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在文学与文学批评方面,自有其理论建树,尤其是指导文学复古运动的文学批评理论,66卷本《空同集》是他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结晶。在仕途上光明磊落,刚直不阿,却是一个悲剧人物。五次入狱的铁窗生涯伴随他走完了忧愤坎坷的58年的人生历程。后世人,大体谙熟作为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前七子”领袖的李梦阳,而对他的仕途政绩、宦海沉浮的人生经历却知之甚少。薛正昌撰写的《李梦阳全传》(长春出版社19四年版,25,6万字)以文史结合的笔法,论述、刻画和再现了李梦阳一生的文学创作活动和仕途经历,情节曲折,读来感人至深,悲壮处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2.
陈忱,明末清初湖州籍的小说家,字遐心,一字敬夫,笔名古宋遗民,自号雁宕山樵.据《光绪乌程县志》记载.他的先祖原籍长兴,后迁移到南浔镇,从陈忱开始定居于湖州城.他的生卒年代,由于缺乏资料,已不可洋考了,据他留下的诗歌作品,我们还可以推断他生活的大致时期.他在一首题为《九歌》的诗中曾说“我生万历时”“我今潦倒垂半百”,这首诗后自注为“壬寅初夏作”.有的说他生卒是1590—1670年(见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有的则认为他生得可能迟点,约1613年.(《辞海》)我个人意见是大约生于明代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卒在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以后.  相似文献   

3.
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何兴起,论者多认为缘起于反台阁体文风。诚然,反对台阁体,确实把明代文学复古思潮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一种文学思潮能够出现,且又能延续数年之久,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当我们把明代文学复古思潮与理学在明代的演变放在一起来考察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明代文学复古思潮正是随着理学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本文旨在通过展示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发展历程,从中看一看理学在明代的演变对这一复古思潮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十樵、烟潭渔叟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清顺治二年(1645年)降清后,官至礼部尚书,掌管弘文院事,加太子少保。王铎受晚明争取“个性自由”思潮的影响,与好友倪元璐、黄道周等在书艺上的切磋以及本人对晋唐等诸家的深入研习,开辟出与董其昌截然不同的道路,并出色地完成了他“后日史上好书数行”的愿望。
  王铎《临柳公权草书轴》,1500px×4700px,四行,共61字。其落款为“戊子二月十五”,翻阅张升《王铎年谱》得知,“戊子”即为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王铎时年57岁。由此可知,此作为其晚年所书。此件为临摹作品,所临的是柳公权的《伏审帖》。《伏审帖》,草书,凡10行,共84字,帖心高762.5px,故宫博物院藏。《伏审帖》为柳公权家书,书写年月无可考,亦未见前人著录,曾刻入《淳化阁法帖》。  相似文献   

5.
<正>王铎书法,被世人称之为"神笔",后世大家多有赞誉。吴昌硕称王铎"书法推第一",沙孟海则有"书学中兴之主"的盛赞,王学仲专门为王铎书法赋诗:"二王先去孟津王,三尺鲤鱼铎故乡;看罢琅华诸帖妙,至今翰墨醉扶桑。"王铎一生留给后人众多书法名帖,《汤阴岳王行书轴》便是其中之一。王铎(1592-1652年),河南孟津人。字觉斯,号嵩樵、痴庵、云岩漫士等,世称王孟津。明末入翰林改庶吉士、编修、礼部尚书,  相似文献   

6.
江户后期知名学者斋藤正谦(1797-1865)所著《拙堂文话》(正续各八卷),在涉及明代散文批评的内容中多贬抑复古派而比较明显地倾向于唐宋派,其主张阐发也多以复古派为标靶。这种崇尚唐宋而非模拟秦汉的理念倾向,一定原因在于江户中期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文辞派"尊崇明后七子李(李攀龙)、王(王世贞)"文必秦汉"的文风弊端日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江户后期日本汉文学(古体散文方面)自身走向成熟、要求独立评述的内在诉求。  相似文献   

7.
解国旺 《天中学刊》2007,22(1):65-67,80
李攀龙编选的《古今诗删》一向被认为代表明代后七子派诗学主张的古诗选本。从选本推崇盛唐诗等方面来看,的确体现了复古派主张。前后七子古诗推崇汉魏,但《古今诗删》于汉魏古诗未见有特别的重视,反而多取六朝诗人谢朓、陶渊明及谢灵运等风格清新流丽的古体诗,树立了新的古诗典范,表现出一种比较宽泛的诗学取向。这表明他在具体的选录古诗过程中,并未完全贯彻复古派的诗学主张。  相似文献   

8.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时人称其为震川先生,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曾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年间中进士,时年已花甲。曾任湖州、长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明代后期的文坛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古文风曾盛行一时。李、王之徒极力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作品字摹句拟,古奥艰深。归有光则表示坚决  相似文献   

9.
正王鉴(1598-1677年),字元照,一字圆照,号湘碧,又号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王鉴出身于一个文学世家和官宦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和艺术熏陶。他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35岁时中举,两年后以祖荫任左府都事,后任广东廉州太守,世称"王廉州"。至40多岁,他的仕宦生活宣告结束。他与王时敏相仿,在明清交替之际,由"兼济天下"的官员变为"独善其身"的文人。王鉴一生倾心于绘画,如他自述所言:"余生平无所嗜好,惟于丹青不能忘情。"他早年由董其昌亲自  相似文献   

10.
正释文:前辈孟宗伯,词晔鸾龙,品标圭璧,后进领袖。吾师韩象云数为予称之,今嗣发己丑,谦抑好古,能世家。寻萧寺作一序,以阐宗伯公经济,以见山仰前辈,愧不克及也。己丑六月挥汗题,洪洞王铎。  相似文献   

11.
《明史》的纂修经过《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它于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纂修,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全部刊刻完成,历时九十余年,全书共三百三十二卷,目录四卷.它是除《元史》之外,纂修前期历史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就迫不及待地从事《明史》的纂修,想通过对明代历史的阐释来宣扬封建道学,以抵制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同时也打着表彰明朝的幌子,来麻痹民族对抗情绪,以缓和民族矛盾,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2.
宋代的诗话非常繁荣,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以严羽的《沧浪诗话》影响最大,尤其是对明代复古派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而使明代诗坛形成了以复古诗潮为主流的局面。《沧浪诗话》提倡学古、重视格调与情感,赞赏神韵等诗歌创作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有明一代,帖学盛行,行草书法硕果累累.明人的书法创作"尚态",王铎草书在结字的正奇对比、字间的生动联系、墨法的润千对比等这些特别能表现"尚态"效果的形式手法上都达到了明代的极致,因此,他是明代草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草书大家.  相似文献   

14.
北宋熙丰之际,宋人依据道学标准对<文选>的文学标准提出了否定,此后<文选>的流行曾长期处于低靡状态.明代文学复古运动以鲜明的非载道指向重新确立了<文选>的样板地位,从而在道学语境笼罩下为<文选>的流行开辟了文学语境的有限空间.<文选>的盛行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相始终.明末清初,<文选>赖以流行的文学语境急剧收缩,<文选>在文学教育中的样板地位最终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及其衍生本所替代.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从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的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开始,经过唐宋派的冲击后,其间出现了中衰,但终于又在嘉靖中期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中继续进行下去。从其中衰的现象来看,包括"前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消歇、唐宋派的冲击以及"后七子"文学复古流派的兴起这几个现象。要分析明代复古运动中衰的原因就不得不对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进行探析。在探析过程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发展的复杂性与曲折性。  相似文献   

16.
《诗薮》是明代中后期一部体系完备、内容丰赡、论述严密的诗话著作,它对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在"格调"之外力倡"神韵",于"体格声调"中融入"兴象风神",试图以"神韵"来消解"格调"造成的限制,成为向"神韵论"过渡的桥梁。同时,它在体例、结构方法诸方面构建了诗学批评著作的新标准,颇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诗学理论。但是由于受传统反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对之贬抑多于褒奖,研究不够深入和客观。  相似文献   

17.
宋代的诗话非常繁荣,对后世的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以严羽的《沧浪诗话》影响最大,尤其是对明代复古派的诗歌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而使明代诗坛形成了以复古诗潮为主流的局面。《沧浪诗话》提倡学古、重视格调与情感,赞赏神韵等诗歌创作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赋学理论,继承的是元祝尧的古体赋观,表现为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交相论争。明代后期,出于对中期赋学倾向的反拨,推尊汉魏六朝赋的赋选和赋论家开始出现,表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9.
《金秋季节》是画家朱乃正(1935~)历来获得好评的佳作。他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即被分配到青海,开始了二十多年的艰难岁月。这幅作品就完成于20世纪60  相似文献   

20.
侯丹 《凯里学院学报》2013,31(2):111-115
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体现出他对明代诗坛的文学批评主张。学界历来认为,他对以前后七子及末流为代表的明代复古派的评价显得偏激主观、矫枉过正。本文则以七子派的四大代表人物(李梦阳、李攀龙、何景明、王世贞)为对象,探寻钱民对其差异性品评后的隐曲心志,以期更深入地推进钱谦益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