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概念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是最常见的知识模块,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定义,才能熟练运用概念并解决问题。但牢固掌握并不等同于死记硬背,最好的方法就是理解性记忆。如果可以有一条线串起知识点,让学生能够知一推三,那么记忆的广度与难度就会有所下降。数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充盈着思维碰撞,体悟着思维之妙.  相似文献   

2.
数学是一门理解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定义、概念、公式等需要记忆但又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应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过程,只有思考才能让学生走进数学。  相似文献   

3.
吴海燕 《小学生》2013,(10):105-105
小学教师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常常会觉得教学效率不高,它表现在:部分学生喜欢语文这类生动有趣的知识,却不喜欢数学这类逻辑性强的知识,学生不喜欢就不愿意自主学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他们难以理解教师表达的内容,也常常看不懂数学题目的重点,于是他们对自己产生否定,不愿意学习数学;部分学生学数学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他们把概念和公式背得很熟,然而实际应用的时候却常常计算错误,学生学习时受到挫折,因此不愿意自主学习。学生不愿意自主学习数学,教学效率就难以得到保证,教师要让小学生愿意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效率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4.
合作学习运用到数学教学中,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我国的初中数学,对于学生的求学生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了小学学习的数学知识,为学习高中数学奠定了基础。所以,初中数学更需要灵活地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因此,开展数学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有关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记忆深刻。  相似文献   

5.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离开培养教学能力,单纯传授知识,会造成死记硬背。如果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学生就不能灵活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培养教学能力最重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那么下面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时,不能仅仅只是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本文说明教师开展理解性教学实施的方法,只要教师应用这样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从抽象的角度看待知识、理解数学问题产生的机理、能根据数学问题的规律推测问题可能产生的变化,从而能灵活应用知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素质教育为主要教学思想的观念正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强制性地让学生接受知识,要知道,数学这门学科的思维严谨性较高,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数学逻辑思维的话,即使教师对学生进行反复讲解,学生也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数学,由内而外地接受数学,才能够将数学教学的质量提升上去。  相似文献   

8.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理解了概念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否则各种数学能力就无法进一步提高。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概念教学方法已经过时,这样的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前学后忘。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熟悉的事例和已有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使学生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9.
数学概念是数学教材结构的最基本的要素,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各种法则、公式、定理,也就不能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整个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知识的前提。教师只有把数学概念讲清楚、讲准确,让学生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准确掌握概念的外延,才能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抓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正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多以自己的讲授来代替学生的探究,学生的数学学习多在被动接受中进行,数学课堂显得没有活力。众所周知,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而初中学生认知又以直观为主,这也就决定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而要借助一定的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来丰富学习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1.
合作学习运用到数学教学领域中,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我国初中数学对于学生的求学生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拓展了小学数学知识,为高中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所以,初中数学知识更需要灵活掌握,而不是"死记硬背"。因此,开展数学合作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的有关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并且记忆扎实。  相似文献   

12.
一、对知识点“多一些理解”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结论,这些结论重在理解,而并非要一字不漏地死记硬背。因此,家长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对当天所学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赵石红 《考试周刊》2011,(39):76-76
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回答已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并把这种行为升华为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4.
一、对知识点"多一些理解" 数学课本中有很多结论,这些结论重在理解,而并非要一字不漏地死记硬背.因此,家长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对当天所学知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我们的生活中,最终也要服务于我们的生活。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可以让所学知识更好的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课、数学教材、数学作业等方面都可以添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这样才能培养出实质性的人才,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数学里感受生活的气息,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相互依存,共同进步和发展的。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工作中,你很快就会被世界淘汰,就会从这快速前进的时代列车上掉下来。所以,小学老师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的结合,这是新课标中老师们需要面对的一个艰巨任务。老师通过生活化的数学教学,在生活中让学生养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学习中让他们以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分解问题,简化问题,使抽象的问题得以形象化。生活化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把数学和生活更好的融合。使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得到淋漓精致的展现。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标准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回答已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并把这种行为升华为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7.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思维能力还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上,所以接受讲授的知识比较困难,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不能把现成的概念移植到学生头脑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缺乏感知和理解。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做到细致耐心,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引入,适当合理地选用直观教具,这样学生学起来容易接受,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知识在不断深化,与此同时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要求也不断提高。素质化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课本中的基础知识,获得基本技能,提升学科成绩,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学科,但是当前很多学生还缺乏良好的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他们在数学知识与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尤其小学高年级学生,想要扎实数学基础就必须彻底理解课本中的概念与知识,要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更要学会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概念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核心知识并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本文简要分析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引入概念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追本溯源、感悟本性、叩问本质,让学生了解数学规定性知识的内在道理、内在意义和内在尺度。在研究数学规定性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数学,掌握研究数学的方法,形成研究数学规定性知识的策略。只有对数学规定性知识进行解构,探讨规定性知识的来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认同数学规定性知识。  相似文献   

20.
<正>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