村宗族的真实面貌及其变迁深深刻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宗族并没有消亡,而始终扎根于农民的观念深处和日常行为中。作为农民群体的一种组织和生活方式,农村宗族亦处在变革与创新之途。  相似文献   

9.
师范生服务期制度一直是中国师范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有力地保证了师范教育效果的达成。2007年5月9日颁布实施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中,再次把师范生服务期制度推至大众视野,它将与其他制度一道,共同保证免费师范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服务期的发展历程做一梳理。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对20世纪前半叶师范生服务期制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探讨,并分析此间师范生服务期制度实施中的得失,旨在为当前实施的师范生服务期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20世纪前半段关于《水浒传》主题的诠释作了爬梳,企图从中找寻脉络,给后来研究者们以启发.戊戌变法前后,梁启超倡导新小说,反对旧小说,利用西方思想启迪民智,而黄人,定一等人又全面肯定古典小说,以古人之作宣传西方思想,这一时期,《水浒传》是他们手中有力的工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界,旨在从思想上发起一次革新运动,思想核心是人的觉醒,本质内核是“个人主义”.从主题思想看,政治介入阐释小说是主流;“九一八”事变后,《水浒传》作为一部抵抗异域侵略的爱国主义小说,被爱国主义作家改编或新编为诸多文艺作品.总体来看,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多世纪里关涉《水浒传》研究,都较以往更为深入、全面,诠释更为透彻,思路也具有代表性,但这一时期《水浒传》研究,较多受到政治思潮、阶级观念影响,导致对其诠释不无偏颇.  相似文献   

11.
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中国作家接受俄苏文学影响的历程的勾勒 ,揭示了俄苏文学的道德感、抒情风格在塑造中国文学现代品格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 ,论证了中国作家在兼收并蓄世界文学丰富成就的过程中显示出的超越性 ,并指出了中国文学与俄苏文学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莆田学院学报》2015,(4):85-91
艺术赞助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艺术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但从艺术赞助角度研究艺术史的成果尚不多见。试梳理中文文献研究20世纪以前中西方艺术赞助的研究成果,描绘出艺术赞助研究的概貌,为相关研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荒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诞”是20世纪西方历史语境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在现代派学中有集中而深刻的表现,现代派学中既有荒诞人生的种种表现,也有对荒诞的反抗和超越。就美学意义而言,现代派学中的荒诞是对传统悲剧、喜剧的突破,是喜剧性的形式和人类处于困境中的悲剧性内容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以一种异端的姿态出现于20世纪的中国文坛上,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实现主义、浪漫主义文学不同的个性特征。它通过内部的不断转型来实现自身的范式重建,表现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勇于突破各种禁区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对生命的体验与赞颂、对世纪病的嗜恋与咏唱以及对恶的审视与展现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创作母题;它追求陌生化和个性化的表演,确立了颓废唯美、荒诞神秘、象征朦胧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5.
流浪与流浪文学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从荷马开始历经数千年写作界的深情关注到了20世纪,劳身心之苦的经验感受和见多识广的知识阅历作为流浪的外在表现形态正渐渐被人们遗忘,但千年写作文化积淀的“流浪意识”并没有在写作者身上消失,而是以更多更复杂的形态表现了出来一是物理空间位移的游历行为依然普遍存在,习惯上称为“行万里路”;二是行为个体在无目的漂泊中,一种与个体或群体存在处境和精神处境相分离的生存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和身份——意识,笔者管它叫“精神流浪”;三是群体或种族在“失根”状态下,因被同化及精神本源的失却而凝积为一种隐蔽的社会无意识状态,我称之为“种族流浪”;四是一种逃避方式,本质上即是远离主流文化中心自我放逐至边缘处境,理论界定义为“流亡”。本文就此四方面的代表作家及文本试作简略举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编年体形式汇集了20世纪中国哈尼族文学尽可能全面的资料:作家、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家、民间艺人、有影响的单篇作品、作品集以及文学机构、文学事件等。  相似文献   

17.
天津以独具的文化品格和历史内涵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面貌。"津派"作家通过对天津历史传统与现实的对比,表达出对乡土天津的认同与怀念;新文学作家以租界为表现对象,凸显天津城市化进程中的"现代性",揭示出现代都市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当代"津味"小说家将叙述空间置于清末民初时期的天津,追求以奇为美,构筑起具有"传奇"色彩的天津形象。"传统性"、"现代性"和"传奇性"的天津书写,实质上是不同类型作家,从不同角度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各自发现与真实表现,是以文学形式将自己情感体验表达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是现当代文学重大命题的一个理论浓缩,90年代“现代性”视角的引入使它受到了系统批判。但这种批判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二者在方法论上有一致性,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不应简单否定,而应该坚持历史批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史是20世纪的学术产物,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兴盛于20世纪初期的日本,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学界关注的热点。论述了日本早期中国文学史产生的缘由、日本近代中国学科的建立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日本早期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史观的确立及中国俗文学地位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几千年来,中国女性学一直被湮没在以男性学为主流的大海里。到了20世纪20年代,“五四”女作家群的崛起,才使女性学开始融进以男性为中心的学洪流中;新时期女性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90年代“新生代”、“晚生代”的女作家,她们以女性的话语来创作,使女性学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从此,中国学史成为男女作家共同谱写的诗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