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旅游产业国际化布局迎来新契机。依托多种地理空间分析手段,对比"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的中国出境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空间演化规律,可以为拓宽出境旅游发展的外部空间提供指引。本文通过变异系数、平均增长率、空间热点、重心轨迹、标准差椭圆等多种地理学空间分析方法,识别2001—2015年中国游客出境与目的地游客入境规模的空间演化规律异同。结果表明:①泰国是中外游客共同青睐的重要目的地,柬埔寨和越南接待中国出境游客规模快速增长,而中亚内陆国家入境旅游产业发展相对滞后;②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中国出境旅游和全球旅游目的地的共同热点地区,而除亚洲周边热带、亚热带岛国外,距离较远国家是中国出境旅游冷点区域;③中国出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分布由南—北向逐渐向西北—东南向发展,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分布长期保持着西北—东南方向,中国出境游客规模的空间变化幅度远大于目的地入境游客规模。本研究结果可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交流提供定量化数据支持,在继续保持东南亚旅游市场规模优势的同时,中国出境旅游业的发展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向东欧和中东等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拓展。  相似文献   

2.
崔琰  席建超 《资源科学》2015,37(11):2120-2128
为认清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衡量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境旅游潜力,提升旅游市场的有序开发,本文从整体角度出发,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选取区域总人口、国际贸易额等22个影响出境旅游潜力的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潜力因子分析计算模型。以文化收入维度、对外联系维度、宏观经济维度以及消费习惯维度等4个公因子解释出境旅游潜力,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各省级区域的实际出境数据进行比对,用出境人次序位减去出境潜力序位,得到的各个省级区域的出境旅游位序差数据,发现出境旅游潜力与出境人次二者虽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仍然有一些省份出现错位。此外,根据得到的不同省级的出境旅游潜力数据,将各省出境旅游市场分为潜力型、平衡型和超前型三类。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出境旅游潜力激发,防止出境旅游过度膨胀,促进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全面、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管理政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在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历史回顾和支撑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阐释了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动因。结合对出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论文还进一步从引导出境旅游健康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今后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行业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4.
2000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的快速崛起,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在构建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6年国际统计数据,从出游规模、增长潜力、影响范围3个维度,选取市场占比、增长贡献度、目的地多样性和平均出游半径等指标,研究了5国出境旅游国际影响力的此消彼长和空间差异。结果发现: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出境游市场占比及增长贡献度先后超越法、英、德、美,对世界及目的地国家的旅游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在目的地多样性、平均出游半径等方面与美英有较大差距。受经济实力、距离衰减、文化认同和经贸联系的影响,美英出境旅游影响范围最大;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主要集中于亚太,对欧洲和北美影响较大;而德法主要局限于欧洲。为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出境旅游,增加服务贸易进口,平衡国际贸易,并运用出境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以入境与出境为代表的国际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中国旅游业发展从入境旅游肇始,入境游客从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1.28亿人次,增长近71倍。出境旅游从自有统计数据的1998年到2014年的1.07亿人次,增长了10.8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目的地与第一大出境客源地。入境旅游市场在优化中国旅游产业要素的供给结构、推动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中国出境旅游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国出境旅游有序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壮  郑鹏  王洁洁  赵月光 《资源科学》2022,44(11):2356-2372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出境客源市场,出境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动态影响并剖析其作用机制,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理论分析,本文系统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关系,使用2001—2019年117个国家的国际面板和文本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影响,并结合中介效应、文本挖掘与分析、三重差分法、调节效应模型探索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前往参与国的中国出境旅游流,这种影响表现出参与当年的及时效应、较晚参与的红利缩减,且参与国出境市场潜力更大的特点。②“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参与国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前往参与国的商务、文化及相关旅游活动,存在“因商而游”和“寻文而至”的影响路径。不同贸易和文化实力情境下,由于小规模贸易的经济理性和文化交流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两种机制分别呈现出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差异性特征。③“因商而游”和“寻文而至”间存在良性互动,有着交互促进的正向影响。本文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韩出入境旅游对进出口贸易推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重新审视国际旅游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基础上,选取1990~2007年有关统计数据,从两个断面五组指标的对应关系出发,分析了中韩旅游互动对双边贸易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随着中韩出入境旅游客流量的增长,带动了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在出入境客流量与进出口贸易之间具有显著推拉方程;从韩国断面来看,随着出境中国旅游偏好及占中国入境旅游比的升高,导致韩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同步升高;从中国断面来看,随着入境韩国客流量和占韩国入境旅游比的提高,并未导致出境韩国旅游偏好与对韩国贸易依存度的提高,这应是大小不同国家旅游与贸易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旅游公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旅游业是否成熟的显形标志,其首要目标是人人有机会参与旅游。文章从国民出境旅游、城乡出游率差距、出游选择中的等级差距以及弱势群体的旅游缺失四个方面佐证了目前我国与人人有机会参与旅游的公平目标尚有一定距离。发展旅游在考虑经济性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对国民素质和国民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旅游惠众实现旅游公平是未来旅游发展的终极诉求,而政府是实现旅游公平的主导力量。国家应该建立社会长效机制保障社会旅游的实现,适当扩大免费旅游的范围,加强乡村社区旅游公共产品建设,真正体现旅游发展的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游客对韩国旅游服务各环节的重要性、满意度及差距评价。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共收集有效数据581份,并运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IPA)对韩国旅游的九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重要性方面,出境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重视程度最高,对警察服务的重视程度最低;在满意度方面,对景区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对警察服务的满意度最低;重要性和满意度差距最大的是旅行社服务,差距最小的是酒店服务。总体来看,中国出境游客对韩国旅游满意度较高,但是,其满意度仍然低于重要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赴韩旅游活动安排、服务质量以及民间交流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中韩之间的旅游及睦邻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1.
何静 《科教文汇》2011,(14):39-41
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蓬勃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出境领队人才,解决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已迫在眉睫。领队英语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英语提供领队服务能力,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领队工作需要的课程。该课程作为旅游英语专业的职业方向课,既是知识性课程,更是实践性、职业性课程。如何把职业方向课与实践相结合以增强其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了在领队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在真实情境下运用项目教学,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活》2010,(10):82-83
2010年8月23日,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发生了一起重大人质劫持案,却匪是原菲律宾高级警官,因涉嫌抢劫、勒索和与毒品有关的犯罪活动而被解雇。案发当日,他劫持了来自香港的旅游车,企图要挟菲律宾政府恢复其原有的官职,经过11个多小时的对峙,劫匪最终还是举起了枪,向车内人质疯狂扫射,致使车上8名人质死亡,5人重伤。"十一"假期,很多人都会到向往已久的国度游玩,但此次事件无疑让大家很闹心,很多人不免对出境旅游的安全问题有所担忧。那么在境外出游时,应该注意哪些常规的安全问题呢?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日,阿根廷、委内瑞拉、乌干达、孟加拉和安道尔5国已正式对我国公民组团出境游开放。至此,已经获准的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30多个,其中可以正式组团前往的达到86个。对于热爱旅游探险的人来说,2007年,南美洲、中美洲和非洲也将成为中国探险者的新乐园。那里神秘的热带雨林、气势磅礴的瀑布、浩浩汤汤的大河、绵延起伏的热带雪山、充满生存挑战的野生动物保护区以及充满激情的桑巴和探戈,这一切都会让你的探险旅游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自由行发展迅猛,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出境旅游,由旅行社组织的旅游人次所占比重很小。而自由行人次还在逐年增长,未来自由行在旅游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旅行社应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做足目的地服务、做好导游服务、错位竞争、将服务做到极致、加强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等策略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积极拓展市场。  相似文献   

15.
让江河"休养生息"是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重要内容,是受污染江河治理的必由之路。国家在全国七大江河中第一个批准"十一五"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十一五"期间松花江经过休养生息,水质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松花江出境水质达标率显著提高。以休养生息前、后松花江佳木斯江段水质的污染演变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松花江水质和出境水质的演变及其污染趋势,提出松花江休养生息后其出境水质达标率逐年提高的科研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科普旅游产业,是把科普和旅游相结合,既能推动旅游又能带动科普,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实现双赢。一方面,科普旅游可以提高旅游的休闲质量,吸引更多的人选择旅游,促使更多的人去发展旅游产业,产业越大旅游收入也越多;另一方面,科普旅游是科普的极好载体,可以增强科普的教育效果,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轻松快乐地接受科普,在"游山玩水"中增长科学知识,这样的科普活动无论哪类人群都喜闻乐见,愿意参与,而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7.
焦金英 《科教文汇》2009,(10):211-212
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对中国旅游业造成了负面影响。河南作为内陆旅游大省,虽然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较为缓慢、幅度较小,但前景仍然不容乐观。在入境、出境旅游均出现滑落的前提下,河南旅游业应该从深度整合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只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仍然可以使旅游业平稳较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建昌  余丽军  严岩  左煜  邓红兵 《资源科学》2009,31(6):1022-1030
污染物的排放方式对水环境容量的大小至关重要,不同的水环境容量条件对应不同的旅游业规模和布局,不同的旅游业规模和布局又对污染物排放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根据不同污染物种类和排放模式,对泸沽湖水环境容量的一般值和保守值进行了估算,在不同水环境容量条件下模拟了旅游业人口容量的情景,并与传统方法计算的旅游人口容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按完全混合模式(集中排放模式)条件下的总磷水环境容量,计算的保守旅游人口容量为15.8×104人/d;以2004年现状排放量、扩散半径30 m条件下的总磷水环境容量为基础,计算的保守旅游人口容量为3.3×104人/d;按照可游览面积法计算,确定的保守旅游人口容量为3.95×104人/d。从保护湖体水环境的角度来讲,建议选择较低的旅游人口环境容量,即以分散模式布局旅游业、且以总磷水环境容量为基础计算的旅游人口容量为最高值控制旅游规模,即3.3×104人/d,可有效保护湖体水质。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带一路"沿线国际旅游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合作重点。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四区三带"自然生态旅游带和"六区三带"文化生态旅游带,连点成线串起"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区域网,培育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既可发挥沿线国家旅游资源互补优势,促进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又能破解"一带一路"区域"生态破碎带、经济凹陷区"的两难问题,有效保护"一带一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历史文化遗产,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旅游模式和大旅游模式,最终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带"两心四带七板块"的总体目标,将生态旅游业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我国林区生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转型升级的战略产业。文章提出7项针对性对策建议;(1)通过顶层设计,推进建立"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联盟和示范区;(2)加强交通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网络体系;(3)建立"发改协调,林业牵头,多部委合作"的金融支撑系统;(4)共同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国际生态旅游品牌;(5)积极扩大国际生态旅游交流与合作;(6)做好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及动态监测和评价工作;(7)加强沿线各个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能力,以期为"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谢兴萍 《中国科技信息》2007,(23):177-177,179
每当黄金周到来之际,许多人会利用长假外出旅游度假,在轻松安逸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愉悦心境,但同时应注意自己的举止文明得体。不要乱扔垃圾废物、乱停车辆、随意进入景点限制区拍照等种种不文明行为发生。去年10月2日,中央文明办与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近年来在海内外一些旅游地发现,中国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仍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