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九疑山赋》拓本"亮相学界,落款署"柳公权书",又一说柳宗元所撰。九疑山,舜帝之陵;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宗元,古文大作家。则此可谓三绝碑。而作为碑刻多有可疑之处,又多不合《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宋代史书以及明清方志记载。此文收于明初永州方志,非柳公权所书,亦非柳宗元所撰,疑为南宋末道州宁远人黄表卿所作。后人用此仿柳公权书伪刻。论文对《九疑山赋》拓本真赝问题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2.
麻将由唐代叶子戏演变而来,叶子戏到宋朝演变为牙牌,明为马吊牌,清末发展成麻将。一行和尚等发明叶子戏的说法不可信,叶子戏是唐代李郃发明。唐代名为李郃的有两人:一是偃师李郃,一是延唐李郃,两人字均为子玄,经历相似。叶子戏系延唐李郃发明。  相似文献   

3.
麻将由唐代叶子戏演变而来,叶子戏到宋朝演变为牙牌,明为马吊牌,清末发展成麻将。一行和尚等发明叶子戏的说法不可信,叶子戏是唐代李郃发明。唐代名为李郃的有两人:一是偃师李郃,一是延唐李郃,两人字均为子玄,经历相似。叶子戏系延唐李郃发明。  相似文献   

4.
《兰亭十三跋》又称《定武兰亭跋》,是赵孟頫跋在定武本兰亭拓片之后的十三段跋文。该文包括了赵孟对《定武兰亭贴》的真伪审定、鉴赏感悟、研习体会,及由此而生发出的书学理论,为后世学者考证《定武兰亭帖》,研究赵孟頫的书学思想及元人的书法审美观都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兰亭十三跋》的内容加以梳理,大致综合为以下几个方面:宋元人对《定武兰亭帖》的高度重视;赵孟頫对《兰亭帖》拓本的审定;除却对真赝的辨别、对拓本的审定,《兰亭十三跋》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是赵孟頫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等重要书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一 我国大规模典制体通史,创建于唐中叶杜佑之撰《通典》,而集成于宋、元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又有南宋初郑樵撰《通志》参于其中。后人并列之为“三通”,从而演为清中叶的“九通”,以至民国初年的“十通”。实际《通志》属纪传体,只有里面的“二十略”属于典制,且不精密。故严格地说,用字面上的“通”来归类,较论三通的长短,是不妥善的。因而本文排除《通志》不论,就典制史的一个角度,榷论《文献通考》比《通典》优  相似文献   

6.
明万历蒋《九疑山志》,是现存最早的九嶷山专志。清嘉庆吴玉山《九疑山志》继承其主体内容,后面又有陆续增刻,时间延续至光绪年间。研究古代九疑山文化,此二志可概其全。九疑山属于典型的自然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双重遗产。发扬当地各民族共建的优良传统,加强区域环境资源的保护,把九疑山建设成凝聚民族感情、体现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理想游览胜地,《九疑山志》能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九寡"一词见于《文选.枚乘〈七发〉》,《汉语大词典》收有该条,所引书证即为《七发》之文,编者采用了《文选》张铣注,张铣释其词义为"九度寡也"。参之李善注,则解作"九子之寡母"。从句法及词法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词义训释以李注为是。但张铣注明了该词形始见于《七发》文中时所生成的典义,此为李注所未及,故应采入以使释义完备。由张铣对词义之误释可见对典故词的构词形式进行溯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我们为研究中国古代纸币而阅读《中国通史》第五册(1978年版)时,发现在第二章第384页叙述“东南会了”这一段文宁后,在第385页上引用的南宋纸币“会子”拓本图案纯属赝品。拓本的假铜版是按照真铜版仿造的,伪造者企图鱼目混珠,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疑古思潮和《宋玉集》在南宋的佚失引发了宋玉作品真伪之学案,即《古文苑》所收宋玉六篇真伪学案与《文选补遗》所收《微咏赋》真伪学案。本文对这两个学案进行了梳理与评析,并指出了学案的疑古文化背景与其对南宋以来宋玉批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南宋书》是明人钱士升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南宋史著作。编写体例上,无志、表,奸臣、叛臣未单独列传;遵循“以类合传”特点,相关的人物合为一卷,并且几乎每一卷人物都相当多。内容上,全书基本沿用《宋史》南宋部分相关记载,并有所改动。与《宋史》相比,《南宋书》传记篇幅较短、内容也较简单。但也增加了《宋史》所无的一些人物的传记,增补了新的史料等。本书的缺点主要是:记载比较简略,所补充的史料未注明出处,沿袭《宋史》原有的一些记栽错误等。  相似文献   

11.
赵孟頫书写的《头陀寺碑》,行书,书于元大德四年。今见其拓本有传,墨浓如漆,为典型的乌金拓。从碑文后董其昌、张凤翼、陈继儒、王穉登、李日华、杨文骢等人的题跋来看,此拓本约为明末清初所制。由于刻工及拓印技术高,该拓本字口清晰,基本保留了原作的神采,可与大德五年明远所书《前赤壁赋》等行书墨迹作品相映证,可视为赵孟頫风格成熟期的代表作。此作用笔圆润遒劲、宛转流美,分行布白疏朗从容、如行云流水、气息古雅,整体作品神采飘逸,尽得魏晋二王遗韵。  相似文献   

12.
陈三立是近代诗文大家,其撰写的《慈溪冯君墓志铭》有不同版本流行于世,以《慈溪冯君墓志铭》拓本为底本对此铭的其他版本进行校勘,校正了通行本中存在的多处错误,并勾勒出民国时期国学大师冯的交游情况.幵  相似文献   

13.
正【概述】《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又称《曹景完碑》《汉郃阳令曹景完碑》。碑高253厘米,宽123厘米。碑阳隶书20行,行45字(末行39字),共849字。碑阴隶书5行,共440余字。曹全系汉初名相曹参之后,孝廉出身,官至郃阳令。曾率兵征讨疏勒国,大获全胜。  相似文献   

14.
《玉堂杂记》为南宋周必大所作,是根据他在孝宗朝任翰林学士期间的随笔记录整理编辑而成的。《玉堂杂记》详细记录了南宋学士院建置、典制名物、学士职掌诸情况,以及翰林学士的活动与心态,其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为后世揭示了宋室南渡之后学士院的发展和独特之处,是研究南宋翰苑制度最重要的史料。笔记还保存了南宋孝宗时期政治、制度、人物、诗歌方面的丰富史料,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李百药是唐初名臣,以才学和操行闻名于世。当过中书舍人、散骑常侍等职,撰写了《封建论》、《赞道赋》等重要文章,编撰了《北齐书》,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兴小纪》原名《中兴小历》,是南宋首部由私人撰写的高宗一朝编年史。全书凡四十卷,三十七万言,记述了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在位37年的朝政大事。文章以《中兴小纪》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中兴小纪》的编撰特点,对作者的史学思想进行尝试挖掘。  相似文献   

17.
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是一份较为重要的早期拓本,价值颇大。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对拓本进行了整理、保护和研究工作,并出版了研究成果《通化师范学院藏好太王碑拓本》。现将此拓本的状况和初步研究情况,以及拓本价值等相关问题进行说明和分析,兹纪念好太王碑建立1600年。  相似文献   

18.
<正>【作品概况】《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或《汉郃阳令曹景完碑》,又称《曹景完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记载了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碑高272厘米,宽95厘米。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县出土。现存西安碑林。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才略》云:“汉室陆贾,首发奇采,赋《孟春》而选典诰,其辨之富矣。”今案:此言陆贾著述情况,但“选典诰”一语文有(讠为)误,故义有所不明。“选典诰”疑本作“撰《新语》”。《汉书·艺文志·诗赋》著录“陆贾赋三篇”,《孟春》当为其中一篇之名(原文已亡佚);而《史记》、《汉书》陆  相似文献   

20.
《纳兰君墓志铭》是研究纳兰性德最具权威的重要史料。公诸于世最早的是《通志堂集》(简称《通本》、《集本》)。1970年后陆续刊出《拓本》、《抄本》等。《拓本》文字准确与否至关重要,本文列出诸本中的若干文字之差异及各位学者所依据之版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