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秀峰禅师行录》,文章对明代禅宗高僧秀峰禅师的行止加以述评,以弘扬阳明山禅宗文化。文中涉及到了秀峰的出生、成长、出家、悟道、勘验、坐化等,秀峰志向远大,自主自信,苦行悟道,精进静养,真身不坏。正是由于出现了秀峰这样的禅师,阳明山的佛教的影响力才更加深远。秀峰七祖的遗迹成为人们来山礼佛的神圣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2.
依《秀峰禅师行录》,文章对明代禅宗高僧秀峰禅师的行止加以述评,以弘扬阳明山禅宗文化。文中涉及到了秀峰的出生、成长、出家、悟道、勘验、坐化等,秀峰志向远大,自主自信,苦行悟道,精进静养,真身不坏。正是由于出现了秀峰这样的禅师,阳明山的佛教的影响力才更加深远。秀峰七祖的遗迹成为人们来山礼佛的神圣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3.
舍利是佛家遗留人间的“灵骨”,因其为佛教中三学戒、定、慧所熏修,故甚难可得,历来被认为是佛教修行中的“最上福田”。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分,大德高僧的全身舍利在民间也被称为“真身舍利”或“肉身舍利”;以全身舍利驻世的大德又被称为“肉身佛”或“肉身菩萨”。明代阳明山秀峰禅师坐化后,留有全身舍利,被崇为“活佛”,受到周边地区民众的崇拜。  相似文献   

4.
永州阳明山文化研讨会于2013年12月18日至20日在湖南科技学院隆重开幕,来自海内外的3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湖南永州,就“阳明山的得名及其儒释道的关系”、“秀峰禅师及其交往”及“阳明山的文化开发”等主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国以“阳明”名山者有三,分别为得名于宋代之前、位于浙江绍兴地区之被称之为道教第十洞的“阳明洞天”,得名于明代嘉靖年间、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的阳明山,以及蒋介石于1950年为纪念明代著名学者王守仁将位于台湾省台北市近郊的“草山”所改名的阳明山。又王守仁因在浙江绍兴的“阳明洞天”修真证道,自号“阳明子”。文章就“阳明”之语义内涵进行考释,进而讨论王守仁以“阳明子”自号以及阳明山(洞天)得名之原因,从而梳理出三处阳明山之内在的精神纽带关系。  相似文献   

6.
阳明山原名为阳和山,阳明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最早出现在蒋鏊的诗文中。清《康熙永州府志》载曰:"山最高,日始自旸谷出,山已明,故谓之阳明焉。"阳明山因郑秀峰禅师、道士蒋湘崖及王孙菊坡等人而成为湘南一带的一大佛家道场。但其事佛修道的历史更为久远,在唐宋时期,这里已有寺院与道观。它不仅是一座风光旖旎的自然画山,更是一座光照红尘的宗教圣山。  相似文献   

7.
阳明山原名为阳和山,阳明之名始于明嘉靖年间,最早出现在蒋鏊的诗文中。清《康熙永州府志》载曰:“山最高,日始自旸谷出,山已明,故谓之阳明焉。”阳明山因郑秀峰禅师、道士蒋湘崖及王孙菊坡等人而成为湘南一带的一大佛家道场。但其事佛修道的历史更为久远,在唐宋时期,这里已有寺院与道观。它不仅是一座风光旖旎的自然画山,更是一座光照红尘的宗教圣山。  相似文献   

8.
明朝弘治年之前,永州只有一座山称为阳和山,从弘治初年到嘉靖三十一年约六十年间,阳和山一“山”而二处,实际上出现了两座阳和山,这种奇特现象是南渭王造成的;阳明山由阳和山改名而来,其名直到嘉靖三十一年才出现,从此,阳和山结束了一‘‘山’’而二处的历史,并在零陵城东南郊“定居”下来;阳明山的得名与秀峰禅师、蒋鏊道人、菊坡王孙有密切关系,也是南渭王命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宗教葬仪的形式折射出在哲学层面该种宗教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怀。汉、藏两地佛教中都存在高僧圆寂之后的肉身供奉现象。追溯历史,汉地佛教的肉身供奉制度始于两晋南北朝,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而流行。藏地佛教中的肉身供奉现象明显晚于汉地,卫藏十人首领鲁麦·喜饶楚臣可能是最早一位被肉身供奉的臧地僧人。鲁麦在丹底的求学经历提示了藏传佛教中的肉身供奉制度来源于汉地佛教的可能性。西域佛教中未见明显的肉身供奉现象存在。佛教中肉身供奉制度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中国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它主要受到早期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久视,以及儒家孝道观念下珍视形体发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宗教葬仪的形式折射出在哲学层面该种宗教对人生问题的终极关怀。汉、藏两地佛教中都存在高僧圆寂之后的肉身供奉现象。追溯历史,汉地佛教的肉身供奉制度始于两晋南北朝,渐盛于唐宋,至明清而流行。藏地佛教中的肉身供奉现象明显晚于汉地,卫藏十人首领鲁麦·喜饶楚臣可能是最早一位被肉身供奉的臧地僧人。鲁麦在丹底的求学经历提示了藏传佛教中的肉身供奉制度来源于汉地佛教的可能性。西域佛教中未见明显的肉身供奉现象存在。佛教中肉身供奉制度是佛教传入汉地以后,中国化进程中一个值得留意的现象,它主要受到早期道教追求肉体长生久视,以及儒家孝道观念下珍视形体发肤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棒喝是禅师在接引学人时,借以启发弟子悟道的布道方法,是禅师教化、接引学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禅师们的棒喝是一种特殊的身体语言.当禅师们所使用的非言语传播行为被模仿、复制和传播时,这些非言语传播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种动态的、富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产生了“渊默如雷”般强大的“语用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张华 《生活教育》2012,(5):55-56
今年初三年级刚刚重新分班,听到同学们称班级里的小李同学为"禅师",我感到很奇怪,难道本班来了一位佛学弟子,后来经过了解方知,原来小李同学在初一、初二的学习成绩相对落后,最严重的是平时上课坐在那里几乎不动,任尔东南西北风。  相似文献   

13.
投子义青,北宋一代高僧,为南岳下十世浮山法远弟子,后代曹洞宗传法,嗣法弟子众多;修颙禅师,浅为人知,且史料较少,据现存资料记载,为青原下十二世,云门宗圆照宗本弟子,仅有少数弟子传录行世。而据笔者对修颙禅师嗣法弟子所处时代,结合投子义青所处时代,以及二师禅风特点及嗣法弟子主要思想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在诸多相关论据基础之上,认为二师可能实为一人。  相似文献   

14.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15.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16.
"和"从其渊源看,实际上上是多样的和谐,在儒家多显现为人际与社会的和谐,在道家多预示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佛家则偏重于人自身灵与肉的和谐。永州阳明山从其"阳和"的本名来看,具备了"阳和"的性格,在当代社会它与台湾阳明山机缘巧合,可以从文化创意角度培育成为一座"和美"之山。  相似文献   

17.
李辉  冯国栋 《家教指南》2004,(2):104-106
本文考察了俄藏黑水城文献<慈觉禅师劝化集>,联系传世文献,证明<劝化集>的作者是宋代云门宗、净土宗僧人宗赜.并对宗赜的生平和另一部总集<苇江集>作了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18.
一千二百多年来,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广泛流传,脍炙人口。它以豪迈的气势和奇特的想象,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庐山的香炉瀑布,给读者以高尚的美学享受,并培育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深挚爱恋。李白笔下的香炉峰在什么位置呢?从解放前后的各种唐诗或李诗选本,到今年出版的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以及近几年各高等院校的古典文学交流教材,就笔者所见,注家们一致认为:在庐山西北部。诚然,庐山西北部是有一座香炉峰。宋朝陈舜俞的《庐山记》说:“由江州之南出德化门,……过上化城,山路弥险,中间往往不可行肩舆矣。直上十里,道中过鸡冠石,次四望石,次泻油石,次香炉峰。”峰在有名的东林寺南面。但是,这里并不是李白望瀑布的香炉峰,  相似文献   

19.
邵倩 《太原大学学报》2013,14(2):68-70,83
2012年流行起来的新兴网络语言“禅师体”,运用语域混淆的手段,将人文哲学和自然科学两种不同领域的语言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语篇讽刺调侃风格。运用语域理论,从语用、语旨、语式等视角对“禅师体”特征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