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课程研究和课程改革的趋势看,“课程理解”逐渐成为当前课程研究的主导话语方式,课程文化成为课程研究需要特别关注的对象。以人文理解的研究范式进行课程文化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的研究目的旨在用人文理解的范式在观念与制度层面研究课程文化,进而探讨课程文化体系和课程文化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2.
谢毅峰 《甘肃教育》2008,(17):58-58
一、认识和理解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特征,对促进人生的发展意义重大。高中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英语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是说我们要使英语课程在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价值观形成和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与原来的英语课程相比,新课程的设计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3.
方善友 《教育》2014,(10):60-61
音乐是基于一定音律和节拍的声音混合体,是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创造,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不难发现,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激活,让情感态度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利于学生在教学中掌握运用。  相似文献   

4.
孙娟 《教学与管理》2008,(2):146-147
音乐教育,其实就是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是审美主体,音乐是审美客体,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促进主体与客体的沟通,让学生自觉投入到音乐审美体验中,以心灵感应音乐,从而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和人文感化作用。音乐的进行和发展,必须符合人们的情感发展的需要,人们才觉得音乐是美的,是抚摸心灵的艺术。  相似文献   

5.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可能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独立存在。音乐课程是一种文化课程,具有人文属性,它的本质是“育人”。那种把音乐课程当成“唱歌课”、“音乐知识技能训练课”的做法,违备了音乐教育的宗旨,偏离了音乐以人的生存意识为核心的轨道,也失去了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因此,音乐课程应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淡化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情感意向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6.
李日新 《现代语文》2008,(2):120-121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制定了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语文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它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强调了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交流,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人们对音乐的审美活动过程包括:感知、体验和理解三个阶段,“体验”即“情感体验的阶段”,是人们通过对音乐的音响感知,体验到作品的情绪特征,在这一情态体验过程中,音乐中的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音乐要素对人们情感体验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与欣赏者情态体验形成联觉对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何胜男 《教育》2014,(28):60-61
音乐是基于一定音律和节拍的声音混合体,是人们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创造,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人文性。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音乐是情感生活的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不难发现,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激活,让情感态度真正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利于学生在教学中掌握运用。本文从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忽视情境教育问题,探析对新市民子女的音乐情感培养,旨在阐述:发挥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熏陶功效,对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鉴赏和一般的作品解读中,人们都承认“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承认读者对于同一个人物可以有不同的形象投影和感情体认。但是对于作品的主题,正统的看法是应该大体趋于一致。如果引入西方现代文论来看对主题的理解,就会发现人们对同一作品的理解往往有着较大的有时甚至是本质上的差别。这个问题可以从纵横两个向度来考察。纵向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阐释权利”,从而产生不同的阐释。横向看,  相似文献   

10.
许多场合,人们在谈论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文科课程的“文道结合”、“人文性”与“工具性”等问题研究颇为深刻。但是,对于理科课程的“理性大于感性”、“活泼不够严肃有余”的问题探讨和研究还是很不够的。这里,我们选编了两篇关于数学课程渗透“人性、人情、人道”、“文化、文明”的文章,以期启发大家思考理科课堂如何以人为本、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关系的研究.把学科的育人底蕴和文化积淀通过我们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的教与学。加以发扬光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从人文性教音乐思考,从审美性教情感体验,从实践性教音乐表达。以上是笔者结合音乐学科性质,对“情境—问题”教学法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的“三教”理念理解,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的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12.
综合性"活动课程"作为对师范音乐课程体系改革的支持和完善,既是执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践《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客观需要,更是目前改革形势与需要的明确要求。"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意作品内容的情感特征和审美情趣、综合性与关联性特色、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要按学生音乐感受与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来组织课程材料,按照音乐作品的体裁、题材、专题来组织课程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一部文学作品问世后,作家的精神创造和情感体验就凝结在其作品之中。读者阅读这一作品时,就应该按照作品词句引导,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但事实上,由于时代阻隔、文学修养差异、思想观念的不同等等情况的存在,读者的阅读结果,虽然包含一定的还原成分,但同时又充满着读者个人的再创造。所以,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相似文献   

14.
经过精心设计的“音乐欣赏”课程能弥补其他学科的局限,使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起到充实心灵、拓宽视野、增强音乐素养和人文修养的作用,从而达到更新学科观念、深化学科认识、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最终“音乐欣赏”课程有助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李娜 《小学教学参考》2009,(12):109-109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的感悟是不同的,为了让孩子们展示他们心中的“哈姆雷特”,在音乐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艺术表演形式来诠释他们心目中的音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大学课程":一个复杂性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胤 《江苏高教》2004,(1):76-79
人们在使用“大学课程”这一复杂性概念时,却经常指称着有分歧的含义。我们需要从该语词本身所具备的两个维度——动态性与静态性,以及三种价值指向——社会、学科与个人等因素来综合地探求和诠释这个复杂的概念所包藏的深刻内涵和完整的意蕴,充分理解“大学课程”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较多的是一般音乐专门院校的“缩版”。对于培养旨在从事青少年艺术技艺与艺术情感合一的艺术教育者来说,这种课程有着显著的不针对性和不适应性,高师音乐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新的高师课程设置,必须突出“成人”的教育宗旨,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学习的渐进性。因此,“板块式”、“学段式”是高师新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对于“语文能力”目标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纯粹的工具性能的层面,语文能力内在地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首先应该在“能力”目标上达到统一。对“语文能力”目标的具体内涵加以重新审视,探讨其中工具与人文的交融与渗透,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9.
艺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要实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必须明确“人文素养”的含义,并落实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人文素养,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中的人文因素,学习方式上要强调在理解、阐释、反思、体验、感悟中提升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范琴 《语文天地》2014,(11):26-27
高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是什么?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当是文本,其次应当是学生。有什么样的文本,才可能有什么样的教学。这一判断中的研究着力点正在于“一个文本是什么样的文本”这一命题有点类似于“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那是多元解读的一种表征,而我们这里所追究的“什么样的文本”却是涉及文本理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