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从课程论教材反思我国的课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学科领域的教材代表这个领域的专业成就,也反映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课程论领域有代表性的五本教材的分析,发现我国的课程论学科建设刚刚起步,研究缺乏基本规范,已有研究对课程改革实践关注不足。以后应该立足我国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加强课程论本土化建设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书     
《信息技术教育学》 本书从全新视角建立了信息技术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原创性较好,理论价值较大,实用性较强,拓展面较宽,是一本具有推广价值的好书。全书分别介绍了信息技术教育本质论、发展论、技能论、资源论、病理论、课程与目标论、教材论、过程与原则论、方法与模式论等。最后两章着重介绍了教学网站制作实践研究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开创了我国教育界对机器人教育的理论探讨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教学论教材是获取教学知识、养成教学能力的基本媒介,具有传递教学理论和经验的功能.实践证明,高等院校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论教学实效的关键,是决定教师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教学论教材建设在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同时还存在问题,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对教学论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并提出教材建设的应然走向,无论对教学论教材建设,还是对教学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行的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以及教材的开发,与当前中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相比,滞后十分明显。课程开设方式单调,偏重教学理论学习,缺乏实践研究;偏重以学科为中心,缺乏综合性科学整合。高师化学教学论课程目标也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而变化。结合南京晓庄学院校情,我们对化学教学论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加强教学实践,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独特的课程论思想,对20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是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教材观是人们对教材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九五”期间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五”期间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展望未来 ,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将在重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同时 ,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与人文性课程与教学的研究、关注对课程与教学论领域有重要影响的相关学科的新成就的研究、提升学科教育的研究水平、走向多学科领域、多层次研究者的国内、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正>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研究二、“党的领导”等新时代重大主题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研究三、中国特色课程论、教材论和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及话语体系构建四、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五、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课标修订及其在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及评价中的落实研究六、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的教学使用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课程论研究的历史回顾:1922—1997(上)*课程教材研究所张廷凯课程论作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学校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的理论与实践。从先秦以来,我国教育家已有许多有关这一领域的论述,但课程论作为一个正式的研究领...  相似文献   

9.
我国课程论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基础、学科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理论建设需要结合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创建中国特色现代课程论学科体系。课程本质规定着课程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是课程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课程作为一门“文本”与“行动”、“理论设计”与“实践实施”相统一的学科,形成中国特色课程论的理论体系并引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是当前我国课程论学科建设必须解决的两大任务。中国特色现代课程论的学科建设,在学科内涵上,要反映从教育研究到课程研究的学科关系;在方法逻辑上,要体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相互统一;在学术话语上,要形成中国特色概念与理论话语的独特表达。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元理论、课程系统、课程实践和评价以及课程方法与规律进行专门研究的学科理论分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具有学科内涵、理论内涵、教学内涵和课程内涵,在属性上既是政治性的国民教育理论,也是科学化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性的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11.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既是概念内涵间固有的联系,也是教育理论乃至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已有的整合研究试图从实践的视角整合课程论、教学论,但收效甚微。“教育工学”则有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实现课程论与教学论,以及课程与教学之间的联接,为其整合提供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论课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课程控制罗燕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存在两个误区:其一,是将课程简单地等同于学科体系;其二,将教材神话。这两个误区必然导致我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拘限在尺寸之境。在这里,教材是以单一价值观的方式建构起来,而课程则被描述为一种超稳定的社会客观存在,似乎里面...  相似文献   

13.
刊首语 教育的本真追求是什么?教育究竟应该承负一种什么样的功能?知名学者和专家智慧且哲理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和“触摸”教育的钥匙。 理论视野 理论视野2005年始终坚持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紧密联系实际、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理论和观点。《教学理论应用模式析要》、《科学主义科学课程理想批判》、《我国课程理论研究的问题论纲》、《多主体教育目的——冲突与整合》从教育哲学、教学论、课程论角度阐释教育本真,理解教育的价值追求;《教师的教育经验及其意义》、《论教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论即教学理论,它是整个教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几年的教学和对我国现行不同版本教育学教材这部分内容的分析。感到现行教育学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有些内容缺乏实质性的分析和论证,尤其在反映教学实践,用科学理论影响教学实践,帮助和指导各科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为教学实践提供科学根据方面尚欠不足。下面就教学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谈一下粗浅看法: 一、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它同其它科学关系,尤其是与心理学关系,传统教材反映不突出。关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众说不一。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如《教育研究》1985年第九期王策三同志的《简谈教学论研究对  相似文献   

15.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的构建是否应该基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文化模式,还是仿西方基于其个体本位的教育理论体系,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关系到我国体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确立,关系到实现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建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深刻转变,关系到我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建设是否符合我国社会本位论的文化环境需求。批判学习西方体育教育理论是中国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发展的必需,但对其简单复制和运用则是非理性的,其理论移植到我国体育教育的实践,个体本位论的教育与我国基于社会本位论的道德法律及其它社会体系必然冲突,其有效性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6.
重演论揭示了生物学和人类精神领域个体发育的客观规律,对西方的课程理论 与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重演论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是:一,语文教材编写要重视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整个精神结构的全面对应。二,语文教材要注意区分不同阶段学生的精神特征,以确定相应的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杂志1994年创刊,是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专门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全国性教育理论刊物。旨在宣传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的方针、政策,报道国内外课程研究、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交流、传播各地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信息与经验,开展课程理论学术争鸣,评介课程研究与实践成果,探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战略。  相似文献   

18.
郑庆全 《教育学报》2007,3(2):35-40
针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几个问题的认识,结合对20世纪国外新教学论处理类似问题的思路考察,总结出20世纪国外新教学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如下启示:如何对我国教育传统进行继承与批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理论和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原有的理论如何匹配和衔接;如何衡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条件性因素;如何调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隔离;如何更好地应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需要理论研究为之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密切联系课程改革的实践也必然会对理论研究发挥重要的检验与促进作用,数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只有联系教育教学活动才能获得必要的生命力.教材编写是成功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密切联系教材编写工作开展理论研究是必要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课程论研究三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课程论研究经历了理论储备期、独立时期与研究深化期,并在研究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构建、学科建设、课程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论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需要正确认识课程论研究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借鉴与批判、继承与创新、单一取向与综合取向、本土与世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等问题。为了使我国的课程论研究在未来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未来的课程论研究应形成整体论的方法论理论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理论学科体系、凸显课程研究的本土化、促进课程理论之间的对话、唤醒研究者的反思意识以及注重对课程论的未来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