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提出,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条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防止执政党因脱离群众而变质的问题,对群众路线作了新探索,并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创新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坚持和创新党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新时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树立群众思维,把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线;设立群众标准,坚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原则;实现群众利益,明确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价值;发挥群众作用,提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根基,是如何处理好党群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如何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自觉性,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真正地扎根于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几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活动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群众观,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更对如何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深刻而详细的论述.邓小平对于群众路线的理解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他的群众观,即认为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要依靠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另一方面是党的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温邓小平的群众观和群众路线,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的不断追求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人,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根本观点和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重要价值理念,是实现群众利益的根本路径,是化解当前人民群众利益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6.
从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相统一的高度,深入研究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要求,有助于增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树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同时共产党人又了解生产物质生活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群众是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落脚点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和热爱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和服务于人民。  相似文献   

7.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为群众理解并被自觉运用到实践中的过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探索和制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终极追求是不谋而合的,二者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历史、现实、制度三个向度分析党的群众路线,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历史向度揭示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因、过程及核心内容;现实向度指向社会运行和社会问题,揭示当前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制度向度要求建章立制,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变为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理解人民主体地位的深刻内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人民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客观物质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人民是认识的主体,真理来自于人民的伟大实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虚心向人民学习。人民是价值主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走群众路线,把党的宗旨作为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追求,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党的群众路线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0.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这条路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对这一路线的形成做出了突出贡献。 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我国传播,以李大钊、陈独秀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从对十月革命胜利的宣传中,逐步领悟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而后,在“五四运动”的实践中,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战斗威力。他们开始认识到劳工阶级对于推翻帝制、建立劳农当家作主的制度的巨大作用,开始树立朴素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这时,毛泽东在湖南主编《湘江评论》,他在民众大联合的文章中表述了他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初步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第一次工运高潮过去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了农民群众对于  相似文献   

11.
<正> 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树立什么样的群众观,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温我党的群众观点,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反腐倡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根本位置上,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根本的政治问题;反腐败斗争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大问题;加强制度建设是密切党群关系的关键;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本质在执政为民。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领导人。1929年,他在《九月来信》中,专门论述了红军和群众的关系。周恩来对党的群众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思想,必将有利于我们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育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教育的本质属性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教育的政策制定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的同一性;教育的实践品性同群众路线具有高度同一性。教育和党的群众路线的落脚点都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是我国执政党的基本路线,对我国党政建设及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改革开放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法论,从群众路线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前中国梦崇高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同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助推力。本文从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者的有效统一入手,并着重围绕这一理论渗透的有效方法及策略展开阐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毛泽东群众思想的理论来源。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主旨的群众路线思想。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仍具有重大价值。从理论意义上讲,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从现实意义上讲,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既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方法借鉴,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7.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并贯穿于一生的工作方法,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毛泽东群众路线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围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提出"为民务实清廉",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群众观",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8.
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把信访工作视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摸索信访问题的成因、特点,积极探索信访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维护学生、教职工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所谓党的生命线,指的是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最基本因素,而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原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基于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灵魂所在,是党工作的根本路线。  相似文献   

20.
从价值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是对经济主义“见物不见人”价值观的反正,与“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从动力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依靠人民”,是对科学主义对科技力量盲目崇拜的否定,与“一切依靠群众”的社会发展动力观点相一致;从方法论的视角看,以人为本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对本位主义消极后果的矫正,与群众路线之工作方法的终极目的相一致。可见,在科学发展不断推进的今天,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与坚持以人为本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