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不是持着运动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健行和征服的"壮志"。现在我们也有了这风气。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豪。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和行为,但价值观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西方文化中,人性取向是"从恶到善",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取向是"从善到恶".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却是天人相分.在中国,人与人的关系是群体或集体取向,西方文化提倡个人主义.中国人重视过去,对时间采取的是过去取向;西方人着眼于未来,对时间采取的是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3.
对于中西文艺批评,由于种种原因,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和由此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艺批评方法论比较隔膜,因此评价或失之过低,或失之过高;而中国对西方的文艺批评,一般亦持上述两种观点。中国和西方的文艺批评方法论,都立足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文艺创作,发展演进的道路不同,各有不同的建树。所以,中西文艺批评方法论应互相认识,互相对话,这才是坦诚的、建设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培育法制观念相对于整个法制工程而言是先导性和基础性的工作。西方法治思想源远流长,而中国人治思想极为丰富。当前中国官方和民间存在着法制观念的诸多障碍:官方视法律为管制民众的工具,持片面的“秩序观”,对法制采取“机会主义”和“便利”态度,盛行官场“潜规则”;民间“情”重于“法“,迷信“关系”,缺乏权利观念和争讼意识。官方和民间的观念障碍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培育法制观念既是渐进的,又是紧迫的。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分化为两个群体,一个是对西方文化持赞扬、接受态度的群体,另一个是希望东西方文化能够调和的群体。出现分化的原因在于不同知识分子成长经历的差异,中国社会现状和一战后西方社会残破景象的影响,以及民国初年各种不同的思潮激荡给知识分子带来的重新思考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西学,对西方天文、历法、科学仪器有很深入的认识。他用中国古代的理论去理解西方科学,并不时提出批评和反对的意见,也吸收西方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王夫之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是对西学持批判地吸收态度的典型,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和西学中源论的早期倡导者,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东西文化交流心路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四大政治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四次政治运动中,西方传教士采取的态度不同。他们除了对义和团运动采取敌视态度之外,对其它三大革命运动基本上都表示支持。持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社会接受西方文明的内在冲动和资本主义鲜明的扩张掠夺性。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既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互动发展和异质文化的碰撞、选择和融合。  相似文献   

8.
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面对中国朝野的华夷观念及其对基督教持冷漠态度的传教环境,从传教目的出发,认知宣教同时引介西方文明,以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使其能主动接纳西方文化,进而影响乃至改造中国,以利于基督教传播。其对西学的引介对晚清士人世界观的嬗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哈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共同奠基了多伦多学派,但两人在学术方向、基本立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英尼斯重视传播媒介对社会组织和文化的影响,麦克卢汉重视传播媒介对感知和心理的影响;英尼斯对媒介的技术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麦克卢汉则充溢着乌托邦精神;在对待技术理性、大众传媒、美国等问题上,英尼斯持严厉的批判态度,而麦克卢汉则持肯定和认同的态度。这些明显的差异使得研究者甚至质疑"多伦多学派"这个概念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财富观包括对财富(金钱)的态度及对持有财富的人(富人)的态度两方面。西方文化对财富的认识是直白的、具体的,而中国文化对财富的讨论总是朦胧的、抽象的。西方对财富的态度是简单的、直观的,人们对富人的态度也同样简单而淡定;中国文化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是又爱又无奈,对待富人则是矛盾的:整个社会在否定穷人肯定富人同时,却笼罩着仇富的怨念。  相似文献   

11.
在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通过文化词语测试和问卷调查,证实大学生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词汇表达能力均亟待提高;西方文化词汇表达能力强于中国文化词汇;学生对在英语课程中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持积极肯定态度.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对文化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言意关系看文学意义的生成,它应该包括作者赋义、文本传意、读者和批评家释义三个阶段。就作者赋义而言,中国古人持"语言工具论",所以"言不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持"语言本体论",所以"意义生成于自身"。就文本传意而言,中国古人借"象"来传意,即"取象尽意";而现代西方人则在语言自身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中寻求意义,凸显了文本自身的意义传承功能。就读者和批评家释义而言,中国古人认为意在言外,即"义生文外";而现代西方人则认为意义产生于作者、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中。总之,我们古人把这三个阶段统一成整体;而现代西方人则将它们推向了深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民众对安乐死都持赞同或宽容态度,其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但若细究其特征,却有诸多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赞成安乐死的理由侧重点不同;赞成者的年龄和经济地位比例差异;国家领导人在安乐死问题上的态度有所不同;在使安乐死合法化的问题上双方政府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甲午战前的半个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宗教文化进行了考察并将之与中国文化作了比较,对两者的差异和联系进行了初步探究。时代的认识局限使他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加以客观审视,加上民族主义因素的作用,使他们虽然对西方宗教文化的某些方面给予肯定,但主要的是站在民族主义立场和道德角度对西方宗教文化进行审视,进而从总体上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5.
老舍的<二马>与钱钟书的<围城>,是两部具有可比性的文学作品,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糟粕都持批判态度,但老舍的批评中又有着认同,否定的同时又有着肯定,而钱钟书则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及中西文化的荒谬结合进行分析和批判.两部作品中所体现的批判角度和侧重点的差异,是为了表达不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中西田园诗歌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西方的田园诗有许多差异之处,在诗的内容上西方以反映牧民生活为主而中国则以农民为主,在诗的主题上西方多表现美好的爱情生活而中国则常常反映仕途失意的情绪,在宗教信仰观念上西方诗宗教气氛牧浓而中国诗参佛求仙的情愫不时流露,在人与自在的关系方面西方是积极享受自然的态度而中国则消极闭世多于主动回归,当然也不管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名的改革思想家,他以世界的眼光审视中西化,把两种化置于平等地位,他对中西两种化的态度,总的倾向是中西融合而不是中西冲突和对抗。他认为西方化“由外而归中”,与中国化相融合可生成一种“本末具、虚实备、理与数合、物与理融”的新化。郑观应的“仿泰西,复三代之法”重点在于引进西方化,因为西法是具体而详实可行的,在代之法是遥远而含糊的。可以说,郑观应对西方化持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吸取的积极态度。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西学东渐的先驱区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利奥塔和哈贝马斯作为后现代的两位著名思想家,对于现代性持不同态度,哈贝马斯对现代性持维护态度,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竟事业;利奥塔对现代性持批评态度,二人对现代性的激烈争论引起人们对现代性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9.
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2011)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影,西方主流媒体对该片大多持否定态度。抨击主要集中于大屠杀叙事中性别元素的征用和以女学生为叙事视角的使用。本文认为西方批评话语的深层逻辑不是基于彼时的历史事实,而是基于今日的“中国想象”。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七月一日是香港回归一周年的日子,是中国人民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香港回归这一伟大实践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性.可是有些人对“一国两制”至今仍存有传统的偏见:“在一个国家内,怎么能同时存在着两种水火不相容的制度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允许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这不是非驴非马吗?”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不能不引起理论界的注意.为什么有些人对“非驴即马”或“‘非马即驴”持肯定态度,而对“非驴非马”持否定态度呢?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一提到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规律,人们就会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