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姐妹情谊"是女性之间以父权制为共同靶子并反对男性对女性权力压制而形成的情感,是女性成长小说中最常表达的主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把姐妹情谊的缔结视为女性间分享苦难、互相汲取生存力量的精神相契,也是远离甚至弃绝男性价值中心、固守女性自我的重要策略.同时,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成长小说也没有放弃对姐妹情谊内所含的"悖离"因素进行审视,并指出外在的父权制意识形态的钳制和本身内在的悖论导致了这种悖离.  相似文献   

2.
文蓉 《嘉应学院学报》2010,28(10):64-66
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被评论家们称为福斯特的"意大利小说"。本文通过对女主人公露西的成长主题分析,力图在新的维度下对这部作品做出深入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它对于备受压抑和禁锢从未获得历史命名的女性经验来说,无疑是最为隐秘的反抗利器和最为有效的表达手段.它从不同角度最大限度地还原了"真实"的女性成长原生风貌,并指向了女性成长的真实内涵.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主要存在着四种隐喻类型:"双我"幻象折射后的镜子隐喻、启示性与叛逆性合一的"神秘女性"隐喻、意蕴丰盈而张力充沛的两极对立隐喻以及以"彻悟"为核心的女性成长蜕变隐喻.  相似文献   

4.
《婚礼的成员》是20世纪美国南方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一部长篇力作。作为麦卡勒斯的代表作,小说继续以美国南方小镇为背景,把叙述的焦点放在了一位刚满12岁的青少年女性身上,探讨人们的精神隔绝和人性的孤独。基于此,将该小说置身于女性成长小说这一特殊的文学亚类中,从成长环境、成长领路人以及成长仪式三个基本要素出发,通过细读文本,探讨麦氏作品中女性成长的孤独这一主题,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该小说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初,关于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评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内容:"反官僚主义小说"的问题小说、"青春体"的成长小说、刘世吾与林震的关系及其他。这部小说的评论以及由此展开的争论和评价能够带给我们很多当代文学的信息进而勾勒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思潮发展的一幅侧影。  相似文献   

6.
采用题材批评法,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分析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紫色》中所具有的成长小说特征,探索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以期证明《紫色》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从而为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同时为国内外学者对成长小说的研究特别是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成长小说理论分析简·奥斯丁代表作《曼斯菲尔德庄园》中所具有的成长小说特征,探索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以期证明此书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从而为读者欣赏这部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蝴蝶梦》反映了叙述者在心理上、情感上逐渐成熟的成长过程,成长是其重要主题。小说作者在叙述方式上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人物设置上为叙述者的成长提供了三个反面引路人,同时在情节安排上也体现出具有象征性的成长仪式,使得《蝴蝶梦》的成长主题得到了有力的凸显。  相似文献   

9.
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择》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现代派小说,同时它以极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反传统的价值追求成为新一轮的"成长小说"。文章主要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探讨《你别无选择》的主题及人物。与传统成长小说相比,新潮成长小说表现出内倾性,小说主要描摹了三种类型的大学生群像,表现了他们的追求、困惑和迷惘。小说的幽默显然是"黑色"的和悲剧的,青春迷茫的背后其实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问,成长的主题也是哲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女作家伊迪丝·华顿是20世纪早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夏季》一反她一贯采用的上流社会背景,描写了下层社会的切丽缇·罗亚尔反叛现实,追求理想却又被现实所困的悲剧故事,展现了她成长过程中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本文从成长主题这一角度切入,着重分析成长主题,以及小说如何凸显成长主题的。  相似文献   

11.
龙娟 《现代英语》2023,(11):54-57
从古至今,关于简·奥斯丁作品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将其作品放在成长小说理论的视域下进行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研究。文章将以奥斯丁的第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作为分析文本,引入成长小说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探寻奥斯丁代表作品所具有的成长小说主题和特征,为奥斯丁小说传统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女勇士》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承传。  相似文献   

13.
曾传芳 《涪陵师专学报》2013,(5):107-112,140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认为是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的反思文学作品。小说言说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书写了叙述者/作者的成长故事,评论了小说本身的创作。小说的叙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融言说历史、书写成长和评论创作三种文本于一体,多重叙事共同彰显小说的多重主题,表现了作家叙述纳粹大屠杀事件的独特叙事风格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新潮"成长小说"的基本叙述模式呈现为:从"家乡世界"闯荡"陌生世界",在此基础上展开一种现实的而非理想的成长经验。这个奠基性的残酷"成人礼"叙述模式是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文学的改写,在"家乡世界"已知性的层面上开始了对"陌生世界"的认识和挑战,与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相契合。  相似文献   

15.
《蝴蝶梦》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成名作。从小说中"我"成长历程中扮演引路人角色的迈克西姆、吕蓓卡和丹弗斯太太为切入点探析"我"漫长而艰辛的成长历程有助于对该小说成长主题的探索,有利于对该小说更全面、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薇拉·凯瑟与欧洲移民朝夕相处以及自己的历次迁徙,是以潜文本形式存在其作品之中。《我的安东妮亚》探索与考察了美国作家情有独钟的成长主题。小说在叙事线条并行和时间历时推进的聚焦中,通过对女主人公富有开拓精神形象的塑造,反映作者对工业文明的反抗与对农业文明的推崇,洞悉时代发展所带来的变迁,文中成长历程的叙述、成长隐语使用、成长引路人的出现恰恰彰显了小说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7.
成长小说的西方渊源与中国衍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最初源自西方,基本遵循从"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演变的内在发展规律.西方成长小说从德、英两国的"古典传统"到美国"现代流变",走过了整整三个世纪漫长历程.中国清末民初因"救亡"需要引入成长小说,与18世纪德国的情形相似;"大革命"到"文革"期间,严肃刻板的政治教育笼罩一切,与英国道德训诫传统相近;"新时期以来"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个性成长又与美国的发展模式相合.  相似文献   

18.
《莆田学院学报》2013,(3):68-71
阐述哈珀·李的作品《杀死一只反舌鸟》是一部描写孩子成长的小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孩子成长问题的关心。分析小说中的父亲,作为主人公成长的引路人,可分为"反面的""缺失的""正面的"三种类型,这为读者呈现了在别样父亲引导下孩子的别样成长历程,展示了小说的成长主题,诠释了作者对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期待和忧思。  相似文献   

19.
"顽童"和"完童"是儿童小说中的典型形象,深受儿童小读者喜爱,这与儿童成长的心理需求有关:读"顽童",可以获得想象世界的自我满足;读"完童",可以观照现实世界的自我成长;读"顽童变完童",可以获取艺术世界的人格力量。主题式的小说推荐、漂流式的小说阅读、开放式的人物赏析,可以实现"现实儿童"和"小说儿童"的精神同构。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的代表作之一《鸡蛋的胜利》以大胆尝试多重叙事视角、视角转化以及幽默的写作风格等艺术特点,突出了成长小说主题:从无知到经历再到成熟。安德森的成长模式不同于美国传统成长小说的一般主题模式,而是从想要成熟的懵懂少年到经历变故,最后看透现实而陷入困境和困顿的一种无奈状态。成长小说《鸡蛋的胜利》从叙事视角、主题表达以及新成长模式三个方面彰显出安德森在美国成长小说领域的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