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升温的"张爱玲热"引发了对其小说《封锁》的普遍关注。人们已从不同的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解读。小说中营造的美学时空是我们解读这篇小说的全新视点。封锁中,常态与非常态时空产生强烈的参差对照,新传奇式的美学时空由此诞生。它无疑是张爱玲式的。只有深入解析张爱玲作品中频繁出现的这种美学时空,才能对她的作品有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时间和空间是小说叙事的重要元素,作家对时空的处理方式背后隐着其特定的人生观念和审美趣味。张爱玲对时空的幻化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与关注,她不仅在小说中尽抒生命流逝、世事乱离之感,而且以灵活多变的时空变换机制描摹现实人生,表达苍凉的况味,时空在其小说文体中显示出审美与叙事的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小说是异于当时主流“大叙事”的一个“传奇”。在张爱玲小说中不仅展现着世界的荒诞性和生命的残酷性,也蕴藏着华丽而苍凉的时空意识,这与张爱玲审视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特视角有着密切关系,张爱玲小说也因此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在叙事时空上与现实生活强烈地错位,并运用蒙太奇手法展示时空梦幻般的变化;叙事视角采取全知视角与人物内视角共存的双重叙事视角方式;叙事结构则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结构的中心。以上三者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模式,而这一叙事模式对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来讲是一种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的时空营造与中外文化之关系,是一个值得人们瞻视的研究课题.本文从独特的时空意识、故事时空的内部机制、叙事时空的文本形态及新的审美图式等层面,探讨张爱玲如何批判地汲取中外文化诸多领域的理论、观念与技艺,营造了融汇中西、传统与现代的小说时空的崭新图式.  相似文献   

6.
被遗忘和被发掘的张爱玲;张爱玲小说关注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从古典文学传统意义上的“道德人”到90年代“欲望人”的历史链条上,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有着旧中国印记、同时又带有欲望倾向的“现代人”,她和她的作品因此在文学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张爱玲同鲁迅在历史精神上的连接与分离,显示了文学对“人”的探求在人生另一面上的推进,从而在一个较为深入的层面奠定了张爱玲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魅力独具的女作家。她的小说结构精巧、语言华丽,在人性方面有深刻的发掘。本文以张爱玲小说的奇喻为基点,来窥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学史上,不能说张爱玲是伟大的,却可以说张爱玲是深刻的;不能说张爱玲是最重要的小说家,却可以说她是最具有西方现代精神特征的小说家。张爱玲选择苍凉这一审美基调来感悟人生、阐释生命,充分显示了她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怀疑,在此意义上,张爱玲构建起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而是现代的属于人的生存意义上的悲剧观。因此,苍凉所显示出的是悲剧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张研热,然而她的散成熟作品却早于小说。且不说早在1938年她就在《大美晚报》上发表了一篇英散《what a life,what a girl’s life》,仅以大家所熟知的《天才梦》(1939)而论,就比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早发表四年。从事张爱玲研究多年的台湾东海大学中系副教授周芬伶说:“张爱玲的小说是旧时代的总结,她的散却是新时代的开启。”此言充分肯定了张爱玲散精神的现代性。张爱玲的散成就,不仅体现在那遍布于作品中让读惊羡不已的散珠碎玉般的字和奇语,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捉摸不定、总是充满新鲜感的“解甲归田式自由散漫”的章结构;张爱玲的散,继承了五四时期的学传统,大胆地进行个性化的追求,毫无避讳的书写着对凡俗而真切的市井生活的好感,在对卑微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寄予同情的同时,也对人性的缺失、传统化的负面影响予以深刻地批判。张爱玲的散,与五四学倡导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富于批判精神的特征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0.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