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卢红旭  唐秋菊 《教师》2011,(6):72-73
做好高中作文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要注意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三者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写作素材,创新写作思维,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作文要生活化,生活化的作文才有根基。中学生写作要真正走向生活、走入生活。而乡土生活是丰富的。独特的自然风情、淳朴的民俗民风、厚重的人文历史,都应该进入学生的写作视野。从教材和教学资源整合角度看,乡土资源的挖掘可以弥补通行教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语文教学的外延,并有利于生命个体可持续发展。开发乡土资源写作的实践策略可以从分类利用和分步骤引导两个层面推进,促成作文教学朝着"地域化"、"本真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深化中学语文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刘云霞 《学周刊C版》2019,(9):125-125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从"了解乡土文化习俗,积累作文素材""鼓励学生参与日常生活劳作,介绍乡土地域风味美食""抓住本地新闻事件,培养学生乡土情怀""走近乡土文化名人,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等方面积极挖掘乡土写作资源。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4.
苏程 《现代语文》2011,(3):129-12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乡土文化是乡土作文教学的丰富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呢?下面以甘肃会宁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化现象为例作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1,(27):31-32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是其语文素养的综合体验。然而当前中学生写作中存在思路逼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写作的社会素材,缺乏对素材积累的积极性且素材运用方法不当等。而乡土资源则是社会素材中的重要组成。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搜集乡土资源作文素材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践、练笔等活动中,将乡土资源充分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文章就如何依托乡土资源拓展中学生写作空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课程资源是无限的,如何开发、利用、优化现有的课程资源,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在生活中学语文、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堂内向课堂外,教材内向教材外,学校内向学校外延伸,真正实现了大语文观的转变。农村中学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指读无字书。古代文人学士就是通过游历山川风物、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见识。农村学生比城市孩子更贴近自然,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感受自然、观察生活,感悟人生。1.让学生通过感受描绘家乡四季风光,增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热爱,进而培…  相似文献   

7.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作文时常常无话可写,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心中没有更多的写作素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并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育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欧天虹 《柳州师专学报》2014,(2):150-152,149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展开教学,以达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积累作文素材、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目的。以广西为例,乡土资源包括地理和旅游资源,当地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文化、经济和主导产业资源等。  相似文献   

9.
本地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因地制宜地将其作为课程资源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加以开发和利用,不仅能丰富语文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对兼顾教育的地域性差异,培养学生的乡土观念,促使他们了解、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德育功能,进而推进语文课程的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有着独特的弹性,给了我们巨大的探索空间。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乡土人文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乡土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挖掘本土教育资源,而闽南地区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本地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更是激起本地学生写作灵感的源泉。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充分重视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尤其是与语文写作教学的融合。本文简要阐述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必要性,以及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了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资源的可行性,并提出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初中作文的教学原则,针对如何有效促进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孩子的生活阅历少,视野狭窄,缺乏阅读积累,提起作文往往无从下手,没什么可写的,即使写了往往内容空洞,有胡编乱造之嫌。究其原因,不是写作形式出现问题,而是无内容可写。乡土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拓展,开发并整合乡土课程资源,将其应用于作文教学,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和实践,能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农村小学学生面对各种作文题目时,经常处于"无米之炊"的境地,写作时不知道如何下笔,写出来的东西也总是干瘪无味。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找到写作的"米"打开学生写作的思路呢?笔者结合多年作文教学实践,通过引导学生从抓住农村资源纵向丰富取材、参与生活生产实践深度挖掘素材、培养记录习惯积极积累素材等方面入手,因地制宜,合理引导,逐步打破了目前农村小学生作文写作选材积累的窘境。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此论述,笔者以为,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仅可以诱导学生从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获取作文素材,还可以从学生内心世界方面去开掘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基于此论述,笔者以为,就作文教学而言,教师不仅可以诱导学生从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获取作文素材,还可以从学生内心世界方面去开掘写作资源.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地区有着瑰丽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厚的佛教文化资源、光荣的红色文化资源、淳朴的乡风民俗资源以及奋进的社会发展资源等。学校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环保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慈善教育、人文人格教育等德育活动,从而实现德育资源的本土化,使德育更贴近学生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心理。在德育过程中,学校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进一步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提升德育课堂的实效性,浓厚校园乡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林和芬 《现代语文》2013,(8):137-138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充实的材料是很难写出好文章的。文章要有内容,而内容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1]《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2]所以,作文教学应立足于生活这片热土,让独特的乡土文化成为学生取之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景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襄汾县历史悠久,县域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众多。在新课程改革之势下,襄汾县的教师与学校应该积极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的家乡建平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辉的革命斗争史,美丽的自然风光,飞速发展的建设成就,是一份极好的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十分重视乡情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正>成功的作文教学,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其中,"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是基础。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作文是真人真事真情流露""作文教学要重视生活的积累"。所以,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点,应该是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丰富写作的源泉。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