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五月的一天深夜,老杜漂泊渝洲,独系孤舟于细草微风之岸,写下五律《旅夜书怀》。这首五律,诚如明胡应麟《诗薮·内编》所云:“气象嵬峨,规模宏远,当其神来境异,错纵幻化,不可端倪。”此诗语约意丰蕴蓄深厚,在杜诗中堪称精品,其境其情之“不可端倪”处,引发了古今笺注家之不同理解。本文试从三方面对其“神来境异,错纵幻化”这一特色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首《旅夜书怀》即景抒怀,于细腻的绘景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杜甫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孤独、寂寞与愤慨,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而其中刻意设置的多重对比,尤使全诗的风格跌宕起伏,为沉郁顿挫作了一个独到的注脚。对比之一:自然的宏阔与诗人的渺小之对比之一:自然的宏阔与诗人的渺小之对比。在诗人的笔下,一个细草微风的“旅夜”,一叶随波飘零的孤舟,本已显出极其的渺小,但杜甫偏偏将视野投向辽阔的平野与奔涌的大江,着…  相似文献   

3.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在垂暮之年,坎坷流离,境遇凄悲,常有感怀身世之作。这首五律便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它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携家离开成都东下、舟经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作。全诗在章法上采用两截写法:前半写“旅夜”,后半“抒怀”。  相似文献   

4.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① 独夜舟。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② ?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注 ]:①危樯 :很高的桅杆。危 ,高貌。②此句是说他的文章扬名难道就能使自己著名吗 ?这是诗人自谦的话 ,和杜甫另一诗句“岂有文章惊四海”相似。【新读】永泰元年 (76 5 ) ,杜甫因严武之死 ,失去依靠 ,生计艰难 ,便辞官携家人离成都 ,沿途经渝州 (重庆 )、赴忠州 (忠县 )、至云安 (云阳 )。此诗系诗人离成都到重庆时于舟中所作。诗的首联点清地点、时间和处境。陆上小草摇曳于微风之中 ,对句写孤舟危樯夜泊于水中。诗人用“细、…  相似文献   

5.
黄朝志 《学语文》2009,(6):48-48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传统名篇。无论足旧人教版教材,还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都选编了这篇文章,文巾有“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句。教材注释都将“岸芷汀兰”解释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教师教学用书》将“岸芷汀兰”泽为“岸上的忙草和洲上的兰花”。乍一看,逐字直译,通俗易懂.非常准确。可仔细一琢磨,似有不妥,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事实,更不符合汉语修辞习惯和我国艺术传统。难道岸上只生长小草.而不盛开兰花,小洲上只盛开兰花却寸草不生?  相似文献   

6.
咏草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草,是普通的,是世间凡物细物;草,又是普遍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刘向《说苑》),因此专写草的诗历来不多。在这不多的专写草的诗中,俞紫芝的《咏草》是很值得人们一读的。  相似文献   

7.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一首《旅夜书怀》,即景抒怀,于细腻的绘景之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杜甫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孤独、寂寞与愤慨,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而其中刻意设置的多重对比,尤使全诗的风格跌宕起伏,为沉郁顿挫作了一个独到的注脚。对比之一:自然的宏阔与诗人的渺小之对比。在诗人的笔下,一个孤舟飘泊的“旅夜”,一边岸上的细草微风,一叶随波飘零的孤舟,本己显出极其的渺小,但杜甫偏偏将视野投向辽阔的田野与奔涌的大江…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1985年《湖南教育》第9期刊登的《分数工程问题教法一例》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一堆草,两头牛12天可以吃完,大牛比小牛多吃1/2,如果单独吃,大牛、小牛各可吃多少天?”文中介绍这道题的一种解法是:设小牛一天吃的草为1,则小牛可吃的天数是(1+1十1/2)×12+  相似文献   

9.
高中第一册语文课本里的两篇散文中有这样两个比较特殊的比喻句:一句是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作者在描写荷花的香味时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另一句是在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峡》中,作者写道:“突然是绿茸茸的草阪,象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这两个比喻句和我们通常讲的比喻句比较起来,有其特别之处。传统的语法修辞书对比喻所下的定义认为,所谓比喻,就是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0.
划分句子成分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即在动词后面,宾语前面有时出现数量词。如:(1)我读了三本书。(2)我读了三遍书。 那么,这些数量词究竟是修饰前面的动词,充当补语,还是修饰后面的宾语,充当其定语呢?习惯的辨别方法是,看所出现的数量词是表物量的,还是表动量的,如果是表物量的,就认定它修饰后面的宾语,充当其定语。例(1)我读了三本书。句中“三本”,表物量,因此“三本”就充当后面“书”的定语。如果是表动量的,那就认定它修饰前面的动词,充当其补  相似文献   

11.
问:古诗《早春》中有这样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教学参考书上对“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的意思是这样讲的:小草发芽,远远望去是一片浅绿的颜色,可是走到跟前却看不分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2.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的诗,气象万千,或雄浑壮阔,或朴拙厚重,或轻灵幽微,或深情厚意,或邈远淡泊,几乎是无所不有.这首《旅夜抒怀》,是他晚期的杰作,虽只有四联八句,却有百转千回之妙;每一句都恰到好处,令人赞叹不已.  相似文献   

13.
修饰语与中心词的关系,除常见的“一对一”即一个中心词带一个修饰语之外,还有“一对二”即两个中心词共一个修饰语,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这后一种我们借用代数式a(x+y)来表示。另外还有一种是ax+y型,即一个带修饰语的中心词与另一个不带修饰语的词组成联合词组。如下例中带点的部分: ①昨天,我看了两场电影:英语原版的《第十二夜》和《早春二月》。这种ax+y型在形式上与a(x+y)型完全一样,但象例①,一望而知“英语原版”只修饰《第十二夜》,而不能修饰《早春二月》,因此不会产生误解。而当修饰语a既可修饰中心词x,又可修饰中心词y时,ax+y型与a(x+y)型就会混淆,使句子产生歧义。报刊上常有这样的句子。如: ②中国青年男女篮球队今天在第八届亚洲青年篮球锦标赛决赛阶段的比赛中,双双告捷,分别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推敲词语,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它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不可缺少的阅读教学手段。词语推敲有哪些方法呢? 一、减还比较法被推敲的词语减掉与还原比较是最为常用的词语推敲法。这种方法适合于推敲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的词语。《桂林山水》一课中写道:“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这个句子中的“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是分别描述“大海”和“西湖”特点的,都是修饰成分。如果把这两个修饰成分减掉了,就成“我看见过大海,欣赏过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  相似文献   

15.
初语第三册《祈使句和感叹句》里,有这样一个例句:“借你的笔给我用一下好吧?”附录《句子用途表》里,也有这样一个例句:“能把你的笔借给我用一下吗?”把这两个句子都归到祈使句里,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加法交换律”时,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在学生口算的基础上,我先后出示了下面三个等式: (1)18+17=17+18 (2)15+20=20+15 (3)124+235=235+124 接着问:“从这三个等式里,你能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一个个干瞪着眼看我……“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想一想。”还是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心里暗暗着急,只好回过头来指着等式(1)说:“请大家比较一下,等式左边与右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学生比较并回答后,我用同样的方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语文教学中有个比较流行的字眼“语文味”。王崧舟老师在《好课三味》中关于“语文味”是这样阐述的:“语文味”表现存“动情诵读、静心默读”。可见,朗读是语文细酌人“味”之佳法。由此,也自然引起了语文教师对朗读教学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学生对课文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句中“寒”字的意义和用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的认为用“寒”修饰树,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有的认为书上把  相似文献   

19.
一、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查《现代汉语词典》可知,“个”用作量词时,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战争”有它的专用量词“场”、“次”,因此句中的“个”用在“战争”前修饰不当,可换成“场”或“次”。二、动宾搭配不当。《故乡的榕树》中有这样一句:  相似文献   

20.
在“定语+名词”的名词短语和“状语+动词”的动词短语中,定语和状语有不同的构成情况,定语、状语同中心词也有不同的修饰关系.根据《暂拟系统》编写的《汉语知识》(张志公主编)里,用成分分析方法把复杂的定语、状语分为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