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报担负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的神圣使命.成就报道作为党报的主旋律宣传报道,相对于其他报道而言,一直是党报的拳头产品、当家花旦.搞好党报的成就报道,既是党报的政治任务,又是党报作为党和人民喉舌功能的具体体现,更是彰显党报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近三年来,《河北日报》通过不懈的努力,明确了"主流政经大报"的定位和"权威成就影响力"的核心办报理念,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服务好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以做大做强重大主题报道、坚持"新闻立报"、做亮做活深度报道、用心做好民生报道、打造与读者互动平台、坚定推进机制创新等六项举措为"抓手",扎实有效地推进改革.全体采编人员凝神聚力,践行新闻创新,使党报吸引力、感染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王冰 《传媒》2017,(15)
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的一个标志性现象是大数据应用开发的愈发普及.对于由党报延伸而来的新闻客户端来说,依托母体的丰厚滋养,发挥新媒体的鲜明特性,以满满的激情拥抱"大数据",应是寻求发展路径突破的必然之选.大众报业集团精心打造的新锐大众新闻客户端,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了一条卓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精神是时代的主题、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在观念上的反映,是由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为等融合并升华的一种内在力量。提高地方党报的办报质量,需要培育办报精神,以增强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新闻事业发展。潮州日报社把“敏锐、严谨、务实、鲜活”八个字作为办报精神,努力做到以敏锐的眼光、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鲜活的新闻作品,展示了地方党报的独特魅力。因而,办报精神是力量,又是榜样;既是感召,又是灵魂,成为报社生存发展的支撑和动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张燕 《新闻实践》2004,(12):15-17
党报的功能及其定位,决定了党报具有潜在的可读性,但变潜在可读性为市场优势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按照通常的看法,社会新闻往往具有较强的可读性,都市类报纸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相比之下,党报的可读性较差,甚至认为党报根本就没有可读性.这是由于有些党报存在的政策宣传简单化、工作报道程式化、报道语言公文化等通病造成的,影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失去了部分读者.……  相似文献   

6.
崔同 《新闻爱好者》2002,(12):16-17
我们许多党的机关报年复一年地为实现扩大(至少是保住)党报覆盖面这一“崇高理想”而不懈战斗,为此冥思苦想出了许多招数。成效不能说一点没有,但总的来讲,党报的发行量仍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影响力也在减弱。怎样走出尴尬?怎样增强竞争力?我们需要在思维方式上有所突破。找对人。根据传播学原理,任何一份报纸都无法满足全部读者的全部信息要求,成功的报纸,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下,调配可以利用的新闻资源,满足一部分读者的一部分信息需求;再出名的报纸,也只能占领读者市场的一部分。因此,党报的受众定位,不能贪大求全,必须…  相似文献   

7.
蒋颖 《新闻界》2007,(6):11-12
本文以《四川日报》社会新闻报道为例,深入阐述了社会新闻是党报新闻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社会新闻是当前党报新闻宣传改革创新的一个落脚点,提出了党报社会新闻报道应找准的几个视点.  相似文献   

8.
《军事记者》2001,(1):1-1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人类的历史跨入了一个新世纪。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一直为广大读者关爱的《新闻与成才》从今年第一期开始,正式更名为《军事记者》。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新世纪伊始,我们向《军事记者》的新订户和《新闻与成才》的老读者问一声好,并向你们致以新年的祝贺和衷心的感谢!  此时此刻,我们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把第一期《军事记者》奉献给广大读者。我们既注意了它外表包装的改进,更注重它内在品位的提高;既坚持了它为办好军报服务,为广大通讯员写作成才服务,又强化了它的“军味”即军事新闻特色…  相似文献   

9.
《潮州日报》的《社会与家庭》专刊创设于1999年10月,至今已出了360多期。该专刊在报社的历次“您最喜欢的版面”读者问卷调查中都有很高的“人气指数”,被誉为本报的品牌专版。身为该专刊责编,我拟谈一谈办好该专刊的体会,希望能通过具体的工作回顾,对地市党报如何办好专版专刊作一点有益的探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周福双 《传媒》2002,(11):45-46
宣传: 机关与基层的辩证关系 地市党报是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机关报,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及时反映基层的状况和群众.的呼声,成为党和政府与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 然而,在许多地市党报的实际运作中,却存在着一种片面理解机关报的问题,那就是,机关报就是  相似文献   

11.
大众媒介以其快速的告知性和表现的新颖性理应成为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一个重要路径,但现实是农业科技传播中媒介路径的发挥并不理想,而剖析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落差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王毅 《新闻知识》2000,(11):29-29
对传媒,特别是对作为“喉舌”的党报来说,把握好舆论导向一般不成问题,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政治家办报”这一党性原则所决定的,但提高引导水平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需要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提高引导水平,就必须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把握住舆论宣传的关键环节。中宣部提出,将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三大件”来抓,可以说,这就是当前舆论宣传的关键环节。舆论引导水平能否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看这“三大件”抓得如何。典型宣传,是我们新闻报道的强项。大到中央、省级新闻传…  相似文献   

13.
客观·公正·全面·平衡——论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具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学观念体系中,真实性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所有其他新闻学观念的基石。新闻真实性的下位观念是新闻传播的客观、公正、全面、平衡等。这些观念既保证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实现,又体现上位的真实性观念的某些内容,即服务于新闻的真实性观念。美国著名记者、普利策奖获得者杰克·富勒明确指出:“客观这个概念就像其他概念一样,可以用做研究被记者用来描述真实性原则的含义和局限性的一个极好的起点。”①在我国新闻界,虽然人们也都坚持真实性原则,但很多人并不认同真实性原则的下位观念。由于理念的缺失,新闻失实在所难免。客观性新闻观念…  相似文献   

14.
我当兵快44年了,干新闻工作39年多,在军报当编辑整整38年。我刚来时是23岁的小伙子,现在已是快61岁的老头子。是军报这只熔炉培养了我,是军报这个平台成就了我。我是为军报做了点工作,军报给了我很多荣誉。我对军报感情很深。我虽然编制上离开了编辑岗位,但我永远心系编辑岗位。如果还有来生,我还是想当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15.
办一张报纸,像办一桌酒席:新闻如热菜,副刊若冷盘,广告似酒水。服务质量,就是真善美。  相似文献   

16.
一美感,恐怕是每种文字表现艺术都必须注重的一个问题。文学如此,新闻亦当如此。新闻的美要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解释尽管相当纷纭,个人强调的也不尽相同,但文章必须要有强烈的思想震撼力、丰富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时代表现力,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与触动,使个人获得心灵上的滋润、使社会获得认知上的前进,这些恐怕都是大家所能认同的。什么是新闻的美感?新闻的美感当然不能像文学创作讲究的美感那样,任何新闻作为对事实的描述,都必须是客观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恪守着这个原则,才能打牢新闻发生作用的基础,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新闻的美…  相似文献   

17.
精读最近半年的全国部分党报后,悉心揣摩,明显感觉到它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力求全局观念和新闻规律的统一、力求舆论导向与传播效果的统一、力求党性原则与受众意识的统一,的确让人叹服:“三贴近”,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三统一”,密切相连,互为一体。只有把“三贴近”寓于“三统一”中去,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才有不竭动力和无限生机。贴近实际,力求全局观念与新闻规律的统一贴近实际在新闻宣传中就是要求全局观念与新闻规律的统一,这是在强调“交融性”,即新闻报道不仅内容严肃、重要,而且报道形式也应灵活多样,为群众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18.
将新闻与历史相提并论,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特指“新近发生的事实”,一个则泛谓“俱往矣”的过眼烟云,分属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然而在它们之间,却又有着天然而又直接的联系。从新闻采写实践来看,与历史的关联更为显著和突出。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家一方面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大事,一方面又没时间和兴趣看冗长的文章。让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两翼齐飞,是现代报纸的一大特征。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组版编辑却对新闻照片所具有的比文字新闻更集中、更直观、更形象、更可以表现事物的最典型瞬间的优势,以及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有选择地汲取新闻”,可以长期保存,因而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文献价值的独特键力认识不足,忽略了它可以作为一独立的宣传手段的作用,而仅仅把它当做美化版面的一个要素来对待,以致版面常出现“文字不够照片凑,文字稿多挤…  相似文献   

20.
杨晓明 《军事记者》2005,(12):40-41
新闻是什么?美国新闻学专家麦尔文·曼切尔的定义是:“关于突破事物正常轨道或出乎预料的事物的情况。”新闻人要让这类“情况”及时公之于众,引起关注,最好要亲临现场,作一番认真而不是敷衍的调查研究,深刻而不是表面的分析探索,揭示个个细节,再现桩桩场景,有所感有所悟,以不辱时代赋予的使命。1、于无声处听天籁记者要有特殊的听觉,听人之所未听。不是吗,当记者赶到现场时,欢呼、呐喊,哭声、嚎声,笑声、掌声都已时过境迁,一切都归于寂静。于无声处,作为记者的你,就得竖起你的顺风耳,力求听到八面来风;你不能无中生有,胡编瞎造,作天马行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