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奇怪夸张的造型 八大山人的取物造型,在中国的水墨写意画史上有着独特的建树.他的绘画造型,以神取形、以意舍形,在抽象和具象之间达到平衡,夸张变形而不失"常理",笔简而形具,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可归结为:夸张变形的手法,怪而丑的审美追求,近乎抽象的率意笔法.八大山人画风之奇,清代高秉在《指头画说》中曾说:"画有以简淡为贵者,右丞云林是也;有以工艳为贵者,大小李将军十洲是也;有以厚为贵者,荆关董巨仲圭子就是也;有以奇为贵者,八大山人是也."高秉将画风分为"简淡"、"工艳"、"厚"、"奇"四类,认为八大山人的画风"以奇为贵".  相似文献   

2.
第八讲:副笔和余笔 汉字之中,对主笔起辅助作用的笔画称为副笔."擒贼先擒王",主笔固然十分重要.不过,"红花还须绿叶衬",副笔的书写也不可疏忽. 副笔书写,注意以下四点: 一、配合主笔,大小合宜.如《崔敬邕墓志》中"童"的第二横与末横,"成"的撇画与戈钩等. 二、根据结字与布白要求,位置恰当.如《杨大眼造像题记》中,"夜"的横画与竖画、"石"的首横等. 三、不乖笔势,俯仰自然.如《郑文公碑》中,"並"的首横、"風(风)"的撇画等.  相似文献   

3.
皴法:这是山水画写生中画山石必须掌握的技法.历代山水画家创造的各种皴法,都是在"师造化"过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技法经验,是民族绘画中极宝贵的传统之一,值得珍视和学习.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相似文献   

4.
郑板桥在《仿文同竹石》画里有一段题辞:"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耳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  相似文献   

5.
3.简洁奇险的构图 八大山人绘画的构图是极具个性的,不管是花鸟画还是山水画,我们都可从中感受到构图的"简洁"、"缜密"、"奇险".这种独特的构图,无疑也深化了八大山人作品的精神内涵. 清代画家恽寿平,在《南田画跋》中极力推崇简洁的画风:"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烟霞翠黛,敛容而退矣."也只有简,画家才能以最少的笔墨去表现最为深刻的思想,才能把观者的眼球引向画面中的主体形象,才能更加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往往用减法才能增加画面的"纯"和"真",才能暗示出具有永久性象征意义的存在,唤起宇宙中生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第九讲:墨法 书法有用笔用墨.笔、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黄宾虹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用笔,骨力外张者;用墨,血肉丰满者.有笔无墨,枯瘦带俗;有墨无笔,臃肿拖沓.贵在笔墨兼得,相映成趣.同样,论用墨,必兼论用笔.苏东坡《论书》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神、气"指神采气格,"骨"谓用笔,"血、肉"是说用墨.神采气格须灵视乃见,而用笔用墨则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7.
我国第一台无人自动售货机诞生于后晋末年(约964年),它是汝州(今河南临汝县)一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士发明的,人们尊他为"笔仙".北宋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苏易简在<文房四普>一书中写到:"石(后)晋之末,汝州有一高士,不显姓名,每夜作笔十管,付其家室.至晓,阖户而出.而街凿壁,贯以竹筒,如引水者.或人置三十钱,则一管跃出,十笔告尽.虽势要官府督之,亦无报也.其人则携一磕,吟啸于道宫佛庙酒肆中,至夜酣畅而归,其匹妇亦怡然自得.复为十管,来晨卖之,如此三十载.后或携室徒居,杳不知所终.人有后数十年复见者,颜色如故.时人谓之笔仙.""笔仙"的这一发明,开创了我国无人自动售货机的先例.  相似文献   

8.
正七、捺法作捺之法,一波三折,势宜开张。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说:"险横三过,而开揭其势力。"行笔宜抑扬顿挫,不徐不疾,从容不迫。收笔时,须提笔战行右出,意即写捺角时笔画满捺,已带侧势,须用腕法带动笔锋,逐步衄挫,边走边提,将锋提到离纸之时。唐太宗《笔法论》中说:"磔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所谓"得意",即收笔时能将笔锋收归画中。  相似文献   

9.
明代画家、画论家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 若得其性。形者方圆平扁之类,可以笔取者也。势者转折趋向之态,可 以笔取,不可以笔尽取,参以意象,必有笔所不到者焉。韵者生动之趣, 可以神激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 熟,照彼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吾友张胜先生亡故,转瞬十二年,古人所谓一纪矣。《白虎通义》有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必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必至。所以慎终重丧也。"曾子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古人言天,则其意不在天而在人;言古,则其意不在古而在今;言慎终追远,则其意不在以往,而在于当世之风俗。"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远者,人之所易忘也",终者远者尚能慎之追之,则民风势必归于淳厚,朱子称之为"厚之道"。余兹悼亡,亦以"厚道"期之。犹忆2003年冬,余时初至湘南,经衡阳往淮北,祭墓毕,海云女士引余至张胜书室,见其生前旧物一切安堵如故。及开书箧,忽见张胜先生墨迹一纸云:"西征忆南国,堂上画潇湘。照眼云山出,浮空野水长。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会有衡阳客,来看意渺茫。"其诗乃是苏轼《宋复古画潇湘晚景图三首》,然而何故便言南国、何故便言潇湘?所云"衡阳客",适当余之往返乎?所云"意渺茫",乃谓余与张胜先生之生死悠隔乎?旦暮之间,有知其解者乎?张胜先生生前,余作《游淮散记》,张胜先生物故,余作悼词、祭联,作《在厄八讲上网说明》、作《怀念张胜先生》,张胜先生安葬之次年,余作《祭谿野先生文并诗》。诸文均由任文利先生confucius2000网站刊布。兹因触起哀思,遂收拾旧文,以为一纪之伤怀。  相似文献   

11.
六书新证     
一六书的排列次序六书之名始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里虽提出了六书之名,却没有六书的具体内容。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对六书做了详细地叙述,后来班固采录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相似文献   

12.
书法之道在于用笔与结体,笔法是书法的核心,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元代李溥光《八法解》中说:”盖一笔有一笔之法,一字有一字之法,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起止得直,则画无不美,结构有道,则字无不佳,然结构之道所重者,尤在于笔法之精妙也”。《翰林粹言》也有“得形体不如得笔法”之说。可见笔法是书道的关键,也可说得笔法即得字法,因此历来书家很重视对笔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祥龙石图卷》原为册页,后裱为手卷,系宋徽宗赵佶真迹,因石上有其楷书"祥龙"二字,故得名。赵佶绘画重写生,以精工逼真著称。此卷分左右两部分,右部画宫苑中一珍奇石头"祥龙石",左部为其以"瘦金书"所写关于祥龙石的小序及一首七律赞美诗:"祥龙石者,立于环碧池之南,芳洲桥之西,相对则胜瀛也。其势腾,若虬龙出为瑞应之状,奇容巧态,莫能  相似文献   

14.
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给“铭”下了个定义:“铭者,名也,名其器物以自警也。”在器物上刻写铭文,为的是警戒自己,免犯错误。宋岳飞的《砚铭》:持坚守白,不磷不淄。宋文天祥的《砚铭》:砚虽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勿失道自全。明高启的《笔铭》:用欲圆,体欲劲,书而执之在心正。  相似文献   

15.
1943年,傅雷为黄宾虹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展——“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同时,傅雷以《观画答客问》形式介绍黄宾虹画之高妙,其时识黄宾虹画者少。几十年后,黄宾虹画大热于书画界,学之者众,且有“不识黄画不谈黄画者乃不懂画也”之势。当年人们不识黄画与如今之学黄画者一样,皆为真不懂黄宾虹画也。何出此言?今拟傅雷“答客问”作自问自答,以说明黄宾虹书画之不可学性。  相似文献   

16.
正清秦祖永《桐荫论画》曰:"石道人髡残,笔墨苍莽高古,盖胸中一股孤高奇逸之气毕露笔端。"髡残出家为僧,云游四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然山川中度过,见朝夕云烟幻景,心中自有一股山野之气。所以,他的山水画能够得自然之机趣,与那些"困于稿本"的复古派画作迥然不同。髡残作画喜用渴笔、秃毫,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山石、树木层层皴擦勾染,笔墨交融,画面产生"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之境。《苍翠凌天图》是髡残的设色山水画代表作。画面崇山层叠,古木丛生;近处杂树掩映,茅屋数间,柴门半掩,轻岚浮动;山腰处林木苍郁,山泉潺潺,一条山道曲折蜿蜒向上,  相似文献   

17.
兀纳水考     
辽金时代,漠北地区有条大河,名兀纳水,又译作乌纳水,在《辽史》、《金史》中凡三见: 1.《辽史》卷二六《道宗纪》寿昌二年九月丙午条:徙乌古、敌烈部于乌纳水,以扼北边之冲。2.《金史》卷一二一《粘割韩奴传》:[天会]八年遣耶律余睹、石家奴、拔离速追讨大石,征  相似文献   

18.
正四、长撇长撇,古人称之谓"掠法"。清冯班《钝吟书要》中说:"掠如蓖之掠发,此乃斜悬针而末锋飞起,宜出锋处送笔力到而匀,不可半途击出,则无力而瘦弱。"故作掠之法,颈部要细,腰部势微婉曲,宜肥劲有力。唐颜真卿《八法颂》说:"掠仿佛以宜肥。"出锋时当以腕送,饱满尖锐,万不可作虚尖斜拂之状。而柳宗元《八法颂》则说:"掠左出而锋轻。"如是则一  相似文献   

19.
<正>"逸笔"的提出见于元代倪云林的题画。题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者也。"这段话语成了文人画自我标榜的法典。"逸"很早就是中国艺术评论中的一种标准,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就将评画标准定为"能、妙、神、逸"四种。何为"逸"?他举了王墨的例子,说王墨醉醒之后"即以墨泼,或  相似文献   

20.
兰,为王者之香.古往今来,墨客骚人,寄情于此,以物载道,千古不衰. 古人咏兰、画兰由来已久.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道:"余既滋兰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扈江漓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表露出自己忧国忧民、不与奸邪同流合污之情.唐李白《赠友诗》云:"兰生不当户,别是闲庭草;夙被风霜欺,红荣已先老……余芳若可佩,卒岁长相随",以兰寄情.宋末元初诗人、画家郑思肖,在其《墨兰图》中题诗:"向来附首向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他以兰喻其品格,常作露根兰,以"土为番人夺去,忍著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