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力和生殖力的潜意识选择──关于“柳”的文化意义的思考孟宪明中原多柳,古今皆然。柳多,柳叶人的关系便密切。柳叶可食,柳木可用,柳枝柳条可编器皿。不仅如此,柳还体现着人们复杂的精神现象。丧葬,饰柳;婚嫁,铺柳;清明,戴柳。若把“前不载桑,后不栽柳,家...  相似文献   

2.
美育的目标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育的目标与文化选择柳松江西南昌气象学校美育目标的确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选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蔡元培先生举起美育的旗帜,提出“用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试图以西方文化为武器,对传统文化中的实用理性,封“建礼教等糟粕进行批判,以完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  相似文献   

3.
汉代人大力创作柳赋,对柳树这一审美对象赋以契合时代精神的审美内涵,借“柳”以展现汉代人伟美的形象,青春的朝气,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汉代人翘首于世的信心和力量。“柳”的审美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4.
“柳”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诗歌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送别诗中。通过对比分析三首含有“柳”意象的送别诗及其译文,探讨作为送别意象的“柳”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客观事物往往具有多元性,对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观察者的情感各异,往往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由思维的多向性才带来了文章立意的多向性,也才带来了文章的异彩纷呈。以柳为例。柳者留也,也许因为“柳”与“留”谐音,才演绎出古人“折柳”相赠话别的习俗。在古人送别诗中,自然也少不了“柳”的芳影。“无意插柳柳成荫”,好一个“无意”,十分贴切地写出了柳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东西南北中,神州处处都能见到柳的芳踪。也正因为如此,柳、小草往往成为文人托物言志的首选之物。见柳枝随风飘拂,贬斥它…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用“五柳先生”为号,受到柳下惠的影响,与柳树这种自然物象的美好及其日益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密不可分;“五柳”之所以恰好是“五”棵,有其传统文化心理的基础;为“五柳先生”起号的做法是对高士传统中知号不知姓名传统的接受,也是对魏晋时期借号明志新风的接纳。  相似文献   

7.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8.
一、引子:且看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闻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由此,不难看出:考题设问的关键是“折柳”,因此,弄清该词在古诗词中的含义及作用,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故此,笔者就以“折柳”为引子,漫话“柳俗”。二、柳俗:1.“折柳”。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相似文献   

9.
文化词汇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以“柳”、“榆”、“竹”三个例子为主,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汉语植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形成途径,主要是植物生活特性和谐音两个方面,并简略分析文化词汇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若懿 《教育》2007,(6S):42-45
“前门楼子九丈九,四门三桥五牌楼”;“前门楼子九丈九,九个胡同九棵柳”;“前门楼子九丈九,碗口花炮响上头”。这些都是流传己久的老北京的民谣。在如今各种流行文化的冲击下,老北京民谣似乎淡出了人们记忆,尤其对如今的中小学生们来说,熟悉程度恐怕远不如流行歌曲。然而,走进北京市白家庄小学,只要随便问几个孩子,一段段民谣他们顺口就来——2004年,北京市白家庄小学将“品味文化”确定为校本课程之时,传统文化在学生们心罩的影响就披来披大了。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让学生鉴赏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分析其中“折柳”的寓意及其作用。此题正答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折柳”为什么“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原来,“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相似文献   

12.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言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五柳先生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作者处处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人,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学习本文,应注意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同时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校园文化的特征决定了它对学生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而校园文化浸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方式。校园文化侵润可通过“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基本质态去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时,必须处理好“多元文化与主导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盛行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丧文化”,是多种解压文化中表现最为持久的文化形态。从文化类型来看,“丧文化”与“躺平文化”均属大学生亚文化现象。“丧”式亚文化之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成与传播,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表现为社会发展存在的负面问题、商业资本的推波助澜、大学生的外在归因。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在青年大学生中抑“丧”扬“上”,将“上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课外教育主阵地,并以“上文化”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以批判的思维正确看待“丧”式亚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一、试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在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言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相似文献   

16.
班集体“精神家园”建设,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载体,强调“精神关怀”,通过丰富学生精神文化,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直接影响着班级群体成员的活动方式、精神面貌与道德素养,是构建班集体“精神家园”的重要条件和核心元素。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必须有作为语文“文化”的氛围、底蕴、品位,只有这样,听、说、读、写,才能以此为依傍次第展开。笔者分别从课始导人、课中重点、课尾拓展三个方面来简述。方式一:课始导入文化引领笔者曾经执教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课前谈话开始,浓浓的文化味就在教室里、在学生...  相似文献   

18.
近年高考语文试题(特别是2002年)强调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更准确地把握了语文教育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自主探究意识的考查,初步体现了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高考语文试题可贵的探索和突破。●试题含蕴丰富,关注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近年语文试题考查目标的设计维度,不仅有“知识和能力”维度,如古今词汇的解释、“折柳”的文化常识、“名句名篇”的默写,及读写能力等的考查,也有“过程和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如2002年选择题的分值由40%减少到30%,主观题的分值由60…  相似文献   

19.
“桃花”是孔尚任《桃花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其作用不言而喻,但自古诗中桃柳不相离,《桃花扇》也不例外,“柳”是《桃花扇》的另一个重要意象。“柳”在整部书中共出现了八十二处,按作用和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在落到教材实处的前提下,依据教材内容,去迁移,去拓展,从而加大了知识含量。 如学习《雨霖铃》一课时,有“杨柳岸晓风残月”,柳的本义是:树名,落叶乔木或灌木。我让同学了解,它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 ),“忽见陌头杨柳色” (王昌龄《闺怨》 ),“客舍青青柳色新”,“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词句中就别有意义,那就是汉族文化的意蕴的体现。柳,谐音“留”,意含“留恋”、“留别”等,还有古时大道两旁多种柳树,柳条似愁肠,柳叶如愁眉,表示离愁别绪;树丝柔软细长,能系住行人的心;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