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丧乱·二谢·得示帖》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帖》三帖连为一纸。《丧乱帖》行草书尺牍,纵28.7厘米,横63厘米,八行,59字。为唐摹勾填本,摹填精良。帖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  相似文献   

2.
一日,雪后朗朗晴空下,王羲之的心情很好,于是提笔写信一封致友人.其上日:"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这短短的28个字,成就了千年之后仍令人神往的《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长23cm,宽14.8cm,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侯"行楷结尾.山阴张侯,本是收信人的名字,书于信封之上,后制作此帖时,将它粘在了同一张纸上.  相似文献   

3.
正《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写的一封书信:"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看,大雪初晴,羲之怀着愉快的心情向友人表达问候呢!这幅《快雪时晴帖》相当于现在  相似文献   

4.
这是南朝梁武帝对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的评价。意调王书的活泼之处,变化倏忽,莫可端倪,如“龙跳天门”;而凝静之处,又安详厚重,精气内蕴,如“虎卧凤阁”。总的来说,王字的特点,正在于动与静的巧妙结合,生动而无叫嚣之气,凝静却无板滞之态。 被称为“书圣”的王羡之的真迹,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传世最近于真迹的,是一些唐代的摹本,如《丧乱帖》、仁谢帖》、《得示帖》等。龙跳天门 虎卧凤阁@杨震  相似文献   

5.
卢永琇 《历史学习》2006,(3):F0002-F0002
天津博物馆藏唐摹本王羲之《寒切帖》,纵25.6cm,横21.5cm,计51字:“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羲之报。”该帖名家递藏,来源清楚,  相似文献   

6.
书法观典     
<正>【作品概况】《伯远帖》是王珣写给亲友的一封书信,诉说回想与友人天各一方的怅惘。年代仅次于《平复帖》,因首行有"伯远"二字得名。纸本,行书,5行47字,纵25.1厘米,横17.2厘米。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同列为乾隆三希堂法帖,明代董其昌曾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相似文献   

7.
《致云夫弟尺牍》,凡18行,每行字数不一,共242字.纸本,纵32.6厘米,横65.4厘米.此札为《宋四家墨宝册》之一幅,原签作《宋黄鲁直云夫帖》.右下角有一小小的"读"字,幅上有明项元汴收藏印17方,清安岐收藏印三方,又有"知颐印记"小印一方.幅前后共有半印三,均为项氏之印,一存"墨林"二字,余两方均存"世家"二字.此札,《墨缘汇观》著录作《云夫帖》,《石渠宝笈续编》亦有著录.  相似文献   

8.
正"三希宝帖"的第二帖《中秋帖》,相传是东晋王献之所书。《中秋帖》长27厘米,宽11.9厘米,共3行22个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是不是很难断句?大致是王献之感慨中秋节无法与朋友相见的问候之语。此帖书法古朴厚重,墨色鲜润,笔意勾连,一气呵成。再细细品味那线条的流动,献之挥毫书写的画面恍若可见:或提,或按,或转,或承,无不得心应手畅快淋漓,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正《晋纸帖》亦称《自怡帖》,为米芾翰牍九帖之三,书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此作于法度严谨中充满沉着痛快,全文意在推行古代造纸法。米芾在三十余岁所书的《叔晦帖》中,曾提过他钟爱的三个儿子:鳌儿、洞阳、三雄。"鳌儿"指长子米友仁,"三雄"则为幼子米友知。米芾年过五十后,遭遇前所未有的家庭变故,先是小女儿于1100年过世,接着幼子米友知于1103年早卒,使米芾深受打击,并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米芾对幼子特别疼爱,其在《海岳名言》中有言:"幼儿友知,代吾名书碑及手书大字,更无辨。"从中可知,友知年少才高,尝为米芾代笔。由此更能想见米芾哀痛之情。  相似文献   

10.
《伯远帖》,行书纸本,纵25.1厘米,横17.2厘米。其纸墨精良, 至今依然古色照人。因首行有“伯远”二字,遂以帖名。此帖为晋代真迹, 王殉书。公元1746年, 乾隆得到了王殉的《伯远帖》,连同他已有的唐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以及米芾临王献之的《中秋帖》,藏于养心殿书斋,并命名书斋为“三希堂”,也就是三件希世珍宝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张翰帖》     
<正>【作品概况】《张翰帖》也称《季鹰帖》《张翰思鲈帖》,唐欧阳询书,属于原《史事帖》的一部分,行楷书,无款。纸本。纵25.2厘米,横33厘米。11行98字。对开有瘦金书题跋一则,是宋徽宗赵佶在赏鉴之余写下的心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张翰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存世四件墨迹之一,被立为天下十大行书之七。此帖特点是字体修长,用笔刚劲挺拔,精神外露。风格与欧阳询的楷书风格基本上一致,同是以险取胜。  相似文献   

12.
《楞严经偈语》石刻,嵌在泰山灵岩寺御书阁下门洞外左右壁上.此石刻,《灵岩志》称“圆通经”,实为《楞严经》中部分偈语,用三言至七言以至多言为句,一般四句为一偈,是佛经中的颂词.该石刻所刻偈语内容,为二段,分刻于四石之上. 《楞严经偈语》石刻四石:第一石宽163厘米,刻偈词41行,满行10字;第二石宽147厘米,刻偈语39行,满行10字;第三石宽158厘米,刻偈语42行,满行10字;第四石宽149厘米,刻偈语、题跋、题款36行,满行10字.凡刻文158行,字径皆3厘米,均为行书,高皆39厘米.其中最末4行,题款为正书,字径约1.5厘米.  相似文献   

13.
三年制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活板》中,有一句“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这两个“帖”字是念“tiē”呢还是念“tiě”?或者是分别念一个音?课文下方的注释中并没有标明具体读音。如果按照教参中的译文“活字不用时,就贴上纸签标明……”这“帖”字就当粘贴讲,通“贴”自然念“tiē”。再查阅一些参考书练习册,也都讲明“帖”通“贴”。问题到此似乎很简单就解决了,但笔者反复思考课文下的注释“以纸帖之:(把活字分类)用纸条标记。帖,用标签标出”,从中实在不能确切得出“帖”有粘贴的意思,所以断定它通“贴”念“tiē”的理…  相似文献   

14.
课本注《叔向贺贫》“宣子拜稽首焉”一句的“稽首”是:“顿首,把头叩到地上”。这个注释是不够确切的。稽首、顿首、空首,都是我国古代叩头的礼节,然而叩头的程度不同。《周礼》中有:“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之说。“宣子拜稽首焉”,这里的稽首,是当时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要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要至地,并且还要等会儿抬起头来。顿首,是平辈相尊的一种礼节,叩头触地即可抬起来。如南梁人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相似文献   

15.
二重证据法最初是由王静安先生提出的,他在《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相似文献   

16.
四年前,“晋唐宋元书画展”为上海博物馆聚揽了超强的人气;今年新春伊始,“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掀起了又一波观书品画的热潮;三月,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被日本尊为国宝的王羲之作品《丧乱帖》“归国省亲”。热闹之中,有人沉潜品酌,用冷静的文字梳理艺术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正《边事帖》,又称《乡曲帖》,行书,13行93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二札帖》其一。释文:"仲淹再拜,知府刑部仁兄:伏惟起居万福。施乡曲之惠,占江山之胜,优哉乐乎。此间边事,夙夜劳苦。仗朝廷威灵,即目宁息,亦渐有伦序。乡中交亲俱荷大庇,幸甚。师道之奇,尤近教育,乞自重,自重。不宣。仲淹拜上,知府刑部仁兄左右。三月十日。"  相似文献   

18.
<正>【作品概况】《五凤二年刻石》亦称鲁孝王刻石、泮池刻石,刻于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金明昌二年(1191年)修孔庙时,在鲁灵光殿遗址西南太子钓鱼池得之。碑文隶书,3行13字。现存山东曲阜市汉魏碑刻陈列馆。现有清初拓本,长25.9厘米,宽26.35厘米。墨页三开跋三开半,高德裔跋未损。  相似文献   

19.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内容,我在教读以下这段内容时,尝试采用与学生一起品读标点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相似文献   

20.
<正>【作品概况】《刘中使帖》又称《瀛州帖》,是颜真卿因责问宰相元载被排挤在外地任官时,闻知叛乱之将被擒的捷报,甚感高兴而写下的尺牍。书于唐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行草书。纵28.5厘米,横43.1厘米。8行,行41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典赏析】《刘中使帖》用笔提按顿挫的起伏与律动,体现出颜书强劲的特征。笔力雄健,线条遒逸联绵,丰满而又极富弹性,更体现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的力量美,环绕连带,顿挫分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