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最大的彩点是:从分析“路”字的结构入手,进行从感知到理性的联想和演绎;而且联想十分新颖,生动、形象地阐述出社会人生的某些哲理;演绎虽然奇特,却完全符合汉字“形义”一体、因“形”思“义”、由此及彼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2.
此文创新之处不在对“足”的联想,而是对“各”和“口”的联想。文意有两个层面,既用“左右结构”指出“路要人走”,又用“首尾之口”指出“路怎样走”——有方向又有路径。  相似文献   

3.
看到话题“汉字的联想”,我首先想到的是“路”字,“路”的结构给我以这样的启示:左边是个能够翻高山、越峻岭,足以踏碎荆棘坎坷的“足”;右边是个能够代表千万个“个体”,足以包容无数个“单一”的“各”。古人造“路”字时作何想,我们实在难以清楚具体的知道。不过,就其结构来看,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把“足”放在前头,是否告诉人们:“路”,首先是靠人的“脚”踏出来的,如果不奋力举“足”,踏破那重重的艰难险阻,仅仅凭借心驰神往、想入非非是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的;把“各”设置在后边,是否意在说明:支配“足”的每一个“个体(各)”,因其…  相似文献   

4.
初到山城.徜徉在陌生的小巷。一抬头见“前方修建,此路不通”的标牌横在路中央——原来我走错了路。错就错了吧,反正我也没有什么目标,只是随便走走。然而,标牌上那个大“路”字却给我以深刻的印象:也不知书写者出于何动机,8个字中“路”写得又大又潇洒.足足占有两个字的位置,我不禁回头多看了几眼;而这多看几眼竟然使我对“路”字结构产生如下的联想。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说《窗》,已选为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的补充教材。别看故事情节简单,刻画的人物平凡,但构思精巧,内蕴含蓄,寓意深刻。作者以“窗”为题目,以“窗”为线索,以“窗”为文眼,通过对同一病房内,一个靠窗病人与一个不靠窗病人因窗而发生的矛盾的叙写,从一个侧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唐寅是我国明朝时江南著名的才子,关于他的传奇故事民间流传很多,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唐伯虎点秋香——三笑姻缘。在程瞻庐著的《唐祝文周四杰传》一书中,其中有一章内容是叙述唐寅是如何进行教学的,读后耐人寻味,很有启示。 唐寅为秋香三笑留情屈身为仆,进入华相府国作了华相国两个公子的书童。华相国为了使两个儿  相似文献   

7.
一位海外朋友在内地投资办企业,经受了种种周折。当有人问及其遭遇,他从一首自诌的顺口溜作答:办事一定要找“关系”,找到了“关系”就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就大有关系;只要找到了“关系”就没有关系。 这绕口令式的“关系谣”,确实耐人寻味。若联系我们平时的经历,便更深有同感了:明明可公事公办的事,也得找“关系”通路子,否则  相似文献   

8.
在我酝酿题目时,脑子里一下子就跳出了"半道上"这个题目。这之后,我又想了几个题目,觉得都不如它。碰巧我18岁的儿子放假回家,我又慎重地征求他的意见,他在几个题目中不假思索地选择了这个。问他为什么,他说:"看到这个题目有点感觉。"实话实说,这个题目其实并不是我现在想出来的。好多年前,我曾用它写过一篇小说,直到现在我还对这个题目意犹未尽,但我不想在此诠释这个题目的"深意"。它对你来说,也许是一个画面,也许是一种思考,也许……你的感觉越独特越好。  相似文献   

9.
汉字书写要规范正确,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把字写错,或将字写别,却显得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凡游过孔子故居的人,大都看到孔府大门上楹联中的两个错字。这幅悬挂在两旁明柱上蓝底金字  相似文献   

10.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是现今世界上表意文字的典型。它既不是形象化的图形 ,又不是纯粹的标音 ,而是兼表音义的义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 ,有的甚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令人回味无穷。就说“九”字 ,它的笔画简单 ,便于记忆。《辞海》中关于“九”的解释有五种 :(1)数目。《素问·三部候论》 :“始于一 ,终于九焉。” (2 )泛指多。 (3)《易经》中称阳爻为九。 (4 )时令名 :冬九九 ;重阳节。 (5 ) (ji懕)通“鸠” ,聚合。但透过这些含义我们可品味到更多的东西。从数字的角度看 ,各民族都有对数字的崇拜 ,例如 ,古…  相似文献   

11.
魔术令人遐想、魔术令人思索、魔术耐人寻味,化学知识与“魔术”表演相渗透,丰富了魔术表演的内涵,增强了化学命题的趣味,提高了学生的答题兴趣,展现了化学试题的新颖,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二者的渗透相得益彰、锦上添花,令广大教师啧啧称道、让广大考生信心倍增,现举例分析如下,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12.
唐惠忠 《初中生》2009,(8):34-35
对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加以有意的歪曲解释,这种修辞方法就叫曲解。曲解是有意作出不符合原意的新解,和误解、用词不当等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3.
笔者听了许多语文课,发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平时与老师们闲聊发现,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名堂,总之,第一课时难以把握。从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中,我们也很难找到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和实际的操作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  相似文献   

14.
孙光萱 《新读写》2010,(1):16-16
一般来说,成功的文学作品,它们内容的多寡是和篇幅的长短成正比的,人们所以爱读优秀的长篇小说、长篇报告文学、多幕剧,其根本原因盖在于此。不过话也不能说死,当前我们正面临两种互相交织的复杂情况,一是少数作者刚刚进入文学创作的大门,便急不可待地倚马干言,下笔万里,处处以“多”、“大”、“杂”自夸。  相似文献   

15.
巧用曲解 对词语或句子的意义加以有意的歪曲解释,这种修辞方法就叫曲解.曲解是有意作出不符合原意的新解,和误解、用词不当等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6.
创设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让学生咀嚼、回味、反思,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五种结尾方式。 一、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新授课讲授完毕,学生对所学知识已有了初步了解,但对知识的把握往往是零散的、感性的,认识上尚不够系统和缺乏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结尾时再点拨上几句开宗明义、揭示主题的警辟之语,就能起到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17.
笔者听了许多语文课,发现不论是观摩课、评优课还是竞赛课、展示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平时与老师们闲聊发现,老师们要么认为第一课时难上,没有现成的方法,要么认为第一课时没有意思,上不出名堂,总之,第一课时难以把握。从阅读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和报刊杂志中,我们也很难找到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和实际的操作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第一课时在语文教学中被忽视了,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结果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寻味的第一课时现象。一、问题的诊断问题之一:越位的第一课时场景扫描:1.教师导入课…  相似文献   

18.
耐人寻味的“借巢孵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鸟类的繁殖是一个比较复杂和完善的过程,绝大多数鸟类有筑巢、孵卵和育雏的行为,这些都给后代的成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有极少数鸟既不会筑巢,更不会孵卵和育雏,如杜鹃、响蜜鴷、啄木鸟、某些文鸟和几种野鸭等,那么它们怎样繁殖后代呢?它们通常采用“借巢孵卵”的办法,把自己的卵寄放  相似文献   

19.
<正>近期2014"威丝曼"中国针织时装设计大赛作品上,不对称剪裁服饰成为了T台上的大热,带给人们无限惊喜,一时众多媒体纷纷关注报道,《南方日报数字报》评论:"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往往强调均匀、对称、这样的服装会给人成熟、端庄的印象,但却可能留下古板的遗憾。而不均衡的剪裁会形成动感、张力,它会迅速让一个人变得鲜活起来,有现代感,如果再加入艳丽的颜色,则会给人刺目叠加、前卫时尚的印象……"我不由得思考:语言文字何尝不也蕴含中"不均衡的美"。  相似文献   

20.
一、现象某次外出听课 ,执教者是一位年岁稍长的同志 ,课上得沉稳老练。但由于一时疏忽 ,一连在黑板上写错字 ,而这几个错字却“明目张胆”地一直挂到课后 ,竟没有一个同学指责它的不对之处。回来之后 ,我有意在班上做了个同样的实验 :事先邀请了几位同事到场听课 ,在进行板书时 ,故意夹了两个错字。谁知 ,此现象再次上演 ,我又陆续在另外几个班级做了同样的实验 ,结果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述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群学生面临几个明显的错字而无动于衷呢 ?事后 ,我做了个调查 :由于基础差而确实不知的占 5% ,出于对老师的过分信任和崇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