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咏怀古迹》(其三)中,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中的“省”字注释为“曾经”。根据这一注释,诗的颈联可理解为:“汉元帝凭借画图曾经识得春风面,可如今昭君骨留青冢,惟有魂灵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选用了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将“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注释为“曾经”,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在“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选用了《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对“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的“省识”解释为“略识”。我很是怀疑。于是翻阅资料,众说纷纭而又顾此失彼的解释加深了我的怀疑。  相似文献   

4.
徐蕾 《现代语文》2013,(9):146-147
诗圣杜甫身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却大半生“万里悲秋常作客”。唐代宗大历元年秋天,杜甫滞留于夔州,睹夔地江山风物,追思千古历史人物,写下了五首联章体七律组诗《咏怀古迹》,每首吟咏一人一事,其中第三首咏王昭君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该诗“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中“省”字的含义,因其不仅多音,而且含义较繁,对其理解历来多存分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把它注为“察”(见《古代汉语》第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  相似文献   

5.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诗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中关于“省识”的读音和意义,新旧教材对其注解不一,旧教材注释为“不识”,新教材注释为“曾经”,至于“省”的读音,新旧教材并未注明,亦读“xing”亦读“sheng”,历来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6.
7.
冯丽娜 《文教资料》2010,(18):128-130
时间副词"曾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经"的句法位置的改变,造成词义泛化和抽象化,最终使"曾经"在状语位置固定下来。又由于"重新分析"的作用,使得"曾经"的副词化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阅读古文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字词,它们的古今义发生了较大的,但又不易察觉的变化。如不加注意,容易造成误读,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憾”“恨”“怨”这三个词,它们的感情色彩和意义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一健康,其中一提到“海湾综合征”一词,不由心生狐疑,人患疾病该用“症”才对,怎么会满篇都是这个“征”字?可是此一向比较严谨,不大可能犯如此明显的错误,那么,到底是“征”还是“症”呢?  相似文献   

10.
在餐馆吃完饭“结账”,现在一般说成“买单”,有人说不对,应该是“埋单”,请你猜一猜:应该是“埋单”还是“买单”?  相似文献   

11.
12.
在成语辨析中,很多人把“网开一面”与“网开三面”完全对等了起来。把“开”都当作“打开”义。甚至某些辞书里的相关解释,也相互矛盾,请看:  相似文献   

13.
先看三个例子: ①这篇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拉丁美洲离奇的现实和不可理喻的神秘景象,把现实和幻象结合起来,把真假虚实糅在一起。(高中语文第五册131页“练习”)  相似文献   

14.
“盈利”、“赢利”与“营利”这三个词近几年频频出现于报刊,乍一看似乎无区别,而事实上是大有文章的,概括说来,“盈利”和“赢利”相同,但与“营利”有异;详细辨之,则“盈利”和“赢利”、“赢利”和“营利”大约相当,可“盈利”却不同于“营利”。  相似文献   

15.
陈庆祜 《学语文》2002,(6):26-26
《现代汉语词典》“泰山”条有两个义项,一是“古人以泰山(山名,在山东)为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敬仰的人和重大的、有价值的事物:泰山北斗;重于泰山;有眼不识泰山。”二是“岳父的别称”。由于第二个义项未说明立义由来,于是有人产生误解,主观推定“岳父的别称”是从第一个义项引申出来的,就作出这样的论断:“把妻子的父亲称为‘泰山’,说明了‘泰山’在家庭中的显赫地位,也说明了女婿对妻之父极大的尊重”(见《语文建设》2000.9《从“泰山”谈起》)。  相似文献   

16.
17.
安华珍 《语文知识》2010,(1):96-96,85
"唯一"和"惟一"大概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混乱的一对异形词了。这种混乱由来已久,"唯"和"惟"本义虽然不同,但自古在限定范围的意义上通用。  相似文献   

18.
“诸子”属“子”,还是属“经”?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常常这样问。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诸子”及其相关知识“经、史、子、集”作一番分析解说。先说“诸子”的含义。《辞海·语词分册》是这样解  相似文献   

19.
要想把握“意“和“义”之间的差别,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不尽如人意”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成语。根据成语规则,成语是不能随意增减字数的。但是我们常在一些公共场合乃至一些权威媒体里听到或看到,有人把“不尽如人意”改成了“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这样一来将会改变或误用“不尽如人意”的意义。“不尽如人意”如果把“如”字去掉,就变成“不尽人意”,似乎读起来较为顺口,但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它们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尽如人意”的关键字是“如”,“如”字的主要义项有:①适合。如“如意”“如愿”等。②如同。如“如此”“如花似锦”“如临大敌”等。③及、比得上。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