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护老人。学习词:夸奖、急忙。诗歌:《月亮对我笑)}(一)。养成按时休息的好习惯。 发准:着、视、睡、生、钻、觉、早等字的音。诗歌:《月亮对我笑》(二)。有表情地朗诵这首诗歌。复述故事:《小熊请客》(一)。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 学习词:讨厌;词组:又懒又馋。复述故事:《小熊请客拭二)。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学习人物的对话。复述故事:《小熊请客》〔三)。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复述故事:《小熊请客》(四)。复述故事,按人物的 性格用不同的语气复述。22五月份一{、1!‘复述故纵了智寥嘿{穿看。扣道故事情节,学P .251火柴棒拼图:意愿拼图}…  相似文献   

2.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语文教师让学生用"差"字组词.结果,有很多学生写出了"差生"这个词.翻阅汉语词典,也查不到这个词,这件事情让这位教师非常惊叹.这个故事说明:"后进生"的说法虽不符合教育理论,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确存在"后进生"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对于“东床快婿”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对女婿的美誉,即指才貌出众、称心如意的女婿。可是,你知道这个词有何来历,它讲的是哪个人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4.
教材分析 本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本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的情怀。  相似文献   

5.
从前     
从前,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字眼。自己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词的呢?那是小时候,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从玉梅姐嘴里知道的。那时候父母工作忙,就请玉梅姐到家里做保姆。晚上我睡不着觉,玉梅姐就一边拍着我一边给我讲自己编的故事,每次故事的开头都是:从前……  相似文献   

6.
1.Monkey(猴子)据说此词来源于讽刺封建贵族和官吏的故事诗歌“Reynard the Fox”中的一个人物Moneke。由于这个故事流传很广,使得monkey一词沿用至今。2.Kangaroo(袋鼠)据说英国航海家库克1770年在澳洲探险时  相似文献   

7.
沆瀣一气     
聪聪 《下一代》2008,(6):55-55
这是一个著名的贬义成语。沆瀣(hàn$xiè)这个词,本来是指"夜间的水气"之意,然而这个成语的形成,却跟夜间的水气没有关系,而是与一个封建时代科举场上的轶闻故事有关。这个故事,出自宋朝人钱易写的《南部新书》中的戊集篇。  相似文献   

8.
<正> 一个叫尤祺的纺织工人,今年三十多岁了。一年前曾给我们编辑部寄过一篇故事稿,因为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退回了。不料春节前,这个工人又给我们寄来一篇小小说,小说有生活气息,也比较精练,语言还算晓畅。  相似文献   

9.
幼儿园故事教学模式化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幼儿园的故事教学存在着一个模式:教师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要求幼儿认真听,讲完一遍故事后提问:“故事的名称是什么?故事里有几个小动物(或人物)?”接着分段讲故事,每讲完一段后提问:“这一段里有谁和谁?他们都说了些什么?”这中间还要穿插讲解生字、词,或用字、词造句。然后,把故事连起来请小朋友再听一遍。最后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相似文献   

10.
一、说出你的感觉来第一课时,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并让他们充分欣赏画面,交流了对母鸡和狐狸的评价。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先请孩子们分别用一个字、一个词、四字词或成语来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教学建议] 1.从文本独特的样式出发进入文本。什么样的故事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给谁听的?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采用什么样的手法让听者接受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可以学习或质疑的地方?就这样,以“故事”建构教学骨架,既感悟故事内容本身。又在感悟言语形式,在两者“交汇”处深入介入文本。  相似文献   

12.
    
“酷”是一个有许多含义的词。它最初的意思是温度低,但随着世界的改变,这个词也有了许多不同的意思。“酷”可以表示对各种事物感兴趣。当你看到街上的一辆名车,你也许就会说:“真酷!”当你看到你喜欢的足球运动员,你会想:“太酷了!”我们把“酷”这个词的意思扩大了。你会用“酷”,而不用“新的”、“令人吃惊的”这些词。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说明“酷”这个词的用途。一位教师要学生们描写一下他们参观过的瀑布,一个学生只在纸上写了一句话:“太酷了!”也许他认为这是表达他所见所感的最好方式。但是,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词汇的贫乏…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2016,(Z1):4-13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你相信吗?你看,历史故事一个又一个,它们组成了漫长的历史;我们童年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它们组成了每一个人难忘的童年生活;老年人的人生故事一个又一个,它们组成了一个人的一生。这么一来,你一定相信这个世界就是由故事组成的了。所以,本期我们刊登几位优秀的小记者的采访稿,  相似文献   

14.
今天,承老师给我们讲了《小小心愿》这个令人心酸而又十分感人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我感动了,震撼了。《小小心愿》是一个电影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根据河南省  相似文献   

15.
一、说出你的感觉来 第一课时,我给孩子们讲述了这个故事,并让他们充分欣赏画面,交流了对母鸡和狐狸的评价。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先请孩子们分别用一个字、一个词、四字词或成语来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觉。爽!妙!绝!趣!奇妙!有趣!生动!出乎预料!妙不可言!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一一给予了肯定,并有选择地将“妙”、“趣”两个字进行板书,当孩子们说到“奇妙”、“有趣”、“生动”时,我又在原先的板书上进行了补充。  相似文献   

16.
师者如蚌     
初次听学生说师者如蚌这个词语,我很诧异。当时只是想,只听说把老师比作春蚕人梯红烛的,把老师比作蚌又作何解释呢?心里一直纳闷着,便一直把这个词挂在心里,直到有一天,读了下面这则故事,才幡然醒悟。原来,师者如蚌蕴含着如此深刻的哲理。在美国皮亚丹博物馆内,有两幅十分引人注目的藏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  相似文献   

17.
一次,乾隆皇帝见到一只竹篮,问纪晓岚:“此物何用?”纪答:“盛东西。”乾隆又问:“何不盛南北?”纪解释道:“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南北水火无法盛。东西是木金,所以盛东西。”这个故事,旨在表现纪晓岚敏捷的才思,不一定真实。这里所说的盛“东西”而不盛“南北”的问题,是一个与“东西”一词的由来有关的问题。“东西”这个词比较特殊。“东”和“西”都是  相似文献   

18.
教材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下)第16课教材. [教学建议] 1.从文本独特的样式出发进入文本.什么样的故事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不是个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给谁听的?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采用什么样的手法让听者接受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什么可以学习或质疑的地方?就这样,以"故事"建构教学骨架,既感悟故事内容本身,又在感悟言语形式,在两者"交汇"处深入介入文本.  相似文献   

19.
我采用以下办法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一、在阅读教学中,重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今天我喂鸡》中有“争先恐后”一词,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词的理解,我让学生想象小鸡出窝一刹那的情景.学生对这个词确实理解了,我又引导他们用这个词进行口头造句.这样既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所谓零语境词,指的是这个词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孤立存在,不具有语用意义。零语境词搭桥就是把几个看似没有联系的词语,用曲折的情节将它们连接起来,编成一个生动有趣、形象鲜明、充满幻想的故事,使这些零语境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零语境词搭桥编故事最大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