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话“龙”     
中华民族以“龙”作为是自己的象征,中华儿女则是“龙”的传人,这已为世人所公认。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龙”的形象也很多:首都北海公园九龙壁上神采各异的“龙”、天安门前华表上腾空升跃的“龙”,至于重大喜庆节日时人们制作的各种“龙”,更是神气活现。这里所说的“龙”和中学《生物》课本中提到的“龙”是否一样呢?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龙”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实生活中有谁见过“龙”,“龙”的形象到底从何而来?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关于“龙”的记叙屡见不鲜。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可以认识的最早文字。收入《甲骨文编》中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刘向《新序·叶公好龙》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纹以写龙”的三个“以”字的注释,历来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前二个“以”作“用”解释,“钩”、“凿”都是木工工具,故“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就是“以钩写龙,以凿写龙”,释为“用钩雕龙,用凿刻龙”。而第三个“以”字相当“于”,释成“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龙     
《英语辅导》2016,(8):38-39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中国,到处可以看见“龙”,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等,应有尽有。作为“龙的传人”,小朋友们对中国龙的了解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吧!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文化对“龙”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身上长翅,口中喷火,面目狰狞的怪物,是邪恶和暴力的标志。在汉文化中,“龙”代表着中华民族,是权威、力量、才华、财富、繁荣、吉祥等的象征。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应有尽有。为什么汉语中会有如此之多与“龙”相关的词语?这些概念又是如何建构的?本文试图运用“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对“龙”一词在汉语中的概念作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5.
“龙”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中一共有22个义项,我们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发现,“龙”还有一种特别的用法,意为“禁忌”。龙具有这一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龙是神圣的,人们崇拜龙,从而产生禁忌心理;另一方面是因为“龙”的原型是蛇,人们对蛇的惧怕在龙身上延续着,因而产生禁忌心理。  相似文献   

6.
我是属龙的,名字叫“湘”。爸爸说:“龙是要用水养的。”可不是嘛,“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于是爸爸就给我取了“李湘”这名字。  相似文献   

7.
华夏文化中“龙”的观念是在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最初原型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马”,“龙”“马”音、义同源。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语音、词义不断演变,二者的音逐渐相去甚远,义也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以致后人不知最初的“龙”为何物。而根据龙和马的古音构拟和词义发展,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考辨出华夏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马”。  相似文献   

8.
叶公子高喜欢龙,梁柱上雕着龙,门窗墙壁上画着龙。所谓雕梁画栋,所雕所画无非是龙。于是天上的真龙听说后专程下来拜访这位粉丝。龙把头从窗户伸进去,尾巴还在庭院里——叶公只看见龙头,没看见龙尾,于是后来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说.因为除了叶公.谁也没见过真龙。但叶公尽管是“龙须面”——龙的粉丝.一旦朝思暮想的偶像真的大驾光临.竟然受宠若惊起来——“宠”字的本来意思.  相似文献   

9.
稼轩词中的“龙”形象十分丰富,它们既是辛弃疾笔下用典的神兽,也被用于比喻皇族成员、岩石、花、雪等人或物象。词作中还屡次出现以“龙”命名的地名,如龙潭、龙泉县、龙安寺等等。此外,图腾、宗教中的“龙”意象及以龙喻文在稼轩词中也偶有涉及。形象各异、内涵丰富的“龙”共同构成了辛词中的龙文化,它们或是用典,或是真实写照,使辛词更加形象生动,进而起到强化词风、突出词人内在情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原创欣赏     
风格新颖独特,极具奇幻特色的“龙”形塔罗起源于古代凯尔特的一种以“龙”为主题的变形塔罗。每幅牌面中都包含有“龙”的元素。画面精致细腻、华丽唯美。将梦境中的奇幻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  相似文献   

11.
文化冲突下的“龙”的误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有着很深的“龙”文化情结;而西方人则视“dragon”为邪恶的象征。“龙”和“dragon”不是对等项,而“龙”和“dragon”却常常互译。这带来了严重的文化冲突。从现代语言学和翻译策略角度,笔者建议把“龙”译为“Loong”,把“dragon”译为“火龙”。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用“叶公好龙”来比喻那些表面上爱好某物,实际上并非真正爱好,甚至畏惧该物的人。细读《叶公好龙》这篇文章,本人对此实难苟同。人们喜欢龙,那是因为传说它会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给人们带来丰收和吉祥。古之天子常以真龙自拟,中国人也常自称为龙的传人。叶公“好龙”大抵也因此。而天龙拜访叶公时,却面目狰狞,这怎能不骇人?叶公当然害怕,这本在情理之中,叶公既“好龙”,又“怕龙”,二者并不矛盾。如果仅因叶公惧龙这一点否认叶公“好龙”,说什么有“好龙”之名而无“好龙”之实,未免太武断了吧!许多人喜欢虎,爱在厅堂上挂一幅“威震山…  相似文献   

13.
说龙     
夏秋之时,雷电发,其光宛转如腾蛇,先民谓之为龙;因不明其真象,遂想象其为神通广大之鳞虫之长,故能乘云升天,变幻无常。并传说古代有人能豢龙、御龙。如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 秋,龙见于绎郊。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 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  相似文献   

14.
龙是什么     
龙是什么渭源县一中张仲林一提起“龙”,学生会自然地想到,“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这里所指的“龙”和中学《动物学》课本中提到的“龙”是不是一样呢?初二《动物学》课本在讲到“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时,引入了“龙”的概念。如,我国四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16.
“龙”与“dragon”的对译引起的争议众多,从认知框架与识解的视角对二者进行剖析,可以发现“龙”和“dragon”都缺乏实指对象与之对应,但又都有各自独特的框架语义成分,且差异巨大,这使得“龙”和“dragon”无法对等.翻译时,译者必须参照二者的认知框架和文化用途,在译法上敢于创新,以便尽量减少误解,促进交流.  相似文献   

17.
杨彩娟撰文《(西游记)“龙”形象的题材拓展与文化审视》指出,“龙”是中国历代文学家笔下常见的素材.作为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西游记》大大拓展了“龙”形象的题材.将龙马题材整合到“龙”形象的叙事中。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人过去在把“中国龙”翻译成外文(英文)时,图一时方便,套用了一种西方邪恶怪兽的名称“Dragon”;与此同时,在把西方的Dragon翻译成中文时未加权衡利弊就使用了“龙”字;上述错误的翻译使中国龙在世界文化领域吃了大亏,稀里糊涂的给原本以吉祥、奋进为主体形象的中国龙,泼了一盆脏水、臭水。此外,生活在2亿年前至65007)-年前的热血爬行动物,被翻译成为“恐龙”,它们与中国人所说的“龙”完全是两回事,这样的翻译用词也是不妥当的,很容易产生误解,也有必要予以更正。有鉴于此,现在是该给中国龙正名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越人龙图腾祭”之说根据有三 :(一 )“越人的老家本在北方” ;(二 )吴越“有关龙的节目极多” ;(三 )战国两汉有关越人崇龙的史料不少。事实上 ,土著越人并非来自北方 ,而是来自距今约 6 0 0 0年的河姆渡、良渚一带。这两地的考古发掘物中 ,鸟形物远比龙形物多得多 ,这些龙形物相对黄河中、上游 ,中国龙的发源地来说 ,其数量相对较少 ,在同一次发掘物中地位居次 ;且这些龙形物是否越器 ,龙的命名是否准确都可存疑。说到战国尤以两汉 ,那正是龙在中国逐步定型 ,被广泛认同的时代 ,近 2 0年来 ,众多的学者更附和“越人崇鸟”之说。  相似文献   

20.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见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奇动物,传说能兴云降雨。中国人总爱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可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华文化宝库当中,龙与成语有着不解之缘。适逢新世纪的第一年是龙年,故谈谈“龙”的成语。在封建时代,用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可见其地位尊崇,但单含“龙”字的成语,却没有丝豪显赫的声势。如比喻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