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思之学师承何人,一直争议不断。通过对新出土材料上博简《子道饿》篇的分析,发现此篇记载的内容是子游事件非关孔子,另外通过对《子道饿》篇中关键字句的重新释读,可以发现子游和子思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为子游所作,而子思所作的《中庸》是对《性自命出》中关于“礼”和“情”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子思之学师承子游而非他人。  相似文献   

2.
《孟子》一书中直接或间接描绘了众多的儒家学者形象,但《孟子》对他们的评价和重视程度却不一样。孟子把孔子当作理想中的圣人,这点毋庸置疑。而在孔子的众多直系弟子中,孟子对曾子的感情却极为特殊,远远超过了其他人。通过这些不拘泥于历史、为我所用的形象,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孟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郭店楚简中的儒简是孔子至孟子之间的作品,其中有多篇与子思学派相关,通过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对比考证,《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语丛二》八篇当归于子思学派。郭店楚简中子思学派的作品对认识先秦儒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通过分析当前学术界对郭店楚简儒家篇章的归属论争,提出学术界对《礼记》与《子思子》的篇章进行分隔式的划分,造成了归属问题上不必要的争执。郭店楚简中属于儒家的篇章一部分是子思及其学派的作品,可归入《子思子》;另一部分属于《子思子》释义背景的思想资源,不能归入《子思子》,但系解释子思思想来源的重要篇章。目前可以明确归入《子思子》的作品有《缁衣》、《五行》、《中庸》和《鲁穆公问子思》。  相似文献   

5.
宋人汪0辑佚《子思子全书》和清人黄以周辑佚《子思子》,思路和方法与所处时代的学术兴味和学理特征密切相关。宋人汪0辑佚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弘扬儒学"道统",所辑《子思子全书》与原本《子思子》多不相合;清人黄以周受清代考据实学之风的影响,辑录的相关篇章皆有据可查,他的辑录本与《子思子》一书的原貌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6.
自战国时代以荀子对孟子思想的批判发其端,经历两汉、魏晋至隋唐,到宋元,《孟子》学在各代得到了不同的对待。这从各代书目著录及其社会状况可以窥见一斑。随着《孟子》学的发展,各代对《孟子》思想也在不断改造。一部《孟子》学史,从学术思想的角度进行考察,就是一部《孟子》诠释史,其发展与儒学的兴衰同步。  相似文献   

7.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高徒之一。在《论语》中被少见的称为"子",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论语》是儒学最重要的经典,在《论语》中,提到曾子的名字达17次之多,其中,记载他的言论多达15条。曾参父子同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感情更为深厚;他为人朴实敦厚,有传承儒家学脉的高度责任感;他提出和阐发的孝道、诚信、修身、担当等见解,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他将孔子"一以贯之"的学说慨括为"忠恕",表明对孔子学说理解透彻,深得要领;孔子的嫡孙孔伋拜其为师,足见他已具备儒家学术传道者的崇高地位;后世尊其为"宗圣",也是对其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统传道宗师地位的褒奖。这都有力证明曾子对《论语》成书做出有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子思之学出于曾子或子游,但都没有确证,且说法并不统一,我们利用上博简《孔子诗论》和《论语》中的有关史料,并结合先秦仁学谱系的知识背景,得出不同于以往观点的结论,即于思可能从学于孔子门人,但其学并不出于曾子或子游,而是继承了孔子的晚年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曾子作《象传》的可能性、曾子作《象传》的证明以及曾子作《象传》的目的三个方面,论证了《周易·象传》与曾子的关系,认为《周易·象传》为曾子所作。  相似文献   

10.
《孟子》代词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孟子》一书中各类代词的用法作了详细考察和综合分析,指出了它们在用法上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特点。  相似文献   

11.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周易>之<彖传>与<小象传>可能为同一作者所作,而<彖传>、<小象>则与<中庸>具有相似处,<中庸>之作者乃为子思,因而,<彖传>与<小象>之作者亦当为子思.  相似文献   

13.
从《孟子》看“夫”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中的"夫"有以下几种用法:1.名词;2.称代;3.单纯指示;4.指示兼句首语助词;5.句首语助词;6.连接。这几种用法形成了一条由实到虚的语法化的链条。根据"夫"在《孟子》中的共时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它的历时演变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14.
曾子作为孔门后劲,通过三省的工夫将儒家心性工夫论予以了基本确立,而"慎独""诚意"等工夫论都可溯源于他。子思则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模式为儒家心性工夫论确立了基础,因而儒家的心性工夫就在于如何"率性"。为此,子思特别重视"诚"的观念,天道是诚的,因而人道也应当是诚的。人道之诚,就是通过"慎独""诚意""节欲"等工夫使自己"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之心"发而皆中节"达到和。  相似文献   

15.
孟子认为水之就下,势不可当。国家治理好坏关键在于国君,国君犹水,“一正君而国定矣”。因此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对国君的职分孟子提出了独特的设想,这就是他的君职论。在君职论中,他将国君的职分分为对内、对外两种,并作了详细的规定。这种理论的形成与社会分工和师承孔子极其相关,由于过分强调国君施行仁政,在急功近利的时代难有立竿见影之效,终究只落得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余辉 《衡水学院学报》2023,(5):101-104+117
《孟子》全文中共四处“廛”字用例,可归纳为三个义项:“房屋”“货物积压”以及“百姓居住的地方”。三个义项皆由本义“土地”引申而来,且后两个义项当为“廛”字临时性语境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四部辞书皆采用“愿受一廛而为氓”之句作为释义配例,并以训释词“房地”释“廛”字。由“廛”字“房屋”义可知,这种释义首先模糊了“房”与“地”的界限;其次该句作为“廛”字本义“土地”的配例也值得商榷。该义项可调整为“可供一家居住的土地”,以消除“房”与“地”的模糊性;例证设置可参考《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之句。  相似文献   

17.
从《论语》、《孟子》谈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正用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论语》、《孟子》中广泛撷取论据,充分地证明了它使用的普遍性,探索了它的规律性,并为其建立了鉴别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刘长文 《文教资料》2011,(36):50-52
题名“孙爽”的《孟子疏》自出世以来,备受非议。朱熹认为此书是邵武士人托孙爽之名而作。遂一直不为学者重视。不过,梳理各代学者对此《疏》的认识,可以帮我们对它有更全面的评价,也可对《孟子》学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孟子章句>中的连词搭配为研究对象,进行穷尽式地研究;并且对其所表示的关系进行分类描写;最后再与<孟子>原文以及<国语><韩非子><论语>中连词搭配使用情况进行比较,从中得出句法精密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创造的优秀文化 ,是可以传之百世而不朽的 ,如仁义之德 ,礼让之风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等 ,在社会与家之间 ,都是无物可以代替的原则。而在实际行动中 ,则不免发生形存实亡的质变 ,在《孟子》中 ,这样的实例很容易看到。一、是乃仁术孟子游说齐宣王 ,说了下面一段话 :“君子之于禽兽也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并说“是乃仁术”也。(《梁惠王》上 )仁 ,本来是就人的德性而言 ,孟子以“君子远庖厨”为“仁术” ,无形中已经失去了“仁”的本义。杀死禽兽而食其肉 ,是行动的必然结果 ,而为这种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