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代画家、画论家李日华在《六砚斋笔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 若得其性。形者方圆平扁之类,可以笔取者也。势者转折趋向之态,可 以笔取,不可以笔尽取,参以意象,必有笔所不到者焉。韵者生动之趣, 可以神激意会陡然得之,不可以驻思而得也。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艺之 熟,照彼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  相似文献   

2.
第九讲:墨法 书法有用笔用墨.笔、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黄宾虹说:"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用笔,骨力外张者;用墨,血肉丰满者.有笔无墨,枯瘦带俗;有墨无笔,臃肿拖沓.贵在笔墨兼得,相映成趣.同样,论用墨,必兼论用笔.苏东坡《论书》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神、气"指神采气格,"骨"谓用笔,"血、肉"是说用墨.神采气格须灵视乃见,而用笔用墨则有迹可循.  相似文献   

3.
正笔墨,是中国写意画最基本的技法表征,二者密不可分。墨靠笔运,笔依墨现。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但笔与墨的变化,除行笔变化外,关键在于用水。水虽无色,但墨色的多变,依水而存。清代张式《画潭》中曰:"笔法既领会,墨法尤当深究,画家用墨最吃紧事。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以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是至理。"清代松年《颐园论画》也说:"万  相似文献   

4.
正《贺铸帖》,为翰牍九帖之五,是米芾致玉笔架主人的书札。清代吴其贞《书画记》称为《米芾再启帖》,《清鉴堂帖》称为《贺铸帖》,《书法大辞典》称为《玉格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则称为《易王献之二帖书》。《贺铸帖》呈逸迈奇崛之势、郁勃清健之姿,通篇无丝毫懈怠处。其用笔墨重而意蕴,极显书者功力与个性,正可谓"书本于笔而成于墨,笔不为墨所累,墨不能游于笔外,纯熟之极,然后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5.
《河北自学考试》2004,(4):35-35
1、考 生持《准 考 证》、《 身 份证 》和《 考 试通 知 单 》进 入 考 场 ,不 得 携 带 任 何 书 籍 、报 纸和 稿 纸 等 ,只 准 带 必 需 的 文 具 ,如 钢 笔 、圆 珠笔 、铅 笔 、直 尺 、圆 规 、三 角 板 等 。 考 高 等 数 学一 类 的 课 程 不 得 带 计 算 尺 、计 算 器 ;考 其 它 课程 ,允 许 带 不 设 置 程 序 的 计 算 器 。 2、考生 在考 前 应做 好各 项 准备 工作 ,如 上厕 所 等 。考 试 中 途 不 许 离 开 考 场( 提 前 交 卷 者除 外 )。 考 前 十 五 分 钟 进 入 考 场 ,在“ 考 场 座位 表 ”上 签 名 后 按 座 位 号 …  相似文献   

6.
筋肉骨气     
五代的名画家荆浩,在他的《笔法记》里说:“凡笔有四势:谓筋、肉、骨、气。笔绝而不断,谓之筋;起伏成实,谓之肉;生死刚生,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如果进一步解释,则当为: 笔断而势连、迹断而意连,有弹性、节奏、力量,在感觉上能如春蚕吐丝、连缀不绝的为筋。  相似文献   

7.
<正>以欹侧取势,是研究楷书行气的重要方法。倪苏门《书法论》中谓:“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盖侧笔取势者,于结构处用笔一正一反,所谓锋锋相向也。此从运腕得之,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徐’‘欣’二字,转左侧右,可悟势奇而反正。”这一段话很有意思,所谓“转左侧右”即左右二停结构,微微地改变其角度,从而产生姿态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左志丹 《少儿美术》2020,(4):F0002-F0002,1
1.《大嘴鹈鹕》朱紫暄6岁辅导教师:唐小青朱紫暄小朋友笔下的作品画面构图新颖,运笔流畅。轻松随意的大笔长排,一挥而就。寥寥几笔湿墨就将鹈鹕蓬松的羽毛表现得酣畅淋漓。而鹈鹕的五官则用枯笔刻画得细致耐看,其大大的嘴巴与小小的眼睛形成强烈的反差。整个画面的处理,线面结合,虚实得当,墨色酣畅淋漓,极具韵律感。  相似文献   

9.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然而窃以为,对待一件事,"为"与"不为"固然重要,但以何种态度去"为"则更为关键。在我看来,对待任何一件事情,最好的态度便是——谨慎小心,正所谓"小心驶得万年船"。"谨慎",能让难事变易;"不慎",则有可能使易事变难。  相似文献   

11.
王弼解《易》非常注重义理,提出"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和"卦者,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等观点,丰富、完善了义理派的理论体系;苏轼解《易》亦把重点放在"推阐理势"、阐述义理方面,通过简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到的观点,融合象数而阐明义理。苏轼与王弼解《易》显然都注重义理,观点虽然相近但不完全相同,还有相异之点:王弼以老解《易》,而苏轼以郭象之庄解《易》。  相似文献   

12.
笔法。康有为在《广艺舟方楫》中说“: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古往今来,书家执笔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有拨镫、握管、撮管、单钩、凤眼等多种执笔法。常用的有两种,三指执笔法和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就是在写字时只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执笔。著名书法家曹宝麟先生就是三指执笔法,曹先生是以写行书闻名于世。五指执笔法,相传为唐代陆希声提出的即“”、“押”、“钩”、“格”、“抵”。张怀《六体书论》云:“执笔亦有法,若执笔浅而坚,掣打劲利,掣三寸而一寸着纸,势有余矣;若执笔涂而束,牵三寸而一寸着纸,势已尽矣,其何故也?笔在指端,则掌虚运动,适意腾跃顿挫,生气在焉。”苏东坡《论书》中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朱履贞《书学捷要》云:“学书第一执笔,执笔欲高,低则拘挛。执笔高则臂悬,悬则骨力兼到,字势无限。虽小字,亦不令臂肘着案,方成书法也。”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古之所谓指实掌虚者,谓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实贴无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坚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用笔这一术语,最早见于卫恒新著的《四体书势》。王羲之《书论》云:“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元代的赵孟《兰亭十三跋》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之法,包括中、侧、藏、露、提、按、转折、平移、翻绞等多种方法。行草书运笔时用偏锋过渡,紧接着以中、侧锋相承,既可省去笔笔换锋的麻烦,又可变换一下墨趣,丰富充实了笔画的线条。古人讲究用墨,贵用浓墨,乌黑发亮,目的是为了增加书法作品的神采。在书法作品中,一般称之为“浓、淡、枯、渴、涨”,即浓墨、淡墨、枯笔、渴笔、涨墨,利用墨色的转换,使作品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这方面,王铎、傅山大胆突破,涨墨、渴笔交替使用,任意挥洒。还有林散之先生,也是用墨高手,他把绘画的用色用墨巧妙的运用到书法中。他常说:“笔笔涩,笔笔留”。“墨要熟,熟中生”“,用笔须毛,毛则气古神清”。萧退庵先生也有精彩的论述:“有笔无墨不能成书,笔墨俱到乃中段功夫。如达最上层,不妨有笔而无墨”。  相似文献   

13.
谈谈抒情     
清黄宗羲谈到“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论文管见》)他又讲;“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可见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但是在文章中怎样抒情?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辅导难点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书法中的"发力点",是指在运笔过程中,手臂用力的最重之处和锋变的最大之处。毛笔在纸上运行必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字的点画。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就在于每个人运笔发力的方法不同。书写时,手臂的发力会让笔毫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形,故蔡邕《九势》里有"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的说法。笔毫在不使用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运笔时,笔毫始终处在变化之中,故而  相似文献   

15.
正提升观念升华格调张学勤书友的隶书,用笔扎实,墨酣力足,笔画圆劲,有较强的书写能力。间架开张,格局宽博宏大。章法严整。艺涯无尽,特提出以下三点希望。一、汉碑为师。认真读习《史晨碑》《乙瑛碑》,濡养线条的韵度,克服结体上的局板。二、收敛竖势。此作受楷法影响,竖势较强,与隶书横向取势的要求不相一致。最关键的是应将竖画收缩,写得轻灵,而不是粗而长、长而重。  相似文献   

16.
书法十诀     
第三诀文房四宝文房有四宝,纸笔墨和砚.软者弹力弱,外柔内(?)针.一旦功夫成,浓淡则随心;白纸为形地,笔者似戈剑,执软莫重按,用硬勿过轻.泼墨多变化,书苑花重影.墨者如粮草,砚池若砺砖.硬笔易露骨,软笔怕缩筋,用纸要讲究,生宣是上品.若想壮军威,四宝巧周旋.前者畏单薄,后者惧少劲.柔软吸墨水,染意且达情.  相似文献   

17.
段玉裁在《广雅疏证序》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治经其重于得义,得义莫重于得音。”这就阐发了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声音在训诂中的作用,明确地提出了“因音以得其义”的训诂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画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在色彩上以墨为主,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在色彩上以墨为主,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  相似文献   

20.
在《孙子兵法》这部论著中,《形》、《势》、《虚实》为三姐妹篇,相互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孙子通过层层论证,实现了军事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据此,三篇中的“形”、“势”、“虚”、“保法”、“不责于人”、“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和“故曰胜可为也”等词语的注释都应重新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