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是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社区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学习型社会的全民需求以及当前我国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旨在引起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的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新时期社区教育,加快建设满足全民教育需求的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2.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体系框架和基本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入21世纪,终身学习开始从一种理念变为一种国家目标和全民行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入新阶段。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前提是经济转型和教育改变,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体系框架,政府、社会、学校和公民的广泛参与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可靠保障。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要率先在全国建立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  相似文献   

3.
论学习型社会成人教育的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未来二十年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奋斗目标,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实施主体,成人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为此,成人教育学校要率先发展成为学习型组织,突出其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地位,为刨建学习型社会发挥示范作用;要深化成人教育改革,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在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发挥成人教育的先导作用;要积极地、科学地发展多层次、多类型和多形式的成人教育,实现成人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发挥其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前沿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设学习型个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成人教育》2005,(1):29-31
21世纪是学习化社会,建设学习型个人是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和必然。围绕什么是学习型个人、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个人、怎样建设学习型个人以及建设学习型个人应该确立的几个理念等问题做一些探讨,有益于学习型个人的建设。  相似文献   

5.
广泛的自律学习是学习型社会有别于传统社会的重要标志,自律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条件、发展环境、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产生了新的要求,深入研究上述问题对于认识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微观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6.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国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主流,也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党的十六大也明确提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已成为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建立在全民教育、终生教育体系基础上的以学习作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导生活方式,是素质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社会发展形式,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实践模式,是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掀起一股倡导终身学习、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实践热潮。确立终身教育体制的基本理念,促进受教者终身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及其政策的原则和目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对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此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8.
李季  温丹娜 《教育导刊》2003,(11):12-15
城市化与学习化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两大发展取向,建设学习型城市是这两大取向的汇合点与共同主题,是促进教育与社会长期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探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义(一)学习型城市是体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的实践模式所谓学习型社会,是指在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组织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学习者需要为中心的学习普及化社会。在学习型社会里,社会为学习者提供满足其多样化学习的条件和全面发展的保障,使学习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主导生活方式和新经济的主要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9.
从“终身教育”到“学习型社会”理论、理念和思潮的演变,虽与人类社会自身对教育认识不断深化密切相关,更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和科学技术发展在教育和社会领域的必然要求和必然反映。学习型社会的基石是“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为主体的教育,其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习型社会理念的精髓,在促进学习型社会进程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不仅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继续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远程教育已经从边缘地位,发展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第一选择。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化社会中,以网络、计算机、新媒体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高校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对自主学习型社会团体的发展与创新提出新的挑战。在信息化视域下,人们开始重视自主学习型社会团体功能的发挥、目标的实现和过程的管理。在分析信息技术对大众自主学习及自主学习型社会团体发展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自主学习型社会团体构建的框架与思路,探索通过技术层面、个人意识、团体理念、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激发自主学习型社会团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学考试作为一种中国独创的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是所有教育形式中与终身教育及终身学习的理念最为切合的一种。自学考试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开放教育形式,学习机会与学习内容都具有高度开放性。自学考试"个人自学"的基本特点也与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基本主张非常吻合。自学考试能够很好地促进社会助学系统的构建,成为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社会助学体系最有力的推动力。自学考试制度完全可以成为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平台,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学习型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学习型社会视阈中高职教育的愿景是学习型社会对高职教育要求的抽象描绘,是高职教育的理想状态.厘清这一愿景,对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念、体制、模式和环境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宋雁 《职教通讯》2014,(28):41-43
学习型社会包含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开放学习等学习理念。而继续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其教育对象、教育实践、教育空间、教育形式都存在巨大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继续教育成为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载体。从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出发,发现继续教育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价值,探讨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E-Learning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体现了开放教育、终身教育、自主化学习等教育理念,传达出现代教育新思想;文章从学习型社会是知识型经济的必然结果、E-Learning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良好环境等方面论述了E-Learning这一新的学习方式是建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体现了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 ,做到与时俱进 ,就必须适应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创新教育理念 ,努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一、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 ,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的理念学习型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学习终身化 ,学习是终身的事 ,人生不再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这是人们学习观念的根本改变。它把学习提高到“生活方式”和“…  相似文献   

17.
终身学习是社会中个人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学习技术和手段,灵活地选择安排学习时机、时间、空间以及进程的学习制度,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标志着教育乃至社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由此,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民参与的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王莹 《职教论坛》2005,(20):7-9
向着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学习型社会为高职教育的发展确立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新价值取向;作为与社会经济联系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习型社会要求建立以"创新素质为中"的培养理念,构建由学校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等组成的、较为完整的、开放式的高职终身教育新体系;与社会企业零距离办学,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构建高职教育新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捷径。信息素养是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前提,同时对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有效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学生掌握基本信息素养,了解现代学习理念,为个人终身学习、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树立意识,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学习型社会里,需要重新阐释“人”、“学习”、“学习能力”等概念,确立起“人是学习的动物”、“学习是人自我实现、超越的过程”、“学习能力是人自身发展、超越的能力”等理念,以便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