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浅析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思想核心是人的本质,以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终极目标,深刻反映了历史进程中的人的发展规律,为现实的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创造性地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点全面审视和考察人,正确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以及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第一次对人及人的问题给予了完整科学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实践地把握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根本方法,也是它与传统人学相区别的主要特点。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创造性实践。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人学观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进行了多层次的理论规定,并进一步指出"现实的个人"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王虹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1):122-127,136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研究人类总体的科学,其人的存在、人的活动、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的理论是建立在批判人本主义"人学"以个人为本位的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并科学地以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关系作为研究人的基础,以人的抽象概念和人的自然属性与唯物史观和社会实践对照作为考察人的本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论"学说,为人的发展增加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的"人类的社会存在"和实践的维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把现实的人当作历史的主体,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根本转变,也实现了社会存在与人类总体的全面发展的形而上的融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观的确立,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向的人学理论。这种理论是对以往哲学的批判和逻辑发展,使哲学真正回归到现实人本身。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研究和考察人,对人的问题作了科学解答,揭示了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实现了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形态,对当下我国人学理论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各项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以贯之的根本指导。鉴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间尚短,因而人们对以人为本的理解还不是完全统一的,甚至还存在着一些误读,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带来实践上的危害。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对以人为本思想进行马克思主义解读,廓清认识上的误区,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思维方式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先正确理解实践;而正确理解实践,就要先理解"人类",即人的类生活、类生命、类本质。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根源是"人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入学及其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是从哲学角度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思考。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它需要马克思主义入学为其提供正确的理论基础,这对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文章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共享发展的意蕴,为共享发展实践提供正确理论指导,使共享发展实践为实现人的本质、价值和全面发展服务。同时提出从推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深化理论认识等路径出发推动共享发展实践,以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思政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依据,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价值的关键媒介。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对思政教育目标、目的进行解读,旨在明确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继而对思政教育的立论、发展和优化提出更有价值的参考素材,助于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问题,不仅是马克思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探讨以人为本的问题,更需要从文本研究的角度弄清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信奉黑格尔、用黑格尔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到信奉费尔巴哈、用费尔巴哈的范畴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再到形成自己唯物史观思想、用唯物史观范畴——"现实的人"表达自己人的本质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只有正确把握现实的人,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现实的人是对传统的人的批判和扬弃的发展;现实的人是自然界中有前提的人;是一定社会关系中有需要的人;是历史发展中的有主体能动性的人。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下现实的人,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观点对现阶段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原始社会“自然人”到中国三皇五帝时代与希腊城邦的社会结构,都可归属为圆(单圆、同心圆)结构。它们的组合排列与动态演示,都显示了自由、平等的政治特色,也蕴含着“天人合一”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哲学范畴。主要通过对意境的基本元素———象和境的分析,揭示意境与道家思想的内在联系,阐释这一美学范畴所涵纳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生命意识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在汉代,这一命题被下降为身体与世界的同构关系.首先,按照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人体与自然均被视为“气“的凝结物,所以双方是同质的;其次,自然像人一样有自我完成的身体,所以双方是同体的;再次,身体性的自然是生命、情感、意志化的自然,所以双方是相动相感的.据此,汉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起于人对自然的身体想象,终于天与人的互感和互动.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人化“,在此表现为自然的身体化;“人的自然化“则表现为人以身体为范式建构对象世界.  相似文献   

18.
宋明理学家普遍坚持德主刑辅的社会教育策略,这一社会教育策略是其德主刑辅治国策略的重要体现。它既是理学家对先秦以来儒家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是理学家对现实政治统治的反思以及理学思想体系特性的反映。由于理学社会教育中德主刑辅策略的提出有其现实性的基础,同时又有理学本体论与人性论的证明,因而也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