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媒科技》2009,(8):22-23
在8月23日召开的“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CNCS)”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也兴致勃勃地前来参与探讨“下一代网络的融合与发展”。她说:“所谓三网融合,就是在一个网上提供三个网的业务,在一个网上融合话音、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业务(Tripleplay)。实现三网融合要建立在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上,这是必须的技术条件。”基于此,王司长向我们重点介绍了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情况以及广电网该如何达到“三网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三网的“融合”过程中,大家都知道,所谓的“三网”,是指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按照“三网融合”的称谓,多数人认为,这三大网络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但实事上,它们并不是均等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一种虚化的网络,它提供一定的规范与协议,依托于电信网、广电网等物理网络而存在。简单地说,互联网既可依赖传统的电信网,也可依赖新兴的广电网、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9,(8):24-25
在8月23日召开的“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CNCS)”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从电信运营商的角度阐述了他对三网融合的认识和期盼。蒋总工认为,国家之所以很重视三网融合的原因是来自三个方面:服务要求趋同、业务要求趋同;技术趋同(数字化、分组化、交互化);接入网网络能力趋同(单向广播+双向交互),核心网网络能力互补。这三个方面也可被看做三网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网络是人类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文章介绍了三网融合的概念、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图书馆三网融合的进展,分析了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及发展趋势,三网融合通过图书馆将信息服务嵌入到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5.
浅谈“三网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三网融合”是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谈论的一个热门话题,“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  相似文献   

6.
黄升民 《视听界》2010,(2):18-20
2010年开局,国内传媒业有两件大事最为引人注目:1月1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国务院“三网融合”哨声刚落,各地广电集团纷纷抛出自己的“电视、手机、电脑”三屏融合方案。另一件则是此前CNTV以及地方广电众多“网络电视台”的纷纷开播和上线,电视台集体性进入网络电视领域。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进一步开展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已进入关键时期。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合理、先进、适用的技术路线,促进网络建设、业务应用、产业发展、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柳帆 《报刊之友》2011,(8):97-98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上明确了三网融合的时间表。于是,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融合正式开始提上日程并走向大众生活。文章就从时下媒介热点“三网融合”说起,用传播理论重点探析广播和电视媒体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动向。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 7月 24日,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主办的“三网融合与电信体制研讨会”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召开。政协委员、有关部委领导、地方政府领导、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计 100余人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大计。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时代最强音在这里奏出:“三网融合,势在必行”。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张春江在发言中指出信息技术是发展三网融合的源动力,三网融合是必然发展趋势。信息产业部坚决贯彻党和国家为促进三网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所作出的一系列决定精神,按照“十五”计划纲要提出的“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  相似文献   

10.
“三网融合为网络电视台提供通畅的支撑环境。三网融合使得用户可以使用各种终端,通过各种网络接入互联网。这为网络电视台实现媒体融合、三屏融合提供了通畅的支撑环境。网络电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网络电视的发展将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三网融合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将主要通过发展网络电视/新媒体来实现。”中科院侯自强研究员谈到。  相似文献   

11.
三网指互联网、电信(邮电)网、电视(广电)网,合一是指打破“一种业务一个网络”的网络形态和经营思路,使用户从一种网络上即可获得音频、视频、数据三种业务应用,所以三网合一实质是三种业务的融合,用户并不在乎使用传输的是哪一种网、由谁提供、只要它速度够快、质量够好、价格够便宜、服务够周到就好,可真要做到上述4点,却绝非易事。  相似文献   

12.
刘琳 《新闻窗》2013,(4):71-71
一、三网融合的背景 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网络和通信电信网络三个网络在业务方面是分割的,三网融合是将三个网络的技术和业务进行融合,统一内容和应用,并把服务、经营和多媒体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实现高端网络服务的统筹结合。因此,三网融合体现无缝集成、网络互通、业务交叉等,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融合,它完成了三网管理和政策的结合、目标的统一以及个性化服务和发展等终端服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三网融合是在不断碰撞中前行的,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国三网融合进程明显加快。作为推进三网融合的两个重要管理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分别将推进三网融合列为各自“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并着手在技术、业务、政策准备上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三网融合政策形势下传统广电媒体的新业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生福 《今传媒》2011,19(1):117-118
三网,是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不是电信、互联网和广电网融合为物理上的一个网络,不是一个网络替代另一个网络,而是三张网在各自平台上分别实现不同业务的融合。三网融合使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通信网相互渗透、互相兼容、整合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网络资源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适应性广、容易维护、费用低的高速带宽的多媒体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三网融合”自1998年正式提出以来,讨论不休,纷争不断,主要因为体制等原因,始终未获重大突破。目前,应该说进一步推进三网融合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和市场空间都已基本具备,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决定,表明推进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令人欣慰。消息传来,各广电集团、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都在各自解读“决定”的“奥秘”,思忖着如何在下一轮博弈中赢得先机,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广播网天生优势 castweb力托三网融合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广电行业或将出现转折,广播网参与互联网,帮助互联网解脱“视频不畅、内容难管”两大难题。”李幼平院士在发言中提到,“难道三网融合一切都靠信息公路?一切都靠电信网?我认为电信网就算能吃掉所有网络,唯有广播吃不掉。中国政府的正式提法是三网融合,即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网,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因为,政治家发现,现有IP内容难管;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和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0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学术研讨会”(China Cable Net Summit 2010,CCNS 2010),于2010年8月7-11日在青海省西宁市隆重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三网融合的挑战与机遇”,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广播电视规划院、发展研究中心及中国传媒大学的专家以及各地广电行业人员分别围绕“三网融合与传媒机构管理的政策走向”、“三网融合的若干问题”、“三网融合新政下的媒体融合与业态创新”、“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了激烈和富有意义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每月视窗     
刘飏 《新闻实践》2007,(4):60-60
“三网融合”蓄势待发信息产业部有关负责人3月20日说,各种网络技术的互相借鉴和融合,已成为社会消费热点。目前,我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蓄势待发,信息产业部将研究提出“三网融合”的意见和建议,务实推进“三网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媒科技》2011,(8):64-65
看电视的同时可以打电话、上网,仅凭一根光纤就能够解决,毕其功于一役,“三网融合”帮人们实现了这个梦想。2010年是中国“三网融合”政策的破冰之年。从“三网融合”五年计划的制定到第一批“三网融合”试点地区(城市)名单的公布,标志着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王蕾 《新闻前哨》2012,(1):87-88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应用的融合。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应用层上使用统一的通信协议。三网融合有利于网络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最终目标是在一张网上提供语音、视频和数据三种业务的捆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