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绝秦书》以真实笔触将民国十八年关中大旱这段惨绝人寰的历史图景再现眼前,同时揭示了导致灾难的多重因素。该长篇小说对灾难的反思实现了文学抵制遗忘这一社会历史功用。灾难下的反思,以故事情节和历史资料互相佐证的方式突显大灾背后的原因,是小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后,灾后心理援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给灾民缓解心理危机的同时,心理援助工作也受到很多质疑,主要是由于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灾后心理援助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第二,灾后心理援助实施过程存在问题;第三,灾后心理援助服务缺乏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一个含意丰富的概念。我们可以按照马克思的社会结构两分法,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首先将现代性分成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在最初主要体现为启蒙现代性。启蒙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哲学上文化上的代言,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随着从鼓吹启蒙到反思启蒙,文化现代性又裂变出审美现代性,从而形成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或社会现代性)的对抗,这就是学界所谓的“两种现代性之争”。  相似文献   

4.
从预成到生成——教师角色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概念中的预成论,视教师角色是圣人,是教育者,是专家。于是,教师成了道德的说教者,成了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奉送者,成了学生认知与人格结构的塑造者。然而,生成论则从教师角色生成的角度,对预成论视野中的教师角色概念进行现代性反思,秉承教师角色是一种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神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的观点,认为教师是认知、评价、决策与实践的生成者,与学生共享生命的资源;教师是道德、审美与信仰的生成者,与学生同构生命的意义与希望;教师是交往、政治与历史的生成者,与学生、社区共生成命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5.
《滨州学院学报》2018,(1):74-79
"启蒙"与"救亡"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因此中国的文学革命以"人的文学"和"国民性改造"为主题进行启蒙,但启蒙因其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源的阶级性和理论研究方式的"他者化""殖民化",而使中国陷入西方的"现代化"囹圄。鲁迅作为中国启蒙先觉者,一方面进行"国民性批判",另一方面又因其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而反对庸众,反思启蒙知识分子与民众、革命的关系,表现出具有辩证思维特质的决战精神和主体性建构的复杂过程,是解决当代的"现代化"困境的重要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6.
地球怎么了?发生在海地和智利的地震带来的伤痛还没平息,我国青海玉树地区又遭受地动山摇的揪心;我国西南旱灾的干渴还未解除,南方多省市又遭遇暴雨及强对流天气袭击;冰岛火山灰遮天的威力还在让人们心有  相似文献   

7.
地震文学为何特别关注灾难场景,从传媒学的角度看是为了借助真实性、亲历性和传奇性的新闻手法追求视角效果,凸现灾难情形;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它曲折而隐晦传地达出人类远古的苦难记忆,间接而依稀地表现了文明前进的痛苦历程,深刻而残忍地揭示出美好人性的阴暗底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战胜灾难上它显示关好人性的光辉,体现万众一心的气势,表现自强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谈暴力,并非宣扬暴力,通过对暴力的反思,从而让反思的结果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李勇 《辽宁教育》2007,(5):14-15
“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新课改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今后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他提出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相似文献   

10.
犹太人大屠杀仍不断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然而对于加害人一方,怎样的反思才算深刻?对于不在彼时彼处的第三方,如果他们来到当时的情境,又会怎么做?“大屠杀与个体罪责及反思”是扬·马特尔在小说《标本师的魔幻剧本》深入探讨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2009,(5):12-13
灾难过后,好多孩子仿佛在一夜间长大了,在灾难中,孩子学到了很多,他们从那些互助的画面中,学会了关爱他人;他们从那些不断坚持、不断抗争的画面中,学会了勇敢和毅力……让我们看看那些幼儿园小朋友们在5·12地震后的肺腑之言和感人之画吧!看看灾难过后,他们学到了什么!(感谢浙江省德清机关幼儿园和嵊州红旗幼儿园的小朋友们!)  相似文献   

12.
新一轮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反思型”转变。如何有效地开展教学反思,许多教师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或操作上的偏颇。本文从对“反思形式”的反思等六方面阐述了如何正确认识并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四川汶川地区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让我们得以从不同角度去反思生命的意义、反恩人性的价值、反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教育学研究者,我最为关注的是地震灾害中那些用爱和坚韧创造出来的生命奇迹,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教育本真意蕴的沉思。透过地震中惊心动魄的一幕幕场景,我们看到生命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尽管是那样渺小和脆弱,但人们用爱和惊人意志力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则是强大和顽强的;  相似文献   

14.
2003年5月5日,教育部专门发文,要求对非典型肺炎在北京等地急速蔓延期间的离校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引导,多一些关爱。这个文件发得很及时。尤其,对于矫正前一阶段社会上以及高校学生中对离校学生各种上纲上线(如“逃兵”、“叛徒”、“民族败类”、“汉奸”之类)的责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是赞成并曾撰文主张对离校的学生多一份宽容和理解的,因为根本的责任不在他们。  相似文献   

15.
西方进入工业化以来,在获得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面对生态危机,西方经历了从自认为"文明"而将第三世界视为"野蛮",到开始从异质文明中寻找生态智慧的过程。从马克思开始,对现代性的反思就包含着生态哲学的视野。而在当代的生态危机面前,"寂静之春"和"盖娅假说"之后,普遍生态观在西方形成。  相似文献   

16.
周瑾 《天津教育》2011,(11):33-35
这几年随着自身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升,对"反思"的认识,从"魔鬼"到"天使",从"讨厌"到"喜爱",从"拒绝"到"自觉",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几年前,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周写一篇"教育反思",我产生了抵触情绪:每天从早忙到晚,够累的了,还反思什么?教育教学工作都按计划完成了,  相似文献   

17.
从"电化教育"转向"教育技术",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在学科领域来说,它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研究方向,为今天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回溯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学科内部关于学术名词争论的问题.从讨论的缘起到争论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观念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里程中的关键举措。本文试从教和学的两个方面,对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反思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19.
知识的发展与传播是教育的任务。知识的增长、变革与创新也同时制约着教育。没有科学知识的时代,不会有科学教育。简单地将“知识”与“素质”、“能力”对立起来的认识和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的观点,是不懂得知识发展和教育进步本质规律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