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一书的影响,我国哲学界对本体论的关注逐步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才是真正的本体论存在,它构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本体论,把人理解为实践的存在,人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和改变现实感性世界,从而把哲学本体论从以往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以及旧唯物主义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大陆,反本质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美的本质”也被某些人视为“伪命题”,“没有意义”,力图逐出美学领域.但是,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不可回避的,正是“美的本质”的基本确定规定了一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性质、基本导向、基本原则,美的本质问题恰恰是美学研究的灵魂.“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美学体系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悬设.关键在于,以什么观点、立场、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已经颠覆和消解了传统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的美的本质观,由实体本体论和二元对立认识论转向了关系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给“美的本质”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则把“美的本质”引向了多层次、多视角、开放性的研究和探索途径,给“美的本质”打开了新思路.实践转向和实践分析给“美的本质”的解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技术哲学的规范性价值论转向是对经验转向的超越。技术哲学的规范性价值论转向不仅描述、分析技术实践中的价值与规范,还评价了这些规范和价值,即涉及对哲学分析本身(元层面上)采取规范性立场。规范性价值论转向包含两种立场,即反映性立场和实质性立场。在现实中,规范性价值论转向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技术哲学应该重视"内在的善"的相关性问题,应该学会应对规范性价值论转向给技术哲学领域带来的挑战,而不是仓促地步入规范性价值论转向。  相似文献   

4.
生存论转向是在清理当代哲学 ,特别是西方当代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其问题时 ,结合当代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社会结构以及文化传统的当代变迁与转型的剖析 ,进而形成的对当代哲学存在论转换及其方向的理论追求与创构努力。生存论转向是整个当代哲学转型中哲学存在论从超验的、实体性的、抽象本体论向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感性的、历史性的生存论本体论的转换。生存论转向分为三个层面 :已经呈现出来的转向、尚待实现的转向、始终处于未竟状态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SSK(科学知识社会学)在早期一经产生,便由于其激进的社会建构论观点,在本质主义的本体论、规范主义的认识论与自然主义的方法论之间存在着矛盾。为了克服这些矛盾,后SSK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情形。这种文化转向,借助彻底的自然主义方法论,显示了科学的实践性、语境性、异质性和偶然性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后SSK研究的哲学取向在于,它强调的是实践合理性、混合本体论和干预性介入。后SSK的"文化转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SSK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现实主义在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现实主义被异化了。现实主义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它既指一种文艺创作方法,也指一种文艺流派、思潮,还指一种文艺创作精神。从创作方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源远流长,可以说是与人类的艺术生产的产生是同步的,但是真正确立这种创作方法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并且把它命名为"莎士比亚化"。从文艺流派和思潮来看,现实主义历经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初的革命现实主义,中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末期的无边的现实主义等发展阶段,而只是在"现代实践转向"过程中现实主义流派和思潮才明确地发展起来,同时在"后现代实践转向"中逐步多元化,成为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和思潮相抗衡的强大流派和思潮。从文艺创作精神来看,现实主义是永恒的,因为文艺永远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永远在社会实践之中进行恒新恒异的创造。因此,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仍然应该坚持现实主义精神,鼓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流派、思潮,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植根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把实践拒斥于研究视野之外,未能构筑出完整的人的形象,导致了自身发展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可以以近代哲学的实践转向为理论基础,对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对象、方法论、理论框架及评价标准等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转换,从而实现心理学的实践转向。这一转向不仅提醒心理学研究者要注意实践这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也为中国心理学实现本土化乃至统一整个心理学提供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理性形而上学向实践哲学转向,是当代道德哲学进程中的突出现象。这可以从评判现代道德哲学的问题、改进传统形式逻辑、道德悖论现象研究的异军突现,以及中国伦理学样式的分化与转型等角度得到证明。当代道德哲学研究实践转向的学术立场和意义向度是应对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挑战,其逻辑走向和价值目标应是构建道德哲学实践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艺术学在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升格为与文学并驾齐驱的一个学科门类,不仅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实践转向”对艺术学的直接影响.“实践转向”将使艺术美学的地位凸现出来,以研究艺术在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上的独特之处,改变文学美学和文学理论包打天下的局面;艺术美学的实践分析将凸显艺术生产“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对艺术的技术层面进行美学研究;艺术美学的实践分析还将在文化产业的语境下研究艺术的市场、消费等方面的特点,在消费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中更好地发展艺术.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实践在广义上应该是教育之名下的一切行为,各种教育研究在这个意义上都没有完全脱离教育实践,它们都试图去描述或规范自己的教育实践。但是,以往的很多教育研究并非观照了全面的教育实践,特别是比较普遍地缺少对情境性、自由性的教育实践形态的真切关注,而这部分教育实践却是最能彰显人类能动性又占据核心位置的现实教育实践形态。因此,真正转向实践的教育研究需要在广义的教育实践观下,以整体性的立场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并要求进行复杂性思维下的本体性教育实践研究,穿梭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多样研究,深入理解教育实践者,集中研究教育实践关键事件,努力揭示教育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新兴艺术形式和后现代理论的冲击下,美学开始了后现代转向,在诸多方面产生了决定性断裂。文化研究在后现代转向的语境中兴起,以反对艺术的自律为契机,因三代知识分子的努力而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空位处迅速发展,但是它在逻辑起点、文化层面和审美追求三方面都表现出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以自由的实践与创造和共产主义审美理想.弥补了其不足并表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美学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实践转向.这种实践转向应该关注大众的审美欣赏活动,引导审美欣赏活动的健康展开;这种实践转向尤其要关注文艺批评,发挥文艺批评的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翻译理论界文化转向的特征,认为翻译学领域文化转向后翻译理论呈现出多元纷繁的态势,也使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形势下,翻译实践者不能盲目地生搬硬套某种翻译理论,而是应从常识出发,理性地借鉴这些理论,并以文化视角来看待源语言与目的语之间的"异"与"同"。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语言哲学本体论受当代科学思潮、科学哲学思潮和社会科学思潮的影响,由传统思辨哲学的抽象绝对精神本体转向事实、经验现象本体。这种转向的三种趋向:经验实证的事实本体、意识现象客体和实践功用本体。这种转向给哲学提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信息世界哲学本体新的研究方向,但也存在经验主义的局限性,必然走向辩证本体论的轨道。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早期的人类学训练,拉图尔在《实验室研究》中开始考察科学的生活世界起源。在方法论上,拉图尔主张采取科学人类学的方法对实验室的科学实践进行微观考察;在认识论上,拉图尔推进了SSK的建构主义立场;在本体论上,拉图尔开创了本体论的建构主义进路。拉图尔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实验室的生活世界,反思科学的认识论建构和本体论建构,拒斥传统科学哲学的抽象形而上学,最终使科学从形而上学复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早期的人类学训练,拉图尔在《实验室研究》中开始考察科学的生活世界起源。在方法论上,拉图尔主张采取科学人类学的方法对实验室的科学实践进行微观考察;在认识论上,拉图尔推进了SSK的建构主义立场;在本体论上,拉图尔开创了本体论的建构主义进路。拉图尔的基本立场是:立足于实验室的生活世界,反思科学的认识论建构和本体论建构,拒斥传统科学哲学的抽象形而上学,最终使科学从形而上学复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在探究世界本体的过程中,是由最初把感性中的具体的认定转向到理性抽象的东西的认定,把普遍概念作为世界之本体。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又从抽象的理性转向现实的存在来研究世界之本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则实现了探究本体论问题的伟大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方法论给我们进一步探究本体论问题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实践唯物主义”转向,意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内部相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新的理论倾向和动向,其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和诠释。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实践唯物主义”转向构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新阶段,具有新质性,即这一转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维度的注目、发掘和弘扬,有其深厚的人文根基。人文作为实践唯物主义转向之根,具体地表现在:理论表达的人文化,思想支撑的人文蕴涵以及原发动力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20.
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是当代教学实践的应然选择,生命课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建构一种生命在场的课堂样态,使生命体验融入整个课堂之中。因此,生命课堂的实践转向应从"特殊认识活动观"转向整全生命教育观,从"认知领域"转向"生命领域",从"知识目标"转向"生命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