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思齐 《海外英语》2022,(8):189-192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证言》通过莉迪亚嬷嬷和两位年轻嬷嬷口述与笔录,从侧面描写了基列国残酷极权对女性权力,尤其是女性话语权的强烈压制。文章试从三位主要女性角色在基列国的遭遇和她们的证词角度切入,分析女性在极权与神权双重监控下,重建平等话语体系遭遇阻碍的原因,从中发现当权力抹除个体特质时,神权随之失去对精神的控制,在自我实现的希望破灭后,个体最终走向对权力的反抗。  相似文献   

2.
古典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自古以来一直是众矢之的,千古骂名陪她走过几个世纪。而同样遭遇但不同命运的另一位女性——美国作家霍桑在《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则一直被认为是温柔善良、自强不息的女性代表,海丝特最终得到了人们的理解。文章通过对男权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分析和对以上两个女性命运的比较,试图寻找出中西方女性悲剧命运的共同性成因。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女性追求真爱,挑战清教社会中神权、父权和政权的代表作。小说以红字为主线,刻画了海斯特·白兰在自我改造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双重性格:抗争性与妥协性。小说的深刻意义在于体现了海斯特·白兰对社会的改造: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对真爱的追寻,改变了人们对红字的世俗看法,并赋予它更多反映女性精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女性文学文本,《祝福》致力于中国封建女性意识独立性的探求。在男权制社会里,女性基本上是以男性的存在而存在,男性控制着话语权,封建神权又在很大程度上使女性意识失去了独立性。从封建女性意识和思想角度反映中国妇女的命运,呼唤女性解放,《祝福》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让我们对《巴黎圣母院》中的副主教形象有了新的思考。突破教材的表层定义,细读原著,把一个正常的自然人放在中世纪的社会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性在神权桎梏下逐渐被扭曲的无可逃脱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还乡》和《边城》分别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两部作品都聚焦自然和女性的命运,讽刺了当时工业文明的发展及男权制对自然和女性的双重摧残,都以悲剧收尾彰显了作家对当时父权制的不满以及强烈的生态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7.
周大新长篇家族叙事小说《第二十幕》塑造了盛云纬、曹宁贞、王文蕊等主要悲剧女性形象。她们为爱而生,为情而死,最终却沦为男权世界的牺牲品。她们与男性的关系体现出鲜明的“二元三人”模式。男权社会压制与女性自身的弱点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双重原因。女性塑造也深刻体现了作家对百年中国历史女性群体悲剧命运的现代思考。  相似文献   

8.
本借用女性主义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对美国名作家霍桑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所表现出的女性意识进行探讨。在《红字》中,霍桑揭示出女主人公海丝特在清教男权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批判了男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厌女意识;并且通过把女主人公海丝特的坚强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同男主人公的软弱和对命运的无助进行对比,颠覆了男权社会把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在自己的想象“红字”世界中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主体”的位置。正是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表达出霍桑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9.
分析劳伦斯的《马贩子的女儿》与詹姆斯·乔伊斯的《伊芙琳》中女主人公们的相似处境和遭遇,从而揭示女性悲惨命运轮回的根本原因是男性中心主义对女性思想的毒害与女性独立意识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在《红字》中,霍桑通过探索女性与自然复杂而紧密的联系,揭示了女性和自然在男权的清教社会里遭受压迫和掠夺的悲惨命运。本文在生态女性主义视域下,通过对霍桑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男权社会中的自然和女性、女性对男权的反抗和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来解读《红字》,批判了男权社会中二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其目的是呼吁人类构建一个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相似文献   

11.
解读《草本爱情》,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在当下大众文化语境中,女性话语遭遇到男权和世俗欲望的双重冲击与压抑,边缘化情绪性体验愈加强烈,凸显了当下女性文化与道德的困境,暗示出对双性和谐文化理想的企盼,表现了作家对女性生存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与对女性命运走向的真诚关怀.  相似文献   

12.
霍桑对于清教思想的"原罪意识"、"救赎"等观点既有认同,也对清教思想中的弊端加以批判。霍桑深刻地揭露了神权政治和清教的残酷和虚伪,进而关注人物的精神出路。因此,在《红字》中,霍桑高扬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旗帜。基于此,探讨《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内涵,以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与神性的对垒,帮助读者深刻地体会小说充满着的张力与浓郁的悲剧气息。  相似文献   

13.
三十年战争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家主权思想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给各新兴国家的国家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更为国家主权思想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国家主权思想摆脱了中世纪神权的阴影,开始基于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继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红字》是美国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他在创作《红字》的过程中深受《圣经》的影响。霍桑通过大量引用《圣经》典故,丰富了人物、情节和主题,并赋予《红字》更多的内涵。本文从小说女主人公白兰的遭遇入手,分析《红字》中的《圣经》典故和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深刻地揭示了东北乡村女性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受的异族侵略和男权压迫的双重生存悲剧;台湾女作家叶陶创作的《爱的结晶》,在台湾日据时代的背景上,讲述了两个选择不同道路的女同学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遭遇。这两部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批判了带给婚姻家庭悲剧的男权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16.
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充满了神秘清教思想的作品。他一方面将清教的道德观念作为认识社会的基准,渗透了清教的"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意识;另一方面他又抨击清教苛刻的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迫害。本文主要通过对三位主人公的分析研究,探讨《红字》中原罪与自我救赎的思想以及霍桑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关注妇女问题,对女性的命运与遭遇始终保持敏感。不寻常的童年经历和在华生活的记忆奠定了她为中国女性写作的基础。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以其特有的双重文化背景和宗教立场,对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命运做了深刻而细腻的分析。作家通过批判旧礼教下妇女的"无我"婚姻,构建中西融合的新式婚姻,集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赛珍珠女性主义意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化融合观;有助于我们反省现代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更好地聆听她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18.
汪凡凡 《考试周刊》2009,(10):22-23
本文将《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与《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进行比较,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传统及不同时代背景下女性的爱情婚姻观,并进一步剖析了两位女主人公最终难以逃脱男权本位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赛珍珠一生关注妇女问题,对女性的命运与遭遇始终保持敏感。不寻常的童年经历和在华生活的记忆奠定了她为中国女性写作的基础。在《东风·西风》中,赛珍珠以其特有的双重文化背景和宗教立场,对时代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命运做了深刻而细腻的分析。作家通过批判旧礼教下妇女的“无我”婚姻,构建中西融合的新式婚姻,集中表达了自己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赛珍珠女性主义意识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文化融合观;有助于我们反省现代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更好地聆听她们内心的真实需求。  相似文献   

20.
小说《红字》中的荒原意象被赋予了罪恶和自由的二元对立的双重意义,使作品获得了不朽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