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唱响妈祖文化品牌,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扩大妈祖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莆田市委宣传部、莆田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和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电视台、福建千秋妈祖文化传媒公司等单位拟联合在全球范围内拍摄五集高清纪录片《天下妈祖》。本片采用4K全高清拍摄,通过《分灵》、《过  相似文献   

2.
所谓妈祖信俗口述档案,是指通过对妈祖信俗传承人、热心妈祖文化信俗事业的当事人或知情人,采取口头访问形式而取得的具有原始记录作用和保存价值的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方式的口述记录。妈祖信俗VI述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在当前显得尤其紧迫和必要,不仅因为“妈祖信俗”已成功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妈祖文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更因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表明妈祖信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已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3.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特色文化。妈祖文化渊源之久,传播之广,人际传播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官员、海员渔民、艺人文人、商人移民等人群以特定的形式传播妈祖文化,人际传播在妈祖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妈祖庙作为承载妈祖祭典和妈祖信仰的场所,研究清代妈祖庙的修建,有助于了解清代朝廷对妈祖信仰的变化及其原因。本文通过探研清代妈祖档案及相关文献史料,厘清清代妈祖庙的分布、建筑设计和特点以及修建经费,从侧面了解清代朝廷对妈祖信仰的推崇措施与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妈祖的宗教属性问题是妈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佛教化"的角度,以浙江地区为中心,通过大量明清地方志的记载,考察了明清浙江妈祖信仰佛教化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妈祖信仰在浙江佛教化的原因,指出妈祖信仰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妈祖信仰不断地往海外分灵,在新加坡等地建立起多重网络和紧密联系。妈祖信仰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本土化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妈祖文化传播的国际化与在地化有机融合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邓璐 《文化遗产》2016,(3):87-94
深圳赤湾天后宫的重建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地方政府与民间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复苏的重要契机的出现。赤湾妈祖信仰对深圳而言是一个兼具正统性、开放性与灵验性的文化符号,虽然赤湾妈祖信仰经历了政治层面和都市化的冲击,但是这个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其实一直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改革开放后,政府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通过运作赤湾妈祖文化,构建城市的文化网络,直接推动了赤湾天后庙的重建。而民间在信仰自觉和信仰需求的作用力下,积极参与赤湾妈祖信仰的建设与实践,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俗"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产生的新名词。伴随着此概念的应用,"妈祖"开始取代"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而成为标准化的名称。以"信俗"代替"祭典"、"皇会"等,则凸显了这一信仰的民俗性本质。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确立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信仰内涵。以湄洲岛妈祖祖庙为最高组织机构,以各地的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各种不同的祭拜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等,构成了"妈祖信俗"的核心内容。妈祖信俗的重新命名与再定义,不仅证明了传统民间信仰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迅速走向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王芳辉 《文化遗产》2008,(3):98-105
自宋代以来,妈祖信仰得到历朝统治者的允准,得以列入标准化祀典。同时,随着时空的转换,妈祖信仰又被不断地方化。女神妈祖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总会与当时当地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相融合,成为地域文化传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广东地区,妈祖不但拓展了海神以外的其他职能,形成了地方化的祭典仪式,还拥有独特的属神与显灵方式。妈祖信仰强大的生命力即来自于标准化和地方化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从隋唐开始,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本文是围绕中日贸易史中,清代(江户时期)华商的妈祖信仰和祭祀展开的论述与研究。17世纪以来,日本在锁国政策下,仅开放长崎作为对外交流的门户,与荷兰、明·清朝进行贸易。从清代中国到访长崎的商人主要来自于浙江、南京、福建、广东等地,本文的论述正是关于这些来访长崎的清朝华商在海上航行时船内的妈祖祭祀、以及旅居长崎期间与妈祖相关的信仰和祭祀行为。当时,耶稣会在中国布教,平民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中国海商中基督教徒的数量也不少,他们可能将玛利亚像伪装成妈祖像运往日本。在禁教政策下,日本对这些中国人信徒的审查也很严格。到了近代(1870年以后),妈祖祭祀行为曾一度中断,直到战后,2000年以后才为长崎华侨复兴,春节期间的妈祖巡游作为长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在当地的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在试图揭示长崎的妈祖信仰传承的同时,也对作为现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妈祖信仰及其仪式的意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妈祖信俗口述访谈记录的转录与档案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祖信俗口述访谈记录应该及时转录和归档。转录前要做好转录和校核人员的组织。要在忠实和完整的转录原则指导下,根据妈祖信俗受访者的特点调整转录操作规程,还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制作文字转录稿。同时,分析了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整理流程,以便为进行大型的妈祖信俗口述档案计划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超杰 《大观周刊》2012,(38):43-43
妈祖是我国南方海滨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妈祖信仰怎样形成,如何影响社会生活,对我们理解妈祖文化十分必要。本文从妈祖的形成写起,延伸到妈祖信仰产生的社会功能,侧重于对功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妈祖崇拜原属宋代流传于莆仙地区的地方性民间信仰,随着该信仰的逐渐发展和信徒数目不断扩大,中华大传统开始对其产生影响,并从中添加了许多儒家思想和观念。但由于各种不同原因,现今的妈祖信仰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体系和祭祀传统,自为一派,并在全球化趋势下,成为世界华人区的宗教信仰,被专家称为"妈祖文化"。和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观念相比较,这种发展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妈祖信仰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关系;然后列举一些具体例子来阐述妈祖信仰体系的独特性:如妈祖分身,功能不断增多,每年的香火传送或交换等;最后将分析R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为何不尽适用于阐述妈祖信仰现象。  相似文献   

14.
正编者按: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中国申报的"妈祖信俗"(Mazu belief and customs)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土生土长且已传承千年的妈祖文化,正式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它也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和定位妈祖信俗的文化价值。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妈祖信俗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本专题,  相似文献   

15.
自元代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地区以来,在当地得到了长足发展,妈祖由最初的海神转变为天津城市的全能保护神。在与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演化出以天津天后宫皇会为核心的妈祖信俗,它集合了天津建城以来多种民间文艺形式,深具天津地方文化韵味。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就是一部关于天津皇会的风俗画卷,真实记录了清末天津妈祖信俗的靓丽风采,是研究我国北方妈祖信俗的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16.
"镇国安邦赫赫神功兴大甲,澜平波稳洋洋圣德溯湄洲",台中大甲镇澜宫前的这副对联,生动反映了各地妈祖庙与湄洲妈祖庙之间的密切关系。福建湄洲妈祖庙是供奉妈祖的最早庙宇,在妈祖信仰传播史上尤其据有重要地位,成为海内外上万座妈祖宫庙的共同"祖庙"。妈祖信仰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的尊崇,逐渐繁荣鼎盛。民国以降,祖庙一度失修损毁,但鉴于其在民众信仰中的重要意义,1978年以后又逐渐复建。2009年,湄洲"妈祖信俗"又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更加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供奉妈祖的庙宇共达六千余座,信众超过三亿人。  相似文献   

17.
妈祖文化是福建省莆田市最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妈祖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国家旅游渡假区——湄洲岛是较早开发的滨海旅游胜地,已经成为福建十大旅游品牌之一,但对当地经济的贡献率却与其知名度不符。通过深入调研,分析莆田市妈祖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优势和不足,找出莆田市妈祖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从而为莆田市妈祖文化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妈祖是海内外华人倍受尊重和普遍信仰的宗教传奇性人物,结合新形势,本文力求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出发,探究妈祖文化传播新优势、新做法、新形势,以期更好发挥妈祖文化传载中华文化的作用,凝聚人心,促进两岸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闽东的妈祖崇拜,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同根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在祖国大陆。  相似文献   

20.
彭芙蓉 《新闻世界》2013,(5):257-258
几乎所有看过剧作家刘达刚先生创作的黄梅戏《孤山妈祖》的观众,没有人能准确定位这是一部什么剧。黄梅戏《孤山妈祖》说是神话剧也对,说是民间故事剧也不外行,两者兼有之。剧中女主人公妈祖林默娘亦神亦人,既有海神妈祖的一面,又有民间女子林默娘的一面,这无疑对剧中妈祖的扮演者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