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课《泪罗行》中,有这样三句话:“屈子祠的所在地玉笥山,原有玉笥八景,经过‘浩劫’之后,现已部分恢复。”“稍远一点的土上,前临汩罗江,下为玉川,也重修了骚坛,相传屈原的《离骚》和机歌你p作于此处。”“现在烟罗江地方,每年到了农历五月五日和十五日,都要在洞罗江南阳里和楚塘之间的江面上,举行龙舟竞赛来纪念屈原。”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的划线部分:“经过‘浩劫’之后,现已部分恢复。”《现代汉语词典》对“经过”的解释是:“通过(处所、时间。动作等)”;《现代汉语词典》对“之后”的解…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为了把局部性的改革推向系统性的改革,施行了“三部一体”的实验。“三部”,就是把课程的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知识教学”为第一部分,进行以语文、数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智力、技能训练”为第二部分,创设相应的新课程、组织课堂教学;“班队、文体活动”为第三部分,有系统、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一体”,就是把“三部”构成有层次的、能够较大程度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突出智力技能训练因素的一种新的课程结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一“直面人生”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该专题分为“生存选择”、“真的猛士”和“苦难中的尊严”三个板块,重点探讨“生存与毁灭”、“顺境与逆境”两组矛盾。三个板块层层深入:第一板块通过司马迁与屈原生死选择的对立统一使学生产生问题探讨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屈原列传》从思想内容上看,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屈原早期的经历及后来遭谗被疏、怨作《离骚》的情形;第二部分记载他被怀王疏远,楚国大困的经过;最后一部分写屈原被顷襄王放逐江南后投江自杀的悲剧结局。虽然文章写得婉转曲折,其中还不乏疏略之处,但却自始至  相似文献   

5.
《屈原列传》教学三疑甘肃/魏泽民一、“恒”“怛”不通,疑为字误。高中语文第六册(人教社1991年4月第一版)《屈原列传》云:“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注释中将“惨恒”二字写作“惨怛”,解作“内心悲痛”...  相似文献   

6.
《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句中“皇考”一词,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的随文注释为“皇考,太祖”。笔者认为,将“皇考”释为“太祖”是不恰当的。第一,“皇考”本来就指“死去的父亲”。《礼记·曲礼下》中有“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之说,并进一步指明“生曰父,死曰考”。由此可知,“皇考”即为“死去的父亲”。第二,据对屈原家世的考证,“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故本文中的“皇考”即“伯庸”,也就是“死去的父亲”。第三,从“太祖”这一称谓来看,它有两个含义:一为庙号,指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屈原列传》一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课文中有几个问题需讨论一下。一、“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投”,当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一九五九年出版的《史记》是这样标点的:于是怀石,遂目(投)[沈]汩罗以死。由此看来,中华书局认为“投”字是“沈”字之误。中华书局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因在《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好几处提到屈原之死,都  相似文献   

8.
自清末廖季平首倡“屈原否定论”以来,学术界即围绕屈原的有无进行了近百年论争。着眼于回顾与总结.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简略综述。  相似文献   

9.
统编教材小学数学第十册(试用本)“比和比例”部分,教材内容做了较大的改革。教师反映,新教材易教易学,解题思路清,步骤简便,方法灵活,试教效果好。这部分教材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第六册《屈原列传》中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一句,教材注释为“其原因大概是从怨愤引起的”。注释语气比较轻缓,又不很肯定,几乎没有情感,只是客观的推测,既不能体现屈原的忧愤之情,又不能表达作者司马迁借此寄寓的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北京教育学院教授连劭明先生则将“盖”解说为“完全”,我认为这种注释更恰当。原因有三:一是屈原“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由此可看出屈原作《离骚》确因“疾”而生“忧愁幽思”。二是屈原处境艰难,志不得伸。他“正道直行,竭…  相似文献   

11.
贾向盈 《阅读与鉴赏》2006,(11):40-41,3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节选了《离骚》的一部分作为第二课。课后练习第一题是这样的:根据课文中的诗句,说说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节操。关于屈原的外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给出了“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这样的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12.
“跨世纪现代企业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是由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企业教育研究会承担的“九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本文是该课题第五子课题,内容共有三部分。由于篇幅较长,本刊仅选登第三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3.
七大“罪”     
标题妙用引号——反入正出褒扬之意。首句中的“罪”和“魂不归”,中间各处“你该死”中的“死”,“第七大‘罪’”后面的三个“误”,也要加上引号。“第二大‘罪’”后面的“屈原之死,已告诫世人,敛才收性方可立身于世”,应改为“屈原之死,已告诫你——‘敛才收性方可立身于世’”——事关意之正反,不可不慎!“第六大‘罪’”应作为“第一大‘罪’”——根源在“朝堂”。“但是……”一段开启文义新层面——“多少人仰慕你”“多少人崇拜你”“多少人效仿你”——用“魂归”之意,照应开头补上引号的“魂不归”。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高中语文(H版)第六册第一单元选编了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屈原出身贵族,为人忠信正直,有广博的学识,为楚左徒,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起初,屈原颇得楚怀王信任,“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于是上官大夫不断地在楚王面前中伤屈原,“王怒而疏屈平”。“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的“夺”字,一些资料翻译为“夺走”,如阴法鲁老师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吉林出版社,1981年12月第1版)和钱伯城老师主编的《古文观止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等都翻译为:上官…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里说屈原“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赞扬他在被流放以后,依然胸怀爱国热情,“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一般注本把“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解为“屈原在一篇文章中再三表达自己的心志”,这种解释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所选的《屈原列传》,司马迁在叙述屈原被楚怀王疏远的经过时,有这样一段话:“……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句中的“夺”与“与”,一般老师把它解释为:“夺”指夺取,“与”指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官大夫看见屈原制定的法令的草稿,要  相似文献   

17.
钟益 《读写月报》2023,(25):30-31
<正>部编版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里,编者对《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中的“夺”注解为“强取为己有”。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课文解说”部分在提及该句时,解说为“上官大夫也许只是‘众女’之一,其人欲夺草稿而屈原不与,也仅是正直与奸佞斗争的一个事例”,语焉不详;而“参考译文”部分对该句的解释为“……上官大夫见了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则亦将“夺”注解为“强取为己有”。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两个继续”、“三个抓紧”。这就是:一、继续多渠道筹集资金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二、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包括制订中小学教师职级条例以及制订教师住房、公费医疗等办法。“三个抓紧”:第一,抓紧德育首位的落实,加强干部、教师队伍的又红又专建设;第二,抓紧推进招生和考试制度的改革;第三,抓紧进行中小学学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改革。我的发言分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9.
“夺”与“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而且“众莫不知”,上官大夫欲“强取”据为己有,岂非过于莽撞而又毫无意…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六册《屈原列传》中,编者对“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如此注释:“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此解.乍看似通,但揆情度理.便颇感蹊跷:对屈原,“王甚任之”,上官大夫想公然抢夺,他没有胆量,此其一;“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同朝为官,看见便抢,太没有风度.此其二:“屈平属草稿未定”,仅是草稿.尚需改动.抢了没有作用.此其三。即此三点.便可看出.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