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王玉芳 《学语文》2011,(3):16-17
林老先生既是诗人,又是学者,无论是读其诗.还是品其文,都给人以韵味隽永的感觉。可不知为什么,新教材的《说木叶》,我已教了两遍,可每每教起来,总是莫名地排斥,觉得无欲也无法教好这篇课文,因此敷衍了事,只求上过,不求上好。时值今日,面对第三遍的《说木叶》,我想,再也不能对付它了,  相似文献   

2.
自读导言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领会本文深入浅出的说理议论方法。 3.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五册选用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文中引用了曹植《野田黄雀行》这首诗的首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并将其解释为“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似有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古代诗歌语言的无限的表现力进行了精辟的透视,不但使我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力,还能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5.
正龚贤(1618-1698),字半千、野逸,号半亩、柴丈人,明末清初书画家。昆山人,流寓金陵。与程正揆、髡残并称为"金陵三大家",又为"金陵八家"之首。龚贤作山水一变古法,另辟蹊径,独出幽异,其绘画往往表现南京  相似文献   

6.
【设计思想】《说“木叶”》是从意象角度来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的文艺随笔。作者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教学中可从文艺随笔的议论性特点出发,引领学生从论点、论据和论证角度钩玄提要,简捷地把握全文内容。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看似浅近却需要耐心品味才能领略文中深意。对于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力有极好的帮助。在教学方法上,力图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理解和探索,从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一、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群文阅读背景下木叶这一意象,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深入理解。2.通过树与木、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的辨析与理解,学生懂得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意味。3.学生能认识到诗词用字的谨严,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学会认真对待文字,深挖意象隐藏的深层内涵。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以作者的解读为依据,结合古代和现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内容较为单一集中,思路比较清晰。但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入课外同类现象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达技法和归纳方法;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内容较为单一集中,思路比较清晰。但文章告诉了我们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思想感情。因此,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入课外同类现象上,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1.
认真反复品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见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再仔细翻检古代诗文,则会发现其中似有一些明显疏漏。笔者不揣鄙陋,在此列举浅析,敬请方家指教。  相似文献   

12.
认真反复品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见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再仔细翻检古代诗文,则会发现其中似有一些明显疏漏。笔者不揣鄙陋,在此列举浅析,敬请方家指教。第一,行文表述失之严谨。且看原文:“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见第2段)“‘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见…  相似文献   

13.
《彩山赋》是黄恩彤歌颂家乡山水的名篇佳作之一。作者满怀深情,以浓墨重彩对彩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描写,全面展示了彩山之美,有效地扩大了彩山的知名度。该文的写作有不少值得借鉴的艺术经验,诸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步换景、井然有序,对比扩张、气象宏大等。  相似文献   

14.
《孟特枫丹的回忆》是法国画家柯罗(1796-1875)的风景画杰作之一。孟特枫丹在法国巴黎附近,景色优美,柯罗常去那里写生。这幅画就表现了画家对孟特枫丹自然风光的回忆。晨雾初散,湖面仍然弥漫着  相似文献   

15.
<正>《说"木叶"》入选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文章以"木叶"为载体,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行文思路清晰,论证逻辑严密,表现出很高超的说理艺术。本文拟就《说"木叶"》的说理艺术做以探讨分析。文章第1自然段扣题,通过引用有关"木叶"的四句诗,摆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现象———从屈原的《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  相似文献   

16.
刘青 《学语文文丛》2004,(2):103-104
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平流于沅湘泽地,闻虎秦破郢,楚师倒戟。平为之泣下三日,怆然伫于泪水礁巅,听幽林藏猿啸而断肠,觉萧风扫华发而心酸,睹淼淼汨罗江涛滚滚东逝,恻己之不幸,哀民之多艰。于是举首对苍冥,仰天长啸,歌《怀沙》之赋,引躯坠赴清流……  相似文献   

17.
柯罗 《广西教育》2010,(22):F0004-F0004
卡米耶·柯罗Corot,Camille(1796—1875),出生于巴黎,早年师从古典风景画家维克多.贝尔丹,后到罗马留学,在那里住了七八年。回国后在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森林画了很多风景画。在法国艺术史上,柯罗是19世纪最出色的风景画家,与17世纪的普桑及克劳德·洛兰并称法国三大风景画家。柯罗的风景画朦胧而富有诗意,无论是早晨清新柔和的光线,还是黄昏一地金黄的湖光山色,美丽的桃花源般的景致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18.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人类有声语言的符号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切理解句子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是书面语言的重要辅助工具和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标点符号的使用必须规范、科学,特别是作为学生重要学习载体的教材选文。  相似文献   

19.
高语第二册中《说“木叶”》一存在两处纰漏。其一。材料与观点不一致。该为了论证古代诗人在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这一观点,先后引用了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  相似文献   

20.
冉正宝著的散文集《荒二代的麦浪》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审美实践,以其个人化的叙述方式显示了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深广的精神意蕴,特别是其对“荒二代”概念的提出、描述,以及“荒二代”与时代的多重关联的真实书写,成为透视共和国某一阶段历史的映像。它既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农场”标本存照,也为大时代下小人物的个人心灵史和心态史作了珍贵的记录。作者选择以浓墨重彩的个人史的抒写手法,又在字里行间的飞白之处暗暗隐匿着历史和时代的真相与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