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内心体验。它是建立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是产生道德信念的基础,它能够支配人对事物或行为是采取支持还是反对,是追求还是舍弃,是热情帮助还是置之不理。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缺乏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思品课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蕴含的道理(明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育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导行0,做到由知导行,知行统一,情贯始终。  相似文献   

3.
徐丹然 《贵州教育》2008,(22):38-39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表现为:或高兴、欢乐,或忧愁、悲伤,或赞叹、喜爱,或惊恐、厌恶.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奇,偏爱形象思维,乐于接受教师的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我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熏陶,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思品课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精神品质的重要阵地,通过思品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理解学生的教育是专制教育,不懂学生心理的教育是错误教育.我们教育学生不是教他们如何去做,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做.大家都知道教会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最终为社会服务.那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情感呢?  相似文献   

5.
最近,笔者在听评小学思想品德课时发现,相当一部分执教者在教故事性课文时,十分注重帮助学生记忆故事(有的虽不是故事体裁,本文也姑且称作故事)中的人物与内容,如让学生听录音、看录像或幻灯片、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等,可就是不引导学生领会故事中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可以说,他们明显地忽视了思品课中“知”(道德认识等)的教学。如果仅有一部分教师教出如此一些“不得法”之课,我们也许不必小题大做,问题在于我们一些听评课的同志对此竟视而不见,甚至认为这种课上得很好,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相似文献   

6.
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和推动作用。因此,重视学生的情感教学更能提高思品课质量,达到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赵小燕 《湖北教育》2002,(21):25-26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作为一种中介力量,能促进知行统一,能增强意志能力,它能通过人的主观体验,即通过内省→认同→内化来实现。这一点,在目前的思品课教学中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证明,为什么情感体验具有这种功能呢?主要是因为它有三种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换位思维法”可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换位思维(或称换位思考),简而言之,是指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把自身的认识立场或思维角度转换到客体或旁观者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力求通过对主体所处的一定主客观条件的超越,来克服主体因自身认识立场或角度诸因素的限制带来的在思想认识或心理感受上的局限性。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同情心。让学生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学生常常局限于年龄小,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等因素,而不能理解家长教师和其他人的想法。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以下三种形式的换位思维法能使学生超越原有因素的限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学好思品课的内动力。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优化教学,促进学生行为的定向选择和良好品德的内化,关键在情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道德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对正确的、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会出现满意、愉快、心安理得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对不正确、不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便会产生内疚、愤怒、厌恶等消极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也在不断发展。俗话说:知之深、爱之切。表明了道德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与道德认识水平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5.
李晓安 《湖北教育》2002,(21):27-27
一、讲“真话”。思品课教学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如何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而不敢说的心里话,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有效途径。为落实这一情感目标,我在每课的教学中,专门安排了“说句心里话”的教学环节,只要他们能讲真话我都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品课必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上所学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并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7.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儿童品德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灵活运用教材,有意识地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逐步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达到“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办学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由道德认识的启蒙到道德情感的激发,再到道德习惯养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德认识是基础,道德情感是深化,道德习惯是目的。因此,在“思品课”教学中,为了有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由于初中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易变性、依赖性、脆弱性、模糊性等特点,所以,情境创设方法也应该是融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为一体的。因此,我们大胆地探索了有关道德情境创设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思想品德课只有把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起来,把课堂教学引用到生活中去,才能使学生产生道德行为;只有将品德评价机制引入品德课,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把良好的思想品德认识落实到行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