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鲁迅认为刘备形象的塑造是不成功的。那么,刘备形象塑造之失.是作者的艺术功力问题呢?还是另有原因?本文认为刘备形象塑造之失。并非作者艺术功力的问题,而是文化上的原因,是“仁政王道”的政治理想与现实政治矛盾冲突的结果,作者将空想的幻象与历史的真实扭结在一起,于是就诞生了刘备这个长厚而近似虚构.虚伪又让人敬重的“畸胎”。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中塑造了一群孩子的形象。作者通过对这一群孩子的描写 ,既有对黑暗现实的无情揭露 ,又有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 ;既有对童真友爱的热情赞美 ,又有对冷漠势利的无情鞭挞……下面试作简要分析。一、悲剧的延续。鲁迅说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塑造了一个悲剧“小伙计”的形象。“小伙计”刚进咸亨酒店时只有 1 2岁 ,“样子太傻”,侍侯不了长衫主顾 ,又干不了“羼水”的事 ,足见其涉世未深、质朴诚实的一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在酒店污秽肮脏的环境里 ,“我”耳濡目染了世态的炎凉 ,人情…  相似文献   

3.
不要等刘备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不会忘记“三顾茅庐”这段故事,在赞叹刘备思贤若渴的同时,我不免为诸葛亮担心———要是刘备没有来呢?中国历史是否还会留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诸葛亮那样幸运呢?假如刘备真的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寂寞地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多么危险啊!这种等待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4.
有且  明强 《中国漫画》2023,(5):24-33
<正>且说孔融迎接刘备进城,设宴庆贺,又把糜竺介绍给刘备。糜竺讲了张闿杀曹嵩的经过,说道:“现在曹操围住徐州,特来求助。”刘备说:“陶谦是君子,怎能受这样的无妄之灾呢。”孔融说:“你是汉室宗亲,现在曹操残害百姓,不如跟我一起去救徐州。”刘备道:“我不是推辞,只是兵微将寡,恐怕不行。”  相似文献   

5.
以《三国志玉玺传》为文本依据,参照了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氏父子《三国演义》和元明清"三国戏",论析了刘备一生的爱情纠葛,强调了刘备妻妾的婚姻悲剧其实是由政治悲剧所造成。而《玉玺传》的作者又依据下层人民的善良愿望,给刘备妻妾的婚恋注入理想色彩,增添了浓重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当时有一位名叫刘备的首领,想统一天下。他渴望得到有见识、有才干的人的辅助,所以到处询问探访。有人向他推荐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 刘备两次前去拜访诸葛亮,但都没能见到他。 刘备决定第三次去隆中,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说:“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要是不来见您,我就用一根麻绳把他捆来!”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不懂得人才的宝贵,这次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利,兄弟三人便一起上路。 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的时候,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写刘备,是把他当成圣君、仁人形象来写的,我在题目中却对“仁人”两个字加了个引号,为什么?因为刘备虽然是罗贯中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仁君形象,但在作者冷静的描写中,刘备这个“仁人”,有时颇有点儿作秀味道。爱民《三国演义》的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创作小说,儒家提倡“明君仁政”,就是希望有圣明的君主,能够按“民为邦本”的思想对老百姓行仁政。汉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向往清平世界,向往有“明君”拯救他们。刘备就被罗贯中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刘备在小说中一露面,“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明确表达这样的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一生讲究仁德,他的队伍所到  相似文献   

8.
天气晴朗。刘备背着比他本人大两倍的草鞋筐,乌龟似的往集市走去。突然,他被一个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刘备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蜗牛。“哼,逞什么能!烂蜗牛,跑得快有什么了不起!”刘备气得直翻白眼,“咱们赛跑!看谁快。”两“人”水平相当,将遇良才,谁也赢不了谁。“看吧!我一定会赢你。”“慢点,你跑得太快了,一点也不给我面子。”“喂,小蜗牛,太不公平了吧!我背着一堆草鞋,你当然会赢啦!”刘备一边跑一边嘴里不闲着。“砰———通!”刘备只顾跑步,不留神撞到一根电线杆,眼睛立马变成一对美丽的熊猫眼。他扔下…  相似文献   

9.
《汉宫秋》是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作品取材于“昭君和塞”。作家根据现实需要对这一历史题材进行了艺术改造,寄寓着作者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的感受,使之成为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0.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内容倾向上,历来被人说成是“拥刘反曹”的,作者罗贯中把刘备塑造成了道德信义的化身。理所当然的,刘备也就成了理想明君的典范,既仁厚爱民,礼贤下士;又诚实忠义,贵义尚情。果真如此吗?笔者不敢苟同,其形象塑造实在是有违作者的创作意图,给人以“画虎不成反类犬”之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这样评论《三国志演义》的人物描写:  相似文献   

11.
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公元207年,势单力弱的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就为他提出了预见三分鼎立而后统一全国的《隆中对》。以后十余年间,诸葛亮以其才智,协助刘备联吴抗曹,跨有荆益,建立蜀汉,并认真治理。从222年刘备夷陵战败,白帝讬孤,刘禅继位起,直到234年,诸葛亮“鞠躬尽瘁”,病死五丈原,“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对于诸葛亮的治蜀业绩,《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说:  相似文献   

12.
有人认为,李白之求仙学道,在“未遇之前”是“为了猎取功名”,而后期则是“对政治、社会的弃绝”。对于这种判说,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本文先阐述了悲剧意识产生的根源、梳理了游仙诗的大致发展进程,并对李白游仙诗作了粗略分析,揭示出深蕴于其间的悲剧意识:李白为消解悲剧情绪而轻举仙游,但又因无法淡泊功名,也就无法弃绝政治社会而重新带着更为浓厚的悲剧意识返回现实。  相似文献   

13.
所 谓情感管理 ,简言之 ,就是管理者通过感情的投入 ,对被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方法。《三国演义》中有个“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 :赵云在长板坡上 ,于千军万马中突破重围 ,救出阿斗 ,当他亲手把阿斗送交刘备时 ,好个刘备不是马上抱起爱子亲热一番 ,相反是接过阿斗掷在地上说 :“为你这小子 ,险些损我一员大将!”刘备视部将胜过亲生儿子的举动 ,最终赢得赵云之心 ,赵云闻言当即泣拜 ,表示愿“肝脑涂地”以报知遇之恩。尔后这员虎将一直忠心耿耿为蜀国帝业东征西讨 ,鞠躬尽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要想赢得部属之心 ,并激发其工作热情 ,离…  相似文献   

14.
刘备、孙权、曹操三人厌倦了常年征战的生活,于是他们签定了“三年不战”的协议。可是过了一年,刘备觉得没有战争的生活真是无聊,可又怕毁坏协议被天下人耻笑,这可怎么办呢?诸葛亮看刘备整天愁眉不展,就向刘备建议:“主公,您何不建座游乐场来玩玩呢?”刘备一听大悦,说:“军师,这个主意真不错!既然是你的建议,这件事就交给你全权处理吧。”“可是,修筑费……”“你才智过人,本王信得过你,这点小事,还能难倒你吗?哈!哈!……”说着打着哈欠,背着手回房睡大觉去了。诸葛亮十分懊恼,在回去的路上自言自语:“本以为能有奖赏,现在可好,还要我出钱去…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早有定论,但我觉得有重新探究的必要。什么是悲剧?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他们的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致“毁灭”。因此,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典型的悲剧。那么,悲剧的原因何在?我这里先列举历年来研究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6.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道士塔》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的悲剧的根源所在。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相似文献   

17.
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历史剧创作,在虚构艺术上有三层约束:历史真实、现实需要和艺术本体。 元代马致远所作的杂剧《汉宫秋》,因作者对历史题材作了一系列改动,从而表达出自己鲜明的思想倾向。当历史真实和现实生活构成矛盾时,马致远以“现实需要”为其虚构准则;当历史真实和艺术本体的特殊审美规律的需要相抵触时,马致远又偏向于艺术本体的需要。通过对历史真实、现实需要、艺术本体的三重选择,借帝妃离合之情,发民族兴亡之感,表现民族与时代的悲剧,此即为马致远创作《汉宫秋》杂剧的主旨。  相似文献   

18.
海参崴的海神秘、威严,让人感受到无端的萧然、恐怖。在这样的氛围中,两个垂钓的老人出现了: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满足于钓起一条条小鱼,还要不断张扬自己的“成果”;一个却如泥塑木雕般,根本无视“琐碎的施舍”,只想钓大鱼。对于这样的两个垂钓者,作者妻子评价说:“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而余秋雨却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评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作者的妻子对两位垂钓者的评价着眼于他们本身。胖老人代表了人性的一部分,那部分更加“物质”与“现实”,他满足于一次又一次地钓起一条条小鱼,并憨态…  相似文献   

19.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20.
宋江是《水浒传》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重要人物,其性格核心在于忠义二字,作者一方面极力赞颂他的“义”,另一方面又吹捧他的“忠”,使人物呈现出完全对立的特征。“义”使他倾向革命,不满现实;“忠”又使他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这种双重性格,不仅造成了宋江的个人悲剧,也造成了起义事业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