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设我原来是卖牛奶的,现在市场上豆浆好卖,不能因为我卖牛奶,就坚决不卖豆浆,而应该什么好卖就卖什么."陈海泉说,报业不能排斥新媒体,而应张开双臂拥抱. 然而,实践证明报业投资新媒体风险很大,收益却不能保证.过去十余年,报人做新媒体无数,鲜有得大成功者.<成都商报>总编辑陈舒平曾说,"报人办网,十年不成".因此,面对新媒体的凌厉攻势,报人常有无力之感.那么成都报人为何依然对新媒体抱有如此高的热情?当此业内人士争论不下之际,成都报人的思考和实践,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闻三昧》2008,(1):11-11
1994年1月,67岁的中华工商时报社长兼总编辑丁望被要求办理离休.在亲手创办的这份富有生机的报纸正式改为日报的时候,蹊跷的历史没有留给这位倔强执着的银发老人任何机会,尽管这样的变化丝毫不会冲淡丁望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功.  相似文献   

3.
方仁 《传媒观察》2004,(6):8-10
从1994年1月1日在成都创办开始,《成都商报》在没有要国家财政一分钱拨款的情况下,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从一张默默无闻的内部小报发展成为成都报业双雄之一;1997年成都商报成立博瑞投  相似文献   

4.
报人拾趣     
人样尚未石完,‘可笔却早已放错了地方。 “您是来送稿子的吗?真对不起,请放在这儿吧。” “它竟敢咬坏了社论稿,今天我非逮住它不可I” 他认为画版样儿就得象故缝师一样精细。丽砂鱼壑亘巫囚裂月目口尹习一~一尹一叮!可翩腾教巾“听说你爸爸的文章又得奖啦?” “对,不过你可别传出去,那是我妈替他写的。”介下雨时,他们用旧报纸当帽子。 经常石石人京的报纸是怎么办的,是为了把白己白勺报纸办女子。45报人拾趣@李昆武~~  相似文献   

5.
10月16日,《大众日报》22版刊发一幅“省海洋与渔业厅和东营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首届黄河放鱼节”的新闻照片。照片画面上,参与放鱼的市民群众蹲在宽阔平静的河岸边,双手端着面盆,将盆中的鱼苗小心翼翼地倾倒进河水中,整个画面气氛平和静谧,温馨动人,这种人性化、亲情化的放鱼场面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6.
报人金庸     
他作为报业经营者将报纸的文化性和商业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这可谓是现代编辑出版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一代报人     
这四句诗,是抗日战争时期,俞颂华先生在重庆张家花园的生活写照。颂华先生颠沛多年,病瘦羸弱,雾城冬日,常伛偻持杖,在茅舍土屋前曝日取暖,淡泊宁静,怡然自得。他的两肩傲骨,当年,与马寅初先生同为文化界人士所称颂。其时,颂华先生任《国讯》杂志主编,我则滥竽《国讯》编辑,与先生朝夕与共者,达四年之久。先生的纠谬正讹,谆谆教诲,终生难忘。回忆往事,他那纯真而带点稚气的笑貌,率直的言谈举止,还都历历在目。怀念及此,不能自已。 1943年冬,颂华先生来到重庆,担压《国讯》周刊主编。任之(黄炎培,《国讯》杂志社社长、发行人)先生尽心为他安排一个过得去的生活环境,终于得到薛明剑先生资助,帮助  相似文献   

8.
谢征 《新闻大学》2002,(1):61-62
纳撒尼尔·巴特(Nathaniel Butter)是英国新闻史上一位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的新闻活动主要集中于17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他因在新闻书和新闻纸编印方面取得的成就,而被誉为“英国第一位报人”。①  相似文献   

9.
报人刘永国     
从1997年开始,随州日报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 从1997年开始,随州日报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记协的同志参观后惊叹:“随州日报有如此规模,没想到。” 从1997年开始,随州日报大主题、大视野、大气派的办报思路和实践得到新闻界的认同和推广。 随着随州日报的快速发展和她的影响的日益扩大,社长、总编辑刘永国在新闻同行中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而实际中的刘永国是怎样的,透过下面几点,似可看到他的一个侧面。 泥土香与“身”入实际 1999年10月16日,随州市直选村委会试点在新街镇干寨村举行。干寨的村民一大早就异…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2002,(2)
《报刊之友》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主办,国内唯一以“大审读”为主要内容的报刊审读期刊。它立足陕西,关注全国,坚持以客观、科学的眼光观察和评议陕西的报刊业;它着眼于新形势下报刊业改革、创新的需要,及时刊登和介绍省内外报刊界的最新发展动态、先进经验和做法,从而成为陕西报刊界人士了解并借鉴省内外媒体发展、变化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王文彬同志是新闻界的老前辈,解放后长期住在重庆,现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听说王老在“文革”中和“文革”后曾经整理编写了不少报刊史资料,我由于从事中国新闻史的教学工作,所以一直想拜望他。1984年秋,我利用带领学  相似文献   

12.
曾写过一篇论文,提出创品牌,是报纸走向市场的一个突破口。 今年6月中旬,去了一趟美国,更有了一个想法:报纸要上市场,报人不能忘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报刊的公信力。因为读者认品牌——名报刊、报刊的名专栏、名记者名作者写的文章,都像消费者认品牌一样,这里都有一个吸引他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他对这个品牌的信任,而众多消费者(含读者)的信任,既是品牌赖以产生的基石,反过来也是品牌产生效应的原因。 公信力就是这么重要。  相似文献   

13.
《传媒》2009,(9)
"铁打的昆滇,流水的报人",十年报战每一位昆明报人都有自己或精彩或曲折的故事,也正是他们的经历让这座曾经的恶战之城逐渐恢复理性。十年  相似文献   

14.
我是1935年7月初开始在天津《大公报》工作的。这一年8月中旬的一天,总编辑张季鸾把我叫到他那与编辑部相毗连的办公室里。他先问了问我到报馆后两个月的情况和印象,然后咳了一声说:“眼看学校就要开学了。秋季始业,咱们报照例要发  相似文献   

15.
赵树理是一位著名作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新闻战士。早在20年代末,在校读书的赵树理由于参加革命活动而遭到反动当局迫害,他远离故乡,四处流浪。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回到故乡加入了党领导下的革命进步组织牺盟金,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前后任抗日政府区长,专署民宣科干事、剧团团长。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各种报刊诞生在烈火硝烟中,战地报人挥笔于枪林弹雨下,在浴血奋战的八年中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这是奇迹,是骄傲,是光辉灿烂的一章。 诞生在烽火硝烟中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举国上下抗击日寇的全面抗战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可是,当时的形势是,日寇沿平绥、平汉、津浦、沪宁等线大举进攻,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片国  相似文献   

17.
18.
报人胡绩伟     
每称胡绩伟为"胡老",他总是纠正说是"老胡",并加上一句:"报人老胡",他为做报人而自豪9月16日上午7点零5分,著名老报人,《人民日报》原总编辑、社长胡绩伟在北京逝世。从1936年参加革命、从事办报工作算起,到1983年退休,胡绩伟办报近50年,退休之后,仍然参与推动《新闻法》的出台,尽管从1990年之后,"胡绩伟"这个名字在媒体上逐渐淡出,但他在新闻界和思想界的地位却依然被人们看重。  相似文献   

19.
终生从事新闻工作的老报人王文彬,曾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这多年他已离休,任重庆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可他仍宝刀不老,勤奋著述,从事新闻研究,编著《中国报刊史》,还在写一部关于报纸经营管理、评论和编辑工作的著作。他的执着追求和奉献精神,不愧为现代新闻工作者的楷模。王文彬1907年生于陕西省蒲城县,青年时代即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