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韬生卒日期补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2期所刊“王韬卒年月日考实”一文,运用《申报》材料,以证王韬死于1897年5 月24日之不诬,读来受益匪浅。唯文章所用材料仍属间接,而对王韬辞世之日期,史料本有明确记载。今拟踵武前文,稍事补充,俾资完善。疏漏之处,请方家察而教之。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报刊的开拓者——王韬,一八七四年一月五日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自任主编。该报每天都载有一篇政论文章,大多出自王韬的手笔。在十年时间里,他以“弢园老民”、“天南遁叟”、“遁窟废民”等笔名,发表了数百篇评  相似文献   

3.
马芝 《军事记者》2002,(8):61-63
王韬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名报人。1874年,他游历西方后,在香港创办和主编的我国近代最早的报刊之一——《循环日报》,以其独树一帜的新闻言论而首开我国人论政的先河,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第一个声名远扬的报刊政论家。然而,由于《循环日报》的散失,数十年来出版的新闻史学论在介绍和评说王韬的报刊新闻言论时,  相似文献   

4.
正王任叔(笔名巴人)自1952年3月卸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参见笔者发表于本刊2011年第12期《王任叔大使被偷拍照风波》一文),至1972年7月含冤去世,整整二十年。在这期间,他辉煌过,也落魄过;他幸福过,也孤独过;他沉  相似文献   

5.
张湛苹 《新闻窗》2010,(1):117-117
胡政之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他从1913年担任《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到1949年在新记《大公报》总经理兼副总编辑的岗位上去世,在新闻界一共打拼了37年。他曾经担任过《大共和日报》的总编辑,王郅隆时期《大公报》的经理兼总编辑,创办《新社会报》,主持《国闻周报》,担任新记《大公报》的总经理兼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6.
正他被陆定一称为"新闻巨子、国际专家",他最先预言希特勒将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他预见了共产党将在解放战争中获胜,他于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后折磨至死,他就是与范长江、邹韬奋、俞颂平等齐名的大记者羊枣。1946年1月11日,羊枣在杭州去世,一时震惊中外文化界和新闻界,《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申报》《文萃》《时代》等报刊,相继  相似文献   

7.
王韬,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拓者,有着"中国报业之父"的美誉。他在长期办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其特有的新闻思想。我国新闻事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得益于王韬所建立的新闻思想以及他所开创的报刊政论文体。本文以《循环日报》为例,从报刊性能、办报宗旨以及报刊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探析他的新闻思想,探索其新闻思想给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窦坤 《历史档案》2006,(3):127-129
1949年以前,王府井大街曾经被使馆界和来华外国人称为莫理循大街,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一个叫莫理循的澳大利亚人曾经在王府井大街路西居住过。他从1897年至1912年在中国做了16年的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而且成为享誉中外的名记者。民国初期,1912年至1920年他先后担任  相似文献   

9.
一、有关文章在介绍王韬编著《普法战纪》一书的产生经过时说:“1870年,他(王韬)在国外游历期间,亲自目睹昔法战争实况,写了《普法观战记》……”(《新闻知识》第84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1870年,王韬在国外游历时写的《普法观战记》……”(《新闻学简明词典》第125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以上所  相似文献   

10.
《俞颂华文集》近来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国新闻界的一部重要文献。下面对《文集》作概略介绍。俞颂华(1893~1947)是知名的新闻工作者,毕生从事新闻工作。他主编过许多报刊,如《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解放与改造》半月刊、《申报周刊》、《申报周刊》以及《星州日报》、《光明报》、《广西日报》、《大刚报》、《国讯》等。他又是新闻教育家,担任过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新闻系教授、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主任等。他还写过大量国际和国内的新闻通讯。1920年他  相似文献   

11.
徐新平 《新闻三昧》2006,(10):52-53
王韬(1828——1897)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开山人物,被誉为中国新闻记者之父。他不仅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开创者,而且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奠基人。1874年2月,他在香港创办的《循环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完全由华人主编和管理的中文日报。在长达30余年的报馆生涯中,王韬积累了丰富的办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新闻思想。一、对报刊功能认识王韬认为,报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广见闻、通上下、通内外、辅教化几个方面。第一、广见闻。人们见识的增加、眼界的扩大和认识的提高自然有许多途径,但在当时交通不畅、传播缓慢的时代,最佳的方法就是办报。王韬将中国与…  相似文献   

12.
董涛 《青年记者》2012,(17):75-76
王韬(1828~1897)是著名的思想家,是第一份中国人独立掌管的报纸《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对了解其历史作用大有裨益. 翻译经典,游历欧洲,睁眼看世界 21岁时,王韬赴上海,协助翻译宗教和科学书籍,广泛接触西学,完成《尚书》等英译;后又协助翻译《诗经》和《易经》.后来王韬去英国继续译书,并到牛津大学作学术演讲,成为第一个登上该讲坛的中国人.王韬还游历英、法、俄等国,深入接触了西方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从欧洲回国后,王韬完成了《法国志略》和《法国战纪》的撰写.王韬用最详尽的材料,打开了国人看世界的窗口,并第一次对西方的税务、国债、银行、商务、邮政做了全面、系统、细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曹余章同志一生从事教育与出版事业,他多年担任上海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他撰写的《上下五千年》,曾广为发行。这是为少年儿童了解中国历史的有趣读物,在社会上受到极大的欢迎。不幸曹余章同志因积劳成疾,于今年3月去世。在他去世以前还主编与撰写了一部著作《中国文学故事大观》,他去世后才由上海少儿社出版。 《中国文学故事大观》分上下册,洋洋大观,全书近百万字。此书化了曹余章十多年的心血。在80年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孙旭培历史的概述中国的新闻学研究起于近代报业出现以后。1873年,《申报》刊登《论中国京报异于外国新报》;1874年,王韬发表文章《论日报渐行于中土》,以这些文章为起点,中国人开始了研究新闻学的历史。1895年康有为提出“...  相似文献   

15.
在时间的序列上,有关新闻观念的表达,洪仁玕要稍早于王韬,在他的《资政新篇》中,就辟有专门的章节来探讨“新闻”,较之于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等著述,要早上十来年。但,洪仁玕有关报刊理念  相似文献   

16.
雷震 《新闻世界》2013,(7):225-227
【摘要】概括王韬的一生,总体来说,可用四个关键词:“编译书籍”、“创办报刊”、“游历海外”、“教育兴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深入使跨文化传播的主线渐渐明晰。尽管从新的角度透视王韬的一生已成趋势,但零散的材料问缺乏有效联动影响了研究向纵深推进。本文侧重分析王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表现及其背后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7.
北京军区某炮兵旅政治部战士王贵红是位书法爱好者。他用树叶制作的书画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去年,他接到《中国硬笔书法大成》编委会的通知,聘请他担任该书编纂委员会编委。王贵红1994年从陕西紫阳农村入伍。入伍后,他开始练习硬笔书法,进步很快。之后,他不满足于在纸上练字,独具匠心地把字写在树叶上,变成树叶作品。一片片普普通通的树叶,在王贵红的笔下成了一件件精美的书法艺术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贵红获得了成功。在第二届“中和标”全国书法大赛中,他撰写在树叶上的作品《青春无悔》获得二等奖。1996年,王…  相似文献   

18.
黄秋耘(我们周围的人习惯地称呼他为秋耘同志),是我1959年大学毕业分到《文艺报》编辑部工作时的直接领导之一。“文革”前夕,他调回原籍广东。“文革”中,他是“解放”较早的干部,曾任广东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从1976年开始,秋耘同志被指派担任《辞源》修订本的编纂,是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学大辞典》出版座谈会9月20日在北京举行。这本最新出版的辞典共计220万字、收入近七千词条,由全国26家知名高校及研究所合力编纂完成。《新闻传播学大辞典》自2007年动议编纂,2010年8月申报并批准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历经6年多的编纂,于今年7月出版。  相似文献   

20.
张园 《兰台世界》2012,(4):12-13
张元济先生字筱斋,号菊生.他出生于1867年10月25日,于1959年8月14日去世.张元济原籍浙江海盐,在1892年考上进士,并担任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在戊戌变法时曾经被光绪皇帝破格召见,但在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在1898年,张元济入南洋公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后来又担任过公学总理.1901年,张元济出资创办商务印书馆.1926年,张元济担任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直到去世.张元济的许多关于近代图书馆的思想都非常有见地,并创建了多家近代图书馆,为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